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00年1月1日再續.案號1000101股日.本會籌組政黨籌備處向親愛同胞們報告書2011.01.01

  • Share this:

四 .

榮民半生戎馬 功在國家

一 馬總統出席第三十二屆榮民節慶祝大會 推崇榮民弟兄對國家社會的貢獻 一

(本報訊)馬英九總統於 十月二十九日 出席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成立五十六週年暨第三十二屆榮民節慶祝大會,除推崇榮民弟兄對國家社會的貢獻外,並率同全體與會者向國軍陣亡將士暨亡故榮民默念致敬。馬總統表示,他上任後曾五度訪視地方榮民之家,每當想起榮民半生戎馬、功在國家的貢獻,都令他感動不已。

馬總統強調,國軍在中華民國歷史上有四大貢獻:一、光復臺灣,二、保衛臺灣,三、建設臺灣,四、守護臺灣。當年若不是國軍英勇奮戰、抗戰勝利,就沒有臺灣的光復。光復臺灣後,國軍保衛臺灣,在古寧頭戰役中,敵我雙方死傷慘烈,是國民革命軍歷史上關鍵一戰,不僅成功遏阻共軍,並且確立兩岸六十年隔海分治的歷史格局。

馬總統表示,民國四十年代,國家處境風雨飄搖,老主任委員經 國 先生排除萬難,帶領榮民修築道路達四八三公里、橋樑三十九座、興辦二十八宗大型水利工程及十五處港口、九十件重大公共建設等;當時缺乏現代化機具,都是靠著榮民弟兄日以繼夜地工作、一斧一鑿敲出來的,後來,曾文水庫、台中港、北迴鐵路、核能發電廠等許多艱鉅而偉大的工程,都是榮民吃苦耐勞逐一完成的,這些建設,更奠定了臺灣日後發展堅實基礎。現在榮民前輩們雖屆花甲之年,仍以善行義舉來守護臺灣,例如:日前高雄縣樊恩溥、台中縣尹殿甲、花蓮縣洪中海等多位榮民捐出大筆積蓄,以及台南市已故榮民李希 文老 先生,生前捐巨款予學校設置獎學金等,奉獻精神令人感動。

馬總統指出,先總統蔣公當年要求老主任委員經 國 先生,要「好好照顧退除役官兵,就像照顧自己的家人一樣」,經 國 先生也說過:「只要我有飯吃,榮民弟兄就有飯吃,如果我只有一口飯,我把這口飯先給他們吃。」,數十年來歷任輔導會主任委員都是承繼這種全心為榮民的服務精神,幫助榮民就學、就業、就醫、就養,讓榮民戎馬半生後能安享餘年。此外,政府逐步推動募兵制,透過提供退除役官兵良好服務,讓曾經為國家服務的官兵弟兄都能得到妥善照顧,藉此吸引優秀青年到軍中服務。總統並期許輔導會繼續秉持清廉、勤政、愛榮民理念,推動相關工作,讓國家、社區及榮家的資源得以結合及共享。

五 . 引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此章節的 中立性 有爭議。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 地方色彩 。

李登輝是一位爭議性的政治人物,由於他在不同時期、以不同身份所宣示的一系列變遷的政治主張,以及來自中華民國及國際社會,基於各種不同意識型態或國族意識的觀察,李登輝的歷史功過,在整個華人民族中不同的社會當中,得到相當多元,甚至多極的,正反不一的評價。

李登輝在其總統任內( 1988 年 - 2000 年 ),將 國民黨 長期一黨獨大的情況逐漸改變,朝向民主化發展,具體實現了 孫中山 對於 中華民國總統 副總統 ,以及臺北、高雄兩 直轄市 和 台灣省 省長等直接民選的憲政理念,以及憲法及國會的改革。期間解放了思想、新聞和學術的政治束縛,有人將此過程讚之為「寧靜革命」,許多臺灣民眾和國外民眾對此給予正面評價,李登輝也因身為推動者而獲得臺灣的「民主之父」、「民主先生」等美譽。 薩繆爾·杭亭頓 曾在台灣演講「民主的千秋大業」時表示,李登輝總統帶給台灣的自由與創造力,對推進民主化的影響力,必在他身後留存著 [11] 。然而亦有者自政治風氣的變遷來觀察,提出李登輝主政後期,為了與舊國民黨勢力抗衡而吸納地方派系為政治班底,造成了地方黑道與民間工商力量的中央化,影響到中華民國向來穩健而確實的經濟建設,特別是彌漫著嚴重的 金權政治 ( 黑金政治 )風氣;並指李登輝及連戰內閣,應對 1990 年代以來種種官商之間不法利益輸送的白熱化負起責任。

對於李登輝推動本土化的努力,評價尤其趨於兩極。李登輝上任總統以後,不斷容忍國民黨的反對勢力—主張台灣獨立的 民進黨 坐大,並接納本土意識與黨內政敵抗衡。有人認為他是「一個半」黨主席,即「一個」民進黨主席加「半個」國民黨主席。日本小說《 台灣紀行 》就強烈透露出他內心的台灣精神,例:出埃及記、國民黨是外來政權、以前晚上不曾睡過一場好覺、撤換 郝柏村 因為他是 軍事強人 等。看法持平的人士認為,李登輝儘管支持台灣 正名 ,然而他努力重建傳統華夏文明的思想和文化體系,也戮力維護中華民國的主體性。所謂「中體台用」他在 中華民國總統 任內大力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支持科學研究的層次、提昇與美日等傳統盟國加強聯繫,卸任後又對臺灣國家正常化的發展表達支持,許多人士因而對李相當推崇。卸任總統並被國民黨開除黨籍後,李登輝仍為中華民國政壇上,關心朝政的主要指標人物之一。

由於李登輝在其主政期間,試圖促進中華民國外交空間、提出「台海兩岸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的說法,對中共強烈抨擊,對臺灣社會中傳承的中原文化的漸進式強化、鼓勵媒體監督時政,且於在任期間表示應以寬容和信仰來看待華人地區下一個百年的發展。但是抱持強烈 民族主義 和主張中國統一的中國大陸人士則多不滿其支持台灣成爲正常國家的作風。但李登輝在任內也並未反對統一,但須在兩岸民主、自由、均富的前提下才可以談統一問題。

李登輝早年受 日本教育 ,深受 日本 影響,在大學時代對西方名著涉獵極深,常在其言談中剖析近代西方和日本哲學在交融上的演進。李登輝在總統任內與日本作家 司馬遼太郎 對談時以當時國際形勢的關係,至 22 歲以前尚是日本籍,也曾與《 台灣論 》作者 小林善紀 表達年輕時代對中國國民黨的失望。 2007 年訪問 日本 時,赴日本供奉了戰犯的靖國神社參拜影響自己深遠的長兄-李登欽。部分經歷過 二戰 或對日本統治沒有好感的人士,對李身為中華民國前任國家元首有此行爲表示震怒和無法接受。惟許多反對之見則幾近完全不提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在國際場合對中華民國的政治打壓,從而導致台灣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憤怒和反感。

六 . 引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郝柏村( 1919 年 8 月8 日 -), 字 伯春, 江蘇 鹽城 人, 中華民國 陸軍 一級上將 ,曾任 行政院 院長 、 國防部 部長, 參謀總長 等職。為現任 台北市 市長 郝龍斌 之父

郝柏村乃 陸軍官校 十二期砲科畢業,之後隨即加入 抗日戰爭 ,參加過 1938 年 的 廣州戰役 及 1939 年 的 皖南戰役 。後又隨 孫立人 所率領之 中國遠征軍 38 師赴 緬甸 作戰,戰勝後轉進 印度 休整。 1948 年 於 國共內戰 之 遼西會戰 (遼瀋戰役)期間,他從 錦州 前線被召回,成為 蔣中正 總統 的 侍從 官。 [1] 中華民國 前任國防部長 郭寄嶠 上將為其 岳父 。

1958 年 八二三砲戰 (金門砲戰)發生時在 金門 擔任第 9 師師長,奉命率部戍守 小金門 (烈嶼)有功,因而獲頒 雲麾勳章 與 虎字榮譽旗 ,並升任 金門防衛司令部 司令。 1977 年 4 月,晉升陸軍 二級上將 ,調升國防部副參謀總長。 1978 年 6 月,掌陸軍總司令。 1981 年 12 月由 蔣經國 總統 晉任一級上將,並調升國防部參謀總長,在職八年。參謀總長原來兩年一任,因種種特殊情況一再延任,成為歷任在職最久的參謀總長。

軍人從政 ? 軍人干政 ?

1988 年 李登輝 繼任總統後,先於 1989 年 升任郝為國防部長,後又於 1990 年 提名郝為行政院長,獲得 立法院 表決同意,當時稱為「李郝體制」。然而也引起部份媒體對其軍人身份的撻伐,例如《 首都早報 》即在同年 5 月3 日 以斗大 頭版 「幹!反對軍人組閣」為題,而《 自立晚報 》也在 1990 年 5 月3 日 的 社論 中,貼出「無言」二字為社論;作家 苦苓 (王裕仁)也在《自立晚報》的專欄中以「國之將亡,必有 XX 」為由宣佈「停筆七七四十九天」。 1990 年 5 月19 日 , 民主進步黨 發起「反軍人干政大遊行」,同時國民黨則以美國 艾森豪威爾 的例子反駁,認為郝柏村組閣是軍人從政,而非軍人干政。

[ 编辑 ] 閣揆副署權

有時郝柏村會利用行政院長的副署權與李登輝交涉。例如 蔣仲苓 升一級上將案,郝柏村等人以 蔣經國 生前的制度來反對。原來蔣經國生前定下的制度,凡升一級上將者,必須曾任參謀總長或有重大戰功,但蔣仲苓沒有以上條件。結果此案撤銷。

[ 编辑 ] 軍事會議

郝柏村約同國防部長召開軍事匯報,被 民進黨 立委譏為召開 軍事會議 ,企圖奪去總統的軍事統帥權。引來民進黨的大打抨擊。

郝柏村的回應是:「這是屬於軍政範圍內的事,國防部長要用多少裝備、多少軍隊、花多少錢,這些事我該知道呀!又不屬於不歸我職權的軍令範圍,我所做所為並沒有逾權啊!」

對於輿論的指責,郝柏村向總統府聯絡,希望向 李登輝 總統 親自解釋,但卻得不到回應。在總統府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引述李登輝在 8 月 1 日 接見軍事將領的談話說:「每一個人都應該對國家效忠,這是一個新方向,同時,我們做任何事情不要看人,要看國家。」

[ 编辑 ] 辭職

1993 年 國民大會 閉幕時,民進黨國代與一些國民黨國代大呼郝柏村下台,郝不甘受辱,在高呼「中華民國萬歲,消滅 臺獨 」後宣布辭職。

1993 年 8 月在國民黨黨代表大會中,被推舉為國民黨副主席,與 副總統 李元簇 、 司法院 長 林洋港 、新任的行政院長 連戰 並列。

1996 年 退出國民黨,並與林洋港搭配參選總統,獲得一百六十萬票,在四組參選人中列第三位。

2005 年 2 月6 日 國民黨主動恢復其黨籍,並聘任為中央評議委員會(中評委)主席團主席。

七 . 引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黃信介(原名黃金龍, 1928 年 8 月20 日 - 1999 年 11 月30 日 ),祖籍 福建省 泉州 安溪縣 ,祖父是前清秀才,出生於 台灣 臺北市 大龍峒(今 大同區 )。 美麗島事件 主要人物, 民主進步黨 第三屆及第四屆黨主席,台灣民主先行者,對抗威權的反對運動領袖。

1940 年代初期,黃金龍小學畢業後,到 日本 在印刷廠當徒工,半工半讀于 上野中學 。 1946 年 回到臺灣。 1948 年 考取 北京大學 ,因 國共內戰 未能成行。 1949 年 考入臺灣省立行政專科學校(今 國立臺北大學 ), 1951 年 畢業。

黃金龍學生時代熱心政治,一入專科學校就加入了 中國國民黨 。 1950 年 冬,黃金龍按照國民黨的指示,為黨外人士 吳三連 助選第一屆 臺北市長 。 1954 年 ,為國民黨候選人 王民寧 助選第二屆臺北市長。 1957 年 為無黨籍的 高玉樹 助選第三屆臺北市長。 1959 年 任黨外人士 李福春 臺北第四屆市議員競選總幹事。 1961 年 1 月, 32 歲的黃金龍以最高票當選第五屆臺北市議員,改名為信介,從此正式步入政壇。

1963 年臺灣第三屆省議員選舉,黃信介為 黨外 人士聯合競選辦事處總幹事。 1964 年 連任臺北市議員。 1969 年 立法委員增補選中以黨外人士當選 立法委員 。同時,黃信介任啟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鑫泉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常務董事等職務。在立法院黃信介強悍問政,嘲諷 青年黨 、 民社黨 是國民黨粉飾民主的“公廁裡的花瓶”。 1975 年 他與立法委員 康寧祥 創辦《 臺灣政論 》(後被勒令停辦)。 1978 年 出任《 這一代 》雜誌社社長。在 1977 年 與 1978 年 的地方公職選舉,以及國民大會代表、立委增額選舉中,黃信介組織支援黨外人士的後援會,為 呂秀蓮 、 姚嘉文 與 黃煌雄 等人助選,漸漸團結統合黨外民主勢力,與國民黨當權對抗日趨激烈。

1979 年 8 月,黃信介創辦《 美麗島 》雜誌,自任發行人, 許信良 為社長, 施 明德 為總經理, 黃天福 、 呂秀蓮 為副社長, 張俊宏 為總編輯。一個「沒有黨名的黨」逐步成形。 12 月10 日 ,發生 美麗島事件 ,黃信介等黨外人士遭到逮捕。 1980 年 3 月臺灣警備總部軍事法庭公開審理黃信介,當時他的辯護律師即為 陳水扁 。 4 月18 日 ,黃信介以軍法叛亂罪被判處 有期徒刑 14 年。

1987 年 5 月,在 蔣經國 的親自指示下,黃信介在 7 年的鐵窗生涯之後和張俊宏一起被假釋。當時的 民主進步黨 已經成立了一年,其主流是“ 新潮流系< window.googletag = window.googletag || {cmd: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efineSlot('/22590772197/pc_textbottom', [1, 1], 'div-gpt-ad-1639353180888-0').addService(googletag.pubads()); googletag.pubads().enableSingleRequest(); googletag.enableServices();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39353180888-0');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