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 ] 台灣政黨輪替
2000 年 ,民進黨 陳水扁 當選總統當夜,施明德致電祝賀 林義雄 主席,表示從少年時期以來推翻國民黨政權的夢想已經實現,故將離開民進黨,林義雄全力慰留。兩、三天後,總統當選人陳水扁單獨接見施明德,要求施明德回任下屆黨主席,競選立法院長,並稱將於 辜振甫 辭職後,請其擔任 海基會 董事長。施明德全部婉拒,稍後並在 馬永成 和 郭文彬 兩位重要幕僚面前,反覆表示總統剛剛的邀請,恕難從命。 [ 來源請求]
5 月總統就職前約十日,陳水扁親臨施明德辦公室,研討未來施政,並徵詢可否接受總統府 資政 職位,施明德婉拒但推薦 許信良 ,並將辦公室主任郭文彬委託陳照顧。陳就職後執意任命少數政府,不利政局穩定,施明德建議陳總統在立法院組成多數執政聯盟,陳總統拒絕後,施明德遂退出民進黨。施明德認為,二十一世紀台灣必須面對全球化的挑戰,遂與 許信良 、 陳文茜 、 朱雲鵬 和 溫世仁 等十多位學者和企業家共組『山盟』,計畫提出二十一世紀台灣的新願景。
2001 年 與 2004 年 ,以無黨參選人身分於台北市北區參選立法委員,皆未能當選。其中 2004 年的訴求是推動 內閣制 ,不問藍綠只要黑白。
2002 年 ,參選 高雄市長 ,主張高雄應成為 自由港 ,以應 全球化 的經濟變革,高雄應成為台灣的 香港 與 阿姆斯特丹 ,與中國大陸重要港市直航。但藍綠對抗氣氛下,曲高和寡,終究落選。
2003 年 ,施明德應邀前往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一年。這一年中,施明德在兩岸事務上提出 一中歐盟化 的新主張,盼望打頗兩岸的僵局;對內提出 內閣制 的憲改方案,企圖終結政黨惡鬥和族群撕裂的亂象。
2005 年 10 月6 日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為「表彰施明德先生對台灣民主發展之卓越貢獻」特設立『施明德先生講座』 [6] ,以推動族群和諧、政治和解、兩岸和平為宗旨。
2006 年5 月 ,與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南非 前總統 戴克拉克 對談「和解:南非經驗台灣願景」。
2006 年8 月 ,發起 台灣反貪倒扁運動 。
[ 編輯 ] 紅衫軍反貪倒扁運動
主條目: 百萬人民倒扁運動
[ 編輯 ] 大事記
2006 年 8 月9 日 ,發表一封致 陳水扁 總統的公開信。施明德說,國家最大的危機,在於人民失去信任,他呼籲陳總統作一個強者,為了台灣,勇敢認錯,鞠躬下台。 [7]
2006 年 8 月12 日 ,在台北 228 紀念公園舉行記者會,表示陳水扁總統家族的貪腐醜聞,從高雄捷運泰勞暴動、 SOGO 禮券和經營權案、台開內線交易案到證據確鑿的國務機要費案,已經讓人忍無可忍。希望國人以一人一百元的方式,在一個月內匯集一百萬人的承諾和授權,若達到一百萬人,他將發動群眾走上 凱達格蘭大道 靜坐抗議,要求貪腐的陳水扁總統下台。並表示,他將不會停止抗爭直到陳水扁下台。 [8]
2006 年 8 月22 日 ,獲得廣大熱烈的迴響,民眾紛紛至郵局排隊匯款,在短短的七個工作天,即已達成一百萬人的門檻(實際數字仍未正確統計及公布因為該捐款未有每人捐款金額上限)。運動總部宣布關閉帳戶,開始展開運動籌畫。
2006 年 9 月1 日 ,反貪運動開始展開靜坐試坐,和幹部訓練。
2006 年 9 月9 日 ,反貪倒扁靜坐抗爭活動揭幕,在陰雨中據 中國時報 報導約有三十多萬人(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估計約有十萬人)現身凱達格蘭大道,大多身著紅衣,現場一片火海。靜坐首日,即開始嚴格執行『不歡迎任何旗幟,包含國旗、黨旗、競選等各種旗幟』的行動綱領。
2006 年 9 月15 日 ,由於民進黨市議員 顏聖冠 申請凱達格蘭大道路權,意欲制止反貪倒扁的抗議行動。總指揮施明德決定移師台北火車站,並舉行 915 螢光圍城,遊行繞行路線包圍住 總統府 及官邸。此活動成功地吸引了據中國時報報導約有八十多萬人( 市警局 估計約有三十萬人),經由各種大眾運輸系統,前來參加。
2006 年 9 月22 日 ,施明德表示他不會組黨、不會參選也不參與任何政治協商,主觀上也沒有意願與 李登輝 會面,他絕對會與倒扁群眾站在一起。 [9]
2006 年 10 月10 日 ,雙十國慶日當天舉行天下圍攻。施再次號召百萬人民在總統府四周及首都市中心,舉行史無前例的同一天兩次的巨型遊街抗議,從早上九點至深夜十二點,估計參與人數超過一百五十萬人。在施的堅持下,和平結束。 從九月九日到十月十日,紅衫軍圍城期間,各方勢力紛紛要求衝進官邸,捉拿陳水扁,佔領總統府,其中包括知名學者、社會賢達、國會議員及政黨領袖。惟施始終堅持和平非暴力原則,力排眾議,拒絕任何可能引發流血衝突的行動。施的堅守原則是群眾運動能不流血的主要關鍵。施隨後受到激進派的抨擊,內部矛盾加劇。 [10]
2006 年 11 月20 日 ,針對於台北市長 馬英九 任內的首長 特支費 弊案,施明德表示 : 「既然馬市長具結說只要一審判刑就下台,我們就靜觀其變,目前沒有打算發起抗議活動。」 泛綠 人士對此痛心疾首,認為這是雙重標準,「只是施某在藉機公報私仇,一吐懷才不遇之個人鳥氣的世紀大騙局」。 [11]
2006 年 11 月30 日 ,倒扁車站最後一夜,施明德赴 泰國 接受電視演講訪問。
2006 年 12 月7 日 ,國務機要費案已經進入司法程序,運動總部希望民眾暫時回歸正常生活,施明德基於對人民的承諾『陳水扁不下台,絕不停止抗爭』,並護衛反貪腐的火種,堅持將自己囚禁於百萬人反貪倒扁總部,除非就醫治療和檢查以及參與紅衫軍的重大活動,絕不離開,直到陳水扁下台。
2007 年 4 月1 日 ,施明德宣佈結束自囚。
2007 年 8 月3 日 ,施明德等 16 人在 2006 年 10 月10 日 率領紅衫軍發動 天下圍攻 ,遭台北地檢署以違反「集會遊行法」起訴。 [12]
[ 編輯 ] 論戰
2006 年 8 月31 日 ,前民進黨立委 邱垂貞 、民進黨立委 李明憲 、前國策顧問 周平德 與 楊青矗 (皆是美麗島事件受難者)表示,施明德是條可敬的漢子,但他們不贊成施明德循玩政治方式倒扁。 [13]
2006 年 9 月12 日 ,台灣政治評論家 江春男 認為:「把倒扁運動改為反貪腐運動,用意很好;但至今為止,卻仍然看不到反貪腐運動的真正內容,還是繞在阿扁一個人在打轉,看不到公民運動應有的精神。阿扁有嚴重的個人問題,但是歸根到底還是制度出了大問題。現在只談阿扁個人,完全不提制度;以為阿扁下臺,貪腐就不來;這種一廂情願的作法,也不符公民運動的基本條件。光是倒扁,目標太小,運動能量不足,且未能觸及問題核心,難以成功;且因為挫敗感增強,容易導引運動的激烈化,越來越往體制外路線冒進,情勢容易失控,則公民運動會全盤被否定。」 [14]
2006 年 9 月16 日
《 BBC 》「台北周五( 15 日)傍晚上演了一幕數十萬人參與的 " 圍城 " 行動。在一整夜的 " 阿扁 下台 " 聲中,全程 5.5 公里的 遊行 和平結束。」
《中國時報》社論「這樣的規模,這樣的震撼,再為台灣民主寫下里程碑」為標題。社論說道:「所有台灣人,不論在不在現場,應該都會牢牢記住昨晚的畫面,那塞滿台北城的人潮,那震耳欲聾的咳喊,最後施明德向民眾跪謝的感動,是台灣人,都會為昨晚的這幅畫面動容!」、「一個政黨,如果讓女性、年輕人、小孩、中產階級都站出來反對,日後還有什麼前途?民進黨成立快廿年了,如果主要成員始終是愈來愈少的基層高齡本省男性,如果它成為未來人口鄙視的對象,以後只會愈來愈萎縮退化。一個曾經帶領台灣為民主改革奮鬥的政黨,不該走向這樣的結局。」
《聯合報》社論「九九運動應當成為國定紀念日」為標題。社論說道:「五四運動與九九運動,時空迥異,不能相提並論。但若勉強試作比較,則五四運動當時其實並未為救國運動找到正確答案,而九九運動雖尚不能斷言已為台灣的民主運動尋得了終極答案,卻至少已經建立了相對正確的思維架構。這是二二八運動惜未達成的,亦是 美麗島運動 惜未達成的,甚至亦是十餘年來掛羊頭賣狗肉的憲改運動惜未達成的。」、「當施明德於八月十二日在二二八公園誓師反貪倒扁,相當程度地已回歸至 二二八運動 「被治者對抗統治者」的原貌;當「美麗島戰神」施明德出面聲討美麗島事件所孕育的民進黨貪腐政權,亦已使政治是非的論斷,不再困於藍綠統獨,不再困於 意識形態 ,亦不再困於顏色,而是決定於質量!」,評論最後說:「無論如何,九九運動在民主思維內涵上已經超越了(或豐富了)二二八運動,亦修正了(或豐富了)美麗島運動。將九九運動訂為國定紀念日,誰曰不可?」
香港《明報》從頭版開始四版全版的報導,當中涵蓋了整個 " 圍城 " 行動的始末、後續的發展,以及社評及分析。《明報》的社評說:「面對如此強大的民意,涉嫌貪污弊案的陳水扁卻是聽而不聞、視而不見,而且以自己的意志繼續綁架執政民進黨,根本不似一個以追求民主為志、且由人民選票產生的領導人。在陳水扁成為台灣民主政治發展最大的諷刺和恥辱的同時,執政民進黨亦一直不願與陳水扁切割,並且違背當初定下的『不動員,不反制』原則,再次玩弄煽動藍綠對決、族群沖突、暴民政治的伎倆,發動民眾今日上街挺扁。」
香港《蘋果日報》頭版大標題為「民主萬歲」,副題為「台灣 100 萬人展示尊嚴圍城倒扁」。《蘋果日報》以慣常運用的巨幅照片,來顯示在總統府前的 " 紅海 " ,來展示台灣這次史無前例的壯舉。《蘋論》說:「是的,打著清廉施政上台的陳水扁總統及他的家人涉及貪腐丑聞的確令人失望及氣憤;是的,自比為『台灣之子』的陳水扁先生不肯為涉及貪腐醜聞下台的確令台灣人民非常憤怒;但台灣人民並沒有因著一時氣憤而採取任何過激的行動、台灣人民並沒有因一時憤怒而作出任何違法或破壞體制的行動,他們只是用高吭的聲音、用響亮的喇叭聲、用拇指朝下的手勢表達他們的憤慨、表達他們的訴求。這種充滿激情卻又不違反和平理性原則的政治行動反映台灣民眾的 民主素養 、反映台灣社會的民主素質不斷滋長茁壯。」、「人民力量雖然一時未能推倒涉及貪腐醜聞的總統,但人民手上有一張王牌,那就是他們手上的選票。即使昨晚或往後的倒扁行動未能令陳水扁先生下台,台灣民眾依然可以透過手上的選票在未來的選舉好好教訓那些包庇貪腐官員的政黨、教訓那些盲目支持貪瀆官員的候選人,令他們失去政治位置及影響力。這不是更能從根本、從體制上懲罰貪腐者及貪瀆的行為嗎?這不正正彰顯了 民主政制 的優點嗎 ? 」 [15]
2006 年 10 月9 日 ,民進黨立委 段宜康 說:施明德激烈的言論反而會讓任何在民進黨內反省的聲音都很難得到共鳴,只會被視為「跳船」的行為,對民進黨思考改革的力量與聲音是極度不利的,「除非施明德希望摧毀民進黨」。民進黨立委 李文忠 則直陳:施明德不僅把自己當作法官,甚至當作上帝,已經做了裁判;一旦司法檢調的裁判與他的意見不一樣,就認為這個法官是政治的奴僕;請問施明德在提供什麼樣的公民教育? [16]
2006 年 10 月31 日 ,在民進黨主辦的「中正精神長相左右」座談會中,百萬人民倒扁運動總部副總指揮 簡錫堦 說施明德、倒扁群眾都不了解「愛與非暴力」的精神,並批評施明德隨便聽信陳文茜一人之言發號施令、「亂講話」,也直指施明德:「我以為他是台灣的 曼德拉 ,但他是『拉得慢』,這樣拉的話會把運動搞垮掉。」簡錫堦又陳述:施明德之前說過「民進黨動員來的都是沒有靈魂的人」、「放肆」等等,都是語言暴力;而施明德說「中國打台灣,阿扁一定先落跑」等話,也是對陳水扁人格的傷害。 [10]
2007 年 7 月31 日 ,政論家 南方朔 先生在中國時報以一篇《等待新領袖》專文,對反貪腐運動做了這樣的註解 -- 『我更願意把這場運動看成是類似於南非曼德拉從監獄中出來以後,由他所帶領的超越於白人與黑人種族上的仇恨而尋求一種政治上的公正的運動。』 [17]
[ 編輯 ] 2008 年總統大選過後
施明德發表聲明指出:總統府秘書長 葉菊蘭 、長昌競選總部總幹事 李應元 、前民進黨主席 許信良 在選舉前一天再次登門造訪尋求支持,他告訴大家:「陳水扁及其近臣,已把台灣民主運動幾十年來的努力成果連本帶利都輸光了!他不辭職謝罪,還有什麼面目來邀請我出面支持?!」
2008 年 9 月 5 日 對於連日來扁家洗錢案的爆發和擴大, 高俊明 牧師對於紅衫軍時期攻擊施明德的言論向施明德道歉,兩人並公開和解。
2009 年 3 月 20 日 , 施明德召開記者會 , 發布言論 " 誰特赦 陳水扁 , 誰就是人民公敵。 " [2] 施明德對 陳水扁 案的嚴厲批評得到親中共媒體的大肆報導 , 成為對台統戰的熱門題材。
施明德「天下圍攻」的所謂反腐敗成員在 2009 年被台灣法院判無罪的新聞也由中共官方媒體普遍宣傳。 [3]
雖然施明德成為中共積極拉攏的統戰對象,其本人卻仍然堅持,只要中共飛彈對準台灣的一天,他就不到、也不過境中國。 [4]
對於兩岸關係,施明德贊成交流、合作,並提倡兩個基本原則 - 和平原則、公民投票原則。反對兩岸的分合使用武力決定,認為是分是合必須尊重全體台灣人民。另外他也建議兩岸應朝 歐盟 體制發展。 [5]
關於台灣的國家定位問題,施明德依舊堅持其美麗島大審時所主張的「中華民國模式台灣獨立」,並認為藍綠兩陣營的國家認同分歧仍應該靠「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 國名叫中華民國」這一共識解決。 [6]
[ 編輯 ] 2010 贊成簽署 ECFA 但堅決主張必須刪除第 16 條片面終止條款
施明德 2010 年 8 月 10 日破天荒地於台灣 6 大報紙刊登「施明德的緊急呼籲」,希望提醒馬英九總統、台灣人民以及中國政府,正式 ECFA 第 16 條片面終止條款所隱含的中國對台灣「以商逼政」的毀台危機。
原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