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進筆記》是我與清大的夥伴在校內辦的刊物。
三月發刊,同時有網路版及紙本。下面附上我們的發刊辭及《大學報》對我們的報導。也請各位多多支持!
BLOG: http://nthuradical.blogspot.com/
Facebook:請搜尋「基進筆記」粉絲頁
*
《基進筆記》發刊辭──Radical
基進(Radicality),意指基礎,根本,強調個體在結構中的獨立性及自主性。當我們談基進思想、基進行動,我們的意思是:看穿結構之於個人的影響及限制,還原被結構包纏的基礎價值,並根本地對整個結構做出改變。
《基進筆記》是ㄧ份屬於清大學生的刊物。對於這所學校,我們主張──清大是由學生、教師、行政人員共同組成,這三群人都應該具有對校務發聲的權利。然而,學生作為清大的主體,在許多校園事務上卻是噤聲的。這一方面是因為長期以來,「特別權力關係」思維──認為學生是不完全的公民,必須服膺國家、服膺教師的指示──所塑造出來的結構性壓迫,使得我們的學生會充其量只是個「社團」,而在諸多層級的行政會議中,甚至根本不允許學生代表列席;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校園內的「公共領域」並沒有被開啟,我們通常難以得知校內其他同學、或其他學生團體是怎麼想的,我們作為一個「私人」活在清大,於是難以找到自己與清大的鍊結,遑論團結起來對校務發聲。於是,《基進筆記》期許自己作為一個「公共領域」,能讓學生們在此互相溝通理解,並提出一份我們對清大校園的願景。
面對台灣社會,我們也有相同的主張──亦即,所有人無論其所屬性別、族群、階級,都應該有被聽見的權利,這個社會對於人的結構性壓迫,我們希望它能被根本地加以改變。我們批判國家、財團以發展科技之名,剝奪老農賴以為生的土地;我們批判政府,在未曾告知當地居民的情況下,逕自規劃將淹沒數個尖石鄉原住民部落的比麟水庫;我們批判那些以社會價值之名,醜化不同性傾向,並操演性別歧視的異性戀霸權論述。我們做出這些批判,基於我們最根本的、最基礎的主張:社會上無論何種特質的人,都有在理性基礎上,自由言說且被尊重的權利。
這些議題討論,在清大並非首次出現。清大是ㄧ所具學運傳統的學校。早在八零年代末期,清大台研社、女研社、環保社等社團長期在海報牆上張貼批判校方的文宣,發行地下刊物針對黨國意識形態、校園性別意識、政府的濫墾開發政策……等議題作批判,他們冒著被記過、退學的危險,一一衝破女宿門禁限制、校園刊物、文宣審查制度、並促使校方正視校園性騷擾問題。今日我們所擁有的相對自由、安全的校園,並非憑空而來。同時,清大也與台灣社會自由、民主化的過程緊密扣連。1987年,當李長榮化工廠排放的臭氣飄進社區、飄進校園,一批物理系學生主動組成工作隊到社區內展開對居民的訪問、調查;1990年,清大是野百合學運場上人數第二多的學校;1991年,當調查局於深夜將清大歷史所學生廖偉程從華齋帶走,並僅因他閱讀台獨文本,即以「顛覆政府」罪名、求處「唯一死刑」,清大師生組織了後援會北上抗議,並引發了台灣戰後為時最久的罷課行動……
《基進筆記》期許自己承繼清大的批判精神。立足校園、積極開拓公共領域;定睛社會,尋求自身與台灣、新竹這塊土地的連結。尋回校園理想主義,堅持對結構作出根本的批判與改革,「直到永遠的勝利!」
*
清大生基進筆記 關注公共議題
(Your News記者陳曉玫台北報導)「為什麼學生的意見無法被聽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系學生魏揚及陳為廷創立《基進筆記》,期望提高學生對公共事務的關注,3月24日推出創刊號。 有感於清大缺乏學生對公共領域發聲的平台,魏揚及陳為廷與9名學生編輯,合力辦出《基進筆記》,從決定創刊到出刊,只費時1個月。 《基進筆記》發刊辭提到,「基進」意指「基礎,根本」,強調個體在結構中的獨立性及自主性。陳為廷認為,學生雖是清大主體,在許多校園事務上卻是噤聲的。 人社系主任李丁讚在創刊序言提到,清大有《梅新聞》和清華電台,卻缺乏關注公共領域的媒體,校內師生無法充分討論公共議題,造成行政系統獨斷、沒有效率。 創刊號報導提及許多清大校園議題,如「人社蓄水池爭議案」。由於清大預計今年在人社院後方建設蓄水池,將破壞「清華蝴蝶園」生態,因過程缺乏溝通,忽視人社院意見,學生因此不滿。魏揚指出,下一期將針對清大學生會運作提出質疑,持續報導校園或地方議題。 「基進筆記不僅立基於校內歷史、同時也踏實地從新竹這塊土地上展開論述。」陳為廷進一步說明,接下來將報導地方議題及社會議題,與新竹、台灣社會接軌,從比麟水庫爭議案到死刑存廢爭議,都會是報導主題。 陳為廷在創刊辭中指出,清大曾是發起學運的學校之一,1990年參加野百合學運的清大學生人數僅次於台灣大學,如今大部分學生卻不關心校園,遑論社會公共事務。他本想透過進入學生議會改變現況,卻發現即使體制改變,若關心公共議題的氛圍不復存在,也難以達成改革。 為完成《基進筆記》創刊號,魏揚及陳為廷在短短1個月內召集編輯群。魏揚說,「反正做就對了!」他也曾經想過可能面對經費不足或是後繼無人的問題,但既然是「對的事情」,就應該把握現在去完成。創刊經費大部分由編輯群自掏腰包,平均每個人分攤約新台幣1000元至3000元。 雖然編輯團隊首次募款只募得8000多元,且創刊已花費近5000元,但他們不灰心,決定多方募款,預計向廣告商及清大教授拉贊助,繼續發行刊物。 魏揚說,希望台灣各學生媒體可以互相交流,分享經驗和資源,提升台灣學生對公共事務的關注。(Your News是由政大新聞系大學報、中央社、Yahoo!奇摩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