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宗教藝術

  • Share this:

漫談宗教藝術

14 至 17 世紀,雖然只有短短的四百年, n 卻在藝術史上經歷了繪畫材料的巨大變革,從義大利傳統繪畫採用的「蛋彩畫」與「濕壁畫」,到北方的尼德蘭油畫對義大利藝術產生深遠影響,這段時期反映的,正是多元繪畫材料帶來的豐富視覺經驗。

這個今天我想以不同的角度切入來分析這場繪畫展覽,認識繪畫材料是藝術欣賞相當重要的入門階,拿油畫說,如今我們已對油畫習以為常,但在 15 世紀尼德蘭(也就是今荷蘭一帶)油畫経楊‧范‧文艾克改良成熟發展前,畫家使用的繪畫方法,實在辛苦許多。

「蛋彩畫」顧名思義要加入雞蛋。至於用到蛋的哪部位?典型的傳統做法是加入蛋黃,利用其黏稠性作為調和顏料乾粉的媒劑,所以 tempera 在義大利文的原義也就是「摻和」;蛋黃混合顏彩,會再加上水或亞麻仁油調和,有時候也用到蜂蜜或牛奶;偶而蛋彩畫的配方也用到全蛋或蛋白,以蛋白調和的蛋彩尤其適用於畫面上的透明保護層。

蛋彩畫顏料乾得非常快,所以只能薄薄的一層層一點點的畫,而且每次要用新鮮的蛋,現調顏料,雖然不夠方便而逐漸被油畫取代,但是蛋彩畫並未失傳,由於蛋彩畫的色澤細膩,結構細緻,即使到了當代還是有不少畫家迷上蛋彩畫獨特的典雅高貴氣韻,而選擇蛋彩作畫。

宗教繪畫蛋彩畫的優點︰ 蛋殼彩加上蛋黃顏色細膩,油畫顏色鮮豔光亮奪目,類型多樣化。

宗教藝術,看來都差不多?其實,就算是聖母抱子或是耶穌受難,在基督藝術中,都有細膩的功能區分,什麼樣的功能創造出什麼樣的圖像,深入其中,學問可真大!

從 13至18世紀,祭壇畫Altarpieces都是很重要繪畫類型。祭壇畫,顧名思義它是以用裝飾教堂中祭壇上方或後方空間的藝術作品,依照樣式還有單幅畫(Altarpiece),「雙聯畫」(diptych)、「三聯畫」(triptych)之分﹔1310年羅馬教廷詔令每座教堂都要有祭壇畫,彰顯教堂的使命、特色、方向、任務和寶藏,更加確立了祭壇畫在宗教藝術上的主流地位。

13至14世紀,西耶納畫派的開山祖師杜奇歐位西耶納主教堂繪製的—榮耀聖母,端坐寶座主祭壇畫就是藝術史賞上的曠世名作。歷來重要的祭壇畫代表多不勝數,正因祭壇是教堂最受矚目的焦點,教會與藝術家投注的心力都非比尋常;教堂祭壇畫的需求極大,不只名家經常應邀出手,也有專門繪製祭壇畫的家族,像14世紀下半葉佛羅倫司的藝術史,重要經典「聖伯多祿」(聖彼得大教堂)祭壇畫、斯特羅齊家族祭壇畫等就都出自專門繪製這種巨型祭壇畫的齊歐內家族。

祭壇畫外,有一些「靈修圖像」常用於修道院內,有些直接畫在修到院牆壁上,有些是懸掛的繪畫或擺放的塑雕,幫助祈禱者進入沉思冥想的境界。「虔思禱祈像」則主要是個人居家禱告之用。這類盛行於 14世紀末到16世紀的特殊類型,強調和藹親切具人性化,《聖母抱子像》的聖母俯視低垂正適合掛在臥室或起居室牆上,跪著祈禱時就能接收到聖母慈愛眼神的撫慰;而戴著荊冠的耶穌以溫和眼神指向觀者,彷彿訴說著「若有人要跟從我,就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眼神成為宗教的召喚。

在西北歐荷比地區,宗教離開教會管轄進入民間生活,繪畫作品不旦以真實場景、居家生活強調「道成肉身」的可能性也不再只限於形式而上的表現,例如︰聖嬰作為早生貴子的祝福,就相當入世。

宗教藝術類型的豐富,反映了平信徒靈修運動的蓬勃,甚至「女性的靈修圖像」近 10年來都成為藝術史上重要的新課題。

新的名字 —

談到「新的名字」,台灣人集體心靈的危機正是身分認同和自我價值感被「污名化」的危機。

台灣歷史是「苦悶的歷史」(王育德語),台灣人受到荷蘭 、西班牙、鄭氏王朝、滿清、日本、國民黨政權的統治,歷經種種苦難,是「養女」的經驗 (呂秀蓮語),也 是「孤兒」的經驗 (吳濁流語) 。

台灣人的歷史命運是外國殖民勢力以及中國封建勢力輪替下受搶奪 、受擺佈的命運。因為過去長期被殖民統治的結果,台灣人活在奴隸、孤兒、養女的悲情心態當中,無法建立主體性,也無法培養「自己作主人」的道德勇氣。

基督徒的責任,就是要指出在上帝的眼中,台灣鄉土是至寶貴的,也是上帝所珍愛疼惜的 。上帝要賜給台灣新的名字,讓台灣人享有新的身分認同所帶來的尊嚴和喜悅。

祈禱︰主啊!求你賜給台灣 — 我們所愛的母親鄉土島國 — 一個新的名字,讓它在現今國際社會中享有應得的認可和尊嚴,阿們 。

耶穌的由來 --瑪莉亞在猶太人的母語是「苦澀」的意思。瑪利亞受聖靈感應而處女懷孕,即便約瑟得知實情後約定娶了她。

在近東(西亞)諸民族的文化裡,替人命名是非比尋常的事,享有對被命名者的所有權和支配権,也蘊含照顧與養育的責任。你要成為上主手裡美麗的華冠,成為上帝美麗的冠冕(以賽亞書 62章3節)。夫妻間的親密關係是先知文學的典型表達方式,用來形容上帝和以色列民族的關係。確實,耶路薩冷將成為上帝手裡(和合本作「上帝的掌上」)所珍愛疼惜的冠冕。

這個根源於第三世界教會、以未受過神學訓練的信徒為主體、極富草根性的信仰、更新運動,表現出一種以「聖靈」為中心的信仰型態,主張禮拜應該不拘形式具有活潑自由的氣氛,強調信徒聖靈多元豐富的恩賜應追求聖靈充滿的狂喜經驗,並以具有擁有特殊恩賜作為聖靈大能臨降的確切證據。

另一方面,也讓人錯以為聖靈工作只存在某些特定經驗而非在日常信仰生活中,且只有少數特殊的基督徒才是真正屬靈的。

這樣一趟的百年宗教藝術畫作,我覺得他已經觸動了我們每一位的內心世界,及引發社會大眾普遍尊重生命的重視,不單是藝術與宗教耶穌的生命相關人物事情。展覽一共是為期三個月,至民國 96年三月15日結束,對這一方面有興趣的想一探究竟的市民朋友或外地來的朋友,可要好好把握住這一次百年來難的盛事好機會,前往台北市國父紀念館吧!


Tags:

About author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