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北港朝天宮鎮殿軟身媽祖北港朝天宮歷史沿革

  • Share this:

北港朝天宮鎮殿軟身祖嬤

後殿軟身媽

北港朝天宮建於康熙33年(1694),由樹壁和尚從湄洲朝天閣,恭請媽祖來台,於笨港建立一座小祠供民眾祀奉。康熙39年(1700)由地方的士紳捐資興建祠廟,稱為「天妃廟」,雍正8年(1730)重修後,稱為「笨港天后宮」。

乾隆40年(1775)「重修諸羅縣笨港天后宮」碑記提及:「……天后宮建自雍正庚戌年,歲修於乾隆辛未年……」。另外,《雲林采訪冊》記載:「天后宮,在街中,雍正庚戌年建……」。雍正庚戌年,即雍正8年,說明了康熙年間,笨港的媽祖廟仍為一小祠,至雍正8年興建,始具規模,乾隆16年(1751)曾再次重修。

乾隆39年(1774)由笨港縣丞薛肇熿捐俸倡議重修,貢生陳瑞玉、監生蔡大成等募得一萬伍仟餘圓,自乾隆39年重修,乾隆40年(1775)完工,當時朝天宮的建築有正殿及觀音殿二進。道光17年(1837)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與台灣水師遊擊溫兆鳳率軍渡台,船隻遇風災,王得祿祈禱媽祖庇佑。之後因順利抵台並平定張丙事件,乃敬獻「海天靈貺」匾及古鐘予朝天宮。

咸豐2年(1852)由王得祿次子王朝綸、嘉義縣訓導蔡如璋發起重修,於咸豐5年(1855)農曆10月興工。此次重修並擴建拜亭與東西兩廂廊,成為四進三院的建築格局,至咸豐9年(1859)完成廟宇的重修。

光緒20年(1894)北港街發生火災,並波及朝天宮三川殿。明治39年(1906)嘉義地震,朝天宮廟宇受損,幸經北港區長蔡然標、地方士紳曾席珍、蔡培東等人倡議重修,自明治41年(1908)8月26日興工。此次的重修,聘請陳應彬匠師主持大木工程,全部重建經費計七萬九千餘元,至大正元年(1912)1月完工。

日治時期,北港地區郊商組織仍蓬勃發達,並積極參與朝天宮的管理與重修,當時郊商組織媽祖會,分別有祖媽會——金順盛、二媽會——金順安、三媽——金盛豐、布郊、敢郊——金興順、魚舖街——金海順、屠戶——金義順等。明治年間朝天宮重修時,媽祖會及郊商皆紛紛捐資參與修護。

民國48年媽祖誕辰一千周年,信士發起重修正殿,民國52年完成正殿的重修,但仍不失其傳統的空間配置。民國61年11月朝天宮經省政府核定為「台灣省宗教紀念觀光區」。

民國84年12月20日聖父母殿遭到火災,日治時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所獻「享于克誠」匾亦遭焚毀。民國87年元月15日聖父母殿重建落成,並舉辦安座大典。同年朝天宮與湄洲天后宮互贈5丈高媽祖石雕像,雕像於北港媽祖文化大樓屋頂花園展示。

民國88年九二一地震,北港朝天宮廟宇受損,民國93年進行全面重修,並採懸吊屋脊的工法施做屋頂,期許能保存朝天宮的建築藝術。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