上學期即參觀過剝皮寮鄉土教學中心,本以為此次再度造訪恐無新意,沒想到李秉真老師的古蹟容積轉移課程,以及不同的導覽志工對建築詳加說明,讓人覺得不虛此行,收獲比第一次更豐碩。
民國94年通過的文資法第35、36條,95年通過的古蹟土地容積移轉辦法第3、4、5條條文,藉由容積轉移作為對民間古蹟保存的鼓勵及補償,近一、二年台北市的房地產 又節節上漲,建商到處找地蓋房子牟利,文化局必須和時間競賽,在挖土機以極快速度摧枯拉朽之前,搶救歷史建物。中央政府以變賣祖產作為國庫主要收入之一,於是國防部、國有財產局、台灣銀行等不斷標售土地,地上建物是否有保存價值並不是他們的考量重點,於是令人遺憾的事情時有所聞。
維修古蹟是非常花錢的工作,台北市文化局與信用卡公司合作推出﹁台北好玩卡﹂,該公司將每筆消費金額的0.35%捐至﹁台北古蹟公益信託基金﹂,作為台北古蹟修復、保存與發展之用,雖然基金規模仍小,比不上英國行之有年的National Trust,但總是有好的開始。
這次剝皮寮的導覽志工是一位尚在大學土木系就讀的年輕學生,在他的詳細介紹下,對於日據時代市街改正後,摻雜新舊建築特色的剝皮寮有更深入的瞭解,呂阿昌醫生宅不規則的交錯屋樑,出自日據時代沒學過力學的老師傅之手,即使經歷921地震的考驗,仍屹立不搖。直櫺、壽樑、天井、顏止磚,有中國人的風水哲學,也有先人的智慧累積。
當年火爆脾氣的國學大師章太炎曾避居於剝皮寮,從他居住的二樓露台望出去,市街繁榮景象必盛於今,因緣際會他成了﹁台灣日日新報﹂的漢文欄記者,而﹁台灣日日新報﹂正是﹁台灣新生報﹂的前身,想必章大師的批判文章必是血脈賁張,留下的雪泥鴻爪讓剝皮寮多了一層文人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