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顏自古多薄命---清朝歷代公主的悲劇命運

  • Share this:

轉貼於 http://tw.myblog.yahoo.com/jw!pa.yK5OFGRsyt9ZhCZrOLOxiwg -- 鷹揚郎將

“格格 ” 原為滿語的譯音,譯成漢語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貴胄之家女兒的稱謂,即婦人之爵名。 清朝 前身 “ 後金 ” 初年, 國 君(即 “ 大汗 ” )、貝勒的女兒(有時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婦女)均稱 “ 格格 ” ,無定制。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稱 “ 東果格格 ” ,次女稱 “ 嫩哲格格 ” 。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於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倣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 “ 公主 ” ,並規定皇后(即中宮)所生之女稱 “ 固倫公主 ” ,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養女,稱 “ 和碩公主 ” 。 “ 格格 ” 遂專指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例如,皇太極的次女馬喀塔(孝端文皇后所生)初封固倫長公主,後改為 “ 永寧長公主 ” ,復改為 “ 溫莊長公主 ” 。由此可見,現在影視劇中把皇帝之女稱作 “ 格格 ” 是不準確的(如, “ 還珠格格 ” 、 “ 十八格格 ”…… )。順治十七年(一六六 0 年)始把 “ 格格 ” 分為五等,即: 一、親王之女,稱為 “ 和碩格格 ” ,漢名為 “ 郡主 ” ;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稱為 “ 多羅格格 ” ,漢名為 “ 縣主 ” ; 三、多羅貝勒之女,亦稱為 “ 多羅格格 ” ,漢名為 “ 郡君 ” ; 四、貝子之女,稱為 “ 固山格格 ” ,漢名 “ 縣君 ” ; 五、鎮國公、輔國公之女,稱 “ 格格 ” ,漢名 “ 鄉君 ” ; 此外, “ 公 ” 以下之女,俱稱 “ 宗女 ” 。 “ 格格 ” 之稱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際,才漸漸終止。例如清高宗(乾隆帝弘歷)一生共生了十個女兒,其中有五人因早歿沒有加封,另外五個女兒,加封為公主。即第三女(孝賢純皇后生),封固倫和敬公主;第四女(純惠皇貴妃蘇氏生)封和碩嘉公主;第七女(孝儀純皇后生),封固倫和靜公主;第九女(孝儀純皇后生),封和碩和恪公主;第十女(妃汪氏生),封固倫和孝公主。她是個例外,因為她是在乾隆六十五歲時生的,是乾隆帝最鍾愛的女兒,後下嫁給和紳的長子豐紳殷德。她本應封為和碩公主。但乾隆破例把他封為 “ 固倫公主 ” 。此外,乾隆帝還收養了其弟弘晝的一個女兒,後來加封為和碩和婉公主。 從以上事例來看,清朝從 皇太極 開始就已經不把皇帝的女兒稱作 “ 格格 ” 了,一般均稱為 “ 公主 ” 。 太祖 努爾哈赤 諸女 長女 (1578 一 1652) :固倫公主。其母為努爾哈赤元妃佟佳氏哈哈納札青。明萬曆六年 (1578) 二月二十二日 生,不僅是長女,而且是努爾哈赤諸子女中之最長者。褚英與代善是她的同母弟弟。明萬曆十六年 (1588) 年僅 11 歲就嫁給棟鄂氏何和禮,因此稱東果格格,亦稱東果公主。 何和禮,明人譯為好好裏,明嘉靖四十年 (1561) 生, 26 歲時襲其兄位為棟鄂部長,明萬曆十六年 (1588) 投附努爾哈赤,當時已有妻子,努爾哈赤復以長女嫁之,可見努爾哈赤對何和禮的重視。何和禮是後金的開國元勳之一,後金政權建立後封為一等大臣,為參決軍國大事的五大臣之一。後金天命年間授世職三等總兵官,後稱三等子,天命九年 (1624) 八月卒,時年 64 歲,順治時追謚溫順。東果格格於順治九年 (1652) 七月卒,時年 75 歲。 次女 (1587—1646) :和碩公主。其母為努爾哈赤側妃伊爾根覺羅氏,是阿巴泰的同母姐姐。萬曆十五年 (1587) 生。據 唐邦治 先生考證,此女先嫁巴圖魯伊拉喀,後被伊拉喀遺棄。努爾哈赤殺死了伊拉喀,又將此女在天命年間嫁給早年投附的沾河部楊書之子,也是努爾哈赤親外甥郭爾羅氏達爾漢,稱嫩哲格格,亦稱沾河公主。達爾漢,明萬曆二十二年 (1594) 生,比嫩哲格格小 7 歲。天聰年間,達爾漢為滿洲鑲黃旗固山額真,為八大臣之一,積功封至一等子,官都統。崇德六年 (1641) 十月因爭功被撤銷固山額真職分並奪其世職,順治元年 (1644) 卒,時年 51 歲。嫩哲格格於順治三年 (1646) 七月卒,時年 60 歲。 三女莽古濟 (1590 一 1635) :其母為努爾哈赤繼妃富察氏袞代,莽古爾泰、德格類、費揚古是她同母兄弟。明萬曆十八年 (1590) 生,二十九年 (1601) 年 12 歲嫁給哈達部納喇氏吳爾古代,因而又稱哈達公主,亦稱哈達格格。天命未年,吳爾古代卒。天聰元年 (1627) 復嫁給蒙古敖漢部博爾濟吉特氏瑣諾木杜凌,賜以開原之地。九年 (1635) 莽古濟因驕暴被削除格格稱號而為民,並且禁止其與親屬往來。是年又被屬下家權冷僧機告發,揭發她曾與同母兄弟莽古爾泰、德格類一起盟誓謀逆奪權,其丈夫瑣諾木杜凌並出證,結果被處死。與吳爾古代生 2 女, 1 女嫁豪格被豪格殺死;另 1 女嫁岳托,岳托亦要殺死她,被皇太極所阻。

四女穆庫什 (1595—1659) :和碩公主。其母為努爾哈赤庶妃嘉穆瑚覺羅氏,與巴布泰、巴布海,努爾哈赤的五女、六女同母。明萬曆二十三年 (1595) 生。三十六年 (1608)14 歲時嫁給海西女真烏拉部貝勒納喇氏布佔泰。隨著布佔泰與努爾哈赤矛盾的加深,萬曆四十年 (1612) 布佔泰欲射以鳴鏑,努爾哈赤率兵將其接回。後來復將其嫁給後金的開國元勳鈕祜祿氏巴圖魯額亦都的第八子圖爾格,稱和碩格格,亦稱和碩公主。圖爾格生於明萬曆二十四年 (1596) 比穆庫什小一歲。這是一樁不幸的婚姻,努爾哈赤在世時,兩人礙於努爾哈赤表面上還維持著夫妻關係,但夫妻感情一直不和。祟德二年 (1637) 他們的女兒因嫁給尼堪 ( 褚英的第三子 ) 沒有生育,就將女僕所生之女冒為己生。事情暴露後,穆庫什因此被革除和碩公主稱號,圖爾格也被免職。是年穆庫什與圖爾格離異,由其同母兄弟巴布泰、巴布海養贍。順治十六年 (1659) 五月卒,時年 65 歲。圖爾格後來因軍功復職,積功晉三等公,順治二年 (1645) 卒。 五女 (1597—1613) :其母為努爾哈赤庶妃嘉穆瑚覺羅氏,與巴布泰、巴布海及穆庫什及努爾哈赤的六女同母。明萬曆二十五年 (1597) 生,三十六年 (1608) 年 12 歲時嫁給後金開國元勳巴圖魯額亦都的次子黨奇 ( 達啟 ) 為妻。黨奇自幼即受到努爾哈赤的鍾愛,估寵而驕,成為額駙後,更是驕橫,經常在努爾哈赤諸子面前行止無禮。額亦都雖多次訓斥,但始終不改。為正門庭,是年額亦都將黨奇殺死。明萬曆四十一年 (1613) ,五女卒,時年 17 歲。 六女 (1600 一 1646) :其母為努爾哈赤庶妃嘉穆瑚覺羅氏,與巴布泰、巴布海及穆庫什、五女為同母。明萬曆二十八 (1620) 生,四十一年 (1613) 年 l4 歲,嫁給海西女真葉赫納喇氏蘇鼐。蘇潮鼐(蘇納孝慈 ) 曾官至都督,後金天聰九年 (1635) 因故革去世職。祟德五年 (1640) 卒。六女於順治三年 (1646) 去世,時年 47 歲。 七女 (1604—1685) :鄉君品級。其母為努爾哈赤庶妃伊爾根覺羅氏。明萬曆三十二年 (1604) 三月初十 日生。後金天命四年 (1619) 年 16 歲嫁給騎都尉納喇氏鄂托伊,崇德六年 (1641) 鄂托伊陣亡。七女於康熙二十四年 (1685) 去世,終年 82 歲。 八女聰古倫 (1612—1646) :和碩公主。其母為努爾哈赤側妃葉赫納喇氏。明萬曆四十年 (1612) 十二月初七 日生。天命十年 (1625) 年 14 歲嫁給喀爾喀蒙古博爾濟吉特氏臺吉固爾布錫。固爾布錫於天命八年 (1621) 投附努爾哈赤,授二等子,並賜號青卓禮克固,十年 (1625) 又將幼女嫁給他。天聰年間為兵部承政。順治七年 (1650) 晉一等子。八年 (1651) 坐罪削爵,晚年復爵,十八年 (1661) 卒,時年 65 歲。聰古倫於順治三年 (1646) 二月去世,時年 35 歲。 太宗皇太極諸女 敖漢公主 (1621——1654) :固倫公主。皇太極的長女。其母為皇太極的繼妃烏拉納喇氏,與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次子洛格同母。後金天命六年 (1621) 三月十二日 生。天聰七年 (1633)13 歲時,嫁給蒙古熬漢部博爾濟吉特氏臺吉班第,號稱敖漢公主。班第在崇德元年 (1636) 被封為熬漢郡王,順治十三年 (1656) 卒。十一年 (1654) 公主去世,時年 34 歲。 二女馬喀塔 (1625—1663) :固倫長公主。皇太極的第二女。其母為皇太極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哲哲,與三女、八女同母。後金天聰九年 (1635) 許配給察哈爾部蒙古林丹汗之子博爾濟吉特氏額爾孔果洛額哲。清崇德元年 (1636) 出嫁,時年 12 歲。是年,額哲受封為察哈爾親王。六年 (1641) 額哲去世。順治二年 (1645) 復嫁給額哲的弟弟阿布鼐。順治十四年 (1657) 受封為固倫長公主。十六年封為永寧長公主。後來改封為固倫溫莊長公主。阿布鼐在順治五年襲其兄額哲遺爵受封為親王,後因 “ 負恩失禮 ” 被削去爵位並被處死。公主於康熙二年 (1663) 去世,時年 39 歲。 三女 (1628—1686) :固倫長公主。皇太極的第三女。其母為皇太極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待氏哲哲,與皇太極之二女馬喀塔和八女同母。後金天聰二年 (1628) 七月初三 日生。初封固倫公主。崇德三年 (1638) 十二月許配給科爾沁部蒙古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哲哲哥哥之子即許配給她親娘舅之子奇他特。四年 12 歲時出嫁。崇德八年 (1643) 奇他特受賜固倫額駱儀仗,順治六年 (1649) 被封為科爾沁郡王,八年閏二月去世。十三年 (1656) 公主回到北京,十四年晉封為固倫長公主。十六年晉封為固倫延慶長公主。後改為固倫端靖長公主。康熙二十五年 (1686) 五月去世,時年 59 歲。 四女雅圖 (1629—1678) :固倫長公主。皇太極的第四女。其母為皇太極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與皇太極的九子福臨、五女阿圖、七女同母。後金天聰三年 (1629) 正月初八 日生。初號固倫公主。七年許配給孝莊文皇后布木布泰哥哥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之第三子,也是她親娘舅之子弼爾塔哈爾。後來吳克善有罪,皇太極十分生氣,欲斷此婚姻,由於吳克善入朝服罪,仍維持其婚配。祟德六年 (1641) 公主年 13 歲時出嫁。八年 (1643) 弼爾塔哈爾被賜封為固倫額駙,康熙五年 (1666) 襲其父爵受封為卓禮克圖親王,六年去世。順治十三年 (1656) 公主回到北京。翌年晉封為固倫長公主。十六年 (1659) 十二月受封為固倫興平長公主,後改為固倫雍穆長公主。康熙十七年 (1678) 閏二月去世,時年 50 歲。

五女阿圖 (1632 一 1700) :固倫長公主。皇太極之第五女。其母為皇太極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與皇太極的九子福臨、四女雅圖及七女同母。後金天聰六年 (1632) 二月十二日 生。祟德六年 (1641) 正月,許配給喀爾喀蒙古額駒博爾濟吉特氏恩格德里之子索爾哈。八年 12 歲時出嫁。索爾哈在崇德元年 (1636) 襲其兄額爾克代青之三等甲喇章京,即三等輕車都尉世職,順治初年去世。順治五年 (1648) 阿圖復嫁給蒙古巴林部輔國公博爾濟吉持氏色佈防,所以人稱巴林公主。色布騰為元太祖 21 世孫,順治五年晉封為輔國公。七年晉封為巴林郡王。康熙七年 (1668) 二月去世。阿圖自嫁色布騰後,順治十四年 (1657) 被封為固倫長公主,十六年二月被封為固倫和順長公主,後改為固倫淑慧長公主。阿圖公主為孝莊文皇后所鍾愛。色布騰去世後,康熙十二年 (1673) 孝莊文皇后有病,康熙皇帝派人把公主接到北京,以後又多次到北京。三十一年 (1692) 詔設護衛長史視貝勒例。三十九年 (1700 ) 正月初十 日卒於京師,時年 69 歲。 六女 (1633—1649) :固倫公主。皇太極的第六女。其母為皇太極側妃扎魯特博爾濟吉持氏,與皇太極的九女同母。後金天聰七年 (1633) 十一月十五日 生。祟德六年 (1641) 許配給伊爾根覺羅氏都統阿山之子誇札。順治元年 (1644)12 歲時出嫁。六年三月去世,時年 17 歲。誇札在順治五年 (1648) 因罪被罰鍰。六年 (1649) 在公主去世一個月後也去世。 七女淑哲公主 (1633—1648) :固倫長公主。皇太極的第七女。其母為皇太極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持氏布木布泰,與皇太極的九子福臨四女雅圖、五女阿圖同母。後金天聰七年 (1633) 十一月十六日 生。初號淑哲公主。崇德六年 (1641) 許配給蒙古扎魯特博爾濟吉特氏內大臣俄爾齊桑之子鏗吉爾格。順治二年 (1645)13 歲時出嫁。五年去世,時年 16 歲。賜謚固倫端獻長公主。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清實錄》記載:祟德六年 (1641) 將公主許配給俄齊爾桑之子鏗吉爾格。順治二年 (1645) 卻記公主嫁給俄齊爾桑之子喇麻思。《玉煤》只記公主嫁給鏗吉爾格。而《清史稿》俄齊爾桑傳卻記順治二年 (1645) 正月 “ 其子喇麻喇尚主授固倫公主。 ”“ 公主表 ” 認為這一矛盾的現: “ 當是鏗吉爾格改名喇麻思譯文作喇麻喇 ” 。 唐邦治 先生又提出第二種可能,即 “ 鏗吉爾格為喇麻思之兄,公主先嫁其兄,兄死又嫁其弟 ” 。我們認為這第二種可能性不大,因為文獻記載公主嫁鏗吉爾格與嫁喇麻喇的時間均為順治二年 (1645) 。 八女 (1634—1692) :固倫長公主。皇太極的第八女。其母為皇太極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待氏哲哲,與皇太極的二女、三女同母。後金天聰八年 (1634) 閏 八月十六日 生。初固倫公主。祟德六年 (1641) 許配給蒙古科爾沁部土謝圖親王額駙博爾濟吉特氏巴達禮之長子巴雅斯護朗。順治二年 (1645)12 歲時出嫁。十四年 (1657) 二月被封為固倫長公主,十六年被封為固倫昌樂長公主,後改為固倫永安長公主。康熙十一年 (1672) 五月,巴雅斯護朗襲其父爵為土謝圖親王,是年八月去世。二十一年 (1692) 正月公主去世,時年 59 歲。賜謚端貞長公主。 九女 (1635 一 l652) :皇太極的第九女。其母為皇太極側妃扎魯侍博爾濟吉持氏。與皇太極的六女同母。後金天聰九年 (1635) 九月二十六日 生。順治五年 (1648)14 歲時嫁給蒙古博爾濟吉持氏哈尚。八年哈尚去世。九年公主亦去世,年僅 18 歲,未受封。 十女 (1635—1561) :皇太極的第十女。其母為皇太極庶妃納咧氏,與皇太極六子高塞、十三女同母。受 封為縣 君。順治八年 (1651) 八月 17 歲時嫁給瓜爾佳氏一等公輝塞。但是婚後不到 3 個月,輝塞就去世,公主一直沒有再嫁,十八年 (1661) 公主去世,時年 27 歲。 十一女 (1636——1650) :固倫長公主。皇太極的第十女。其母為皇太極懿靖大貴妃博爾濟吉特氏娜木鐘,與皇太極的十一子博穆博果爾同母。崇德元年 (1636) 三月二十五日 生。初號固倫公主。順治四年 (1647)12 歲時,嫁給蒙古阿巴亥部博爾濟吉特氏噶爾瑪索諾木。七年去世,時年 15 歲。十三年 (1656) 六月賜謚固倫端順長公主。噶爾瑪索諾木與公主結婚後,授與一等精奇尼哈番 ( 子 ) 。公主去世後,皇太極之兄禮親王代善之女復嫁給他,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康熙三年 (1664) 卒。 十二女 (1637—1678) :皇太極之第十二女。其母為皇太極之庶妃 ( 不知姓氏 ) 。祟德二年 (1637) 三月十五日 生,初 封鄉 君品級。順治八年( 1651) , 15 歲時嫁給蒙古博爾濟吉特氏頭等侍衛班第。康熙十七年 (1678) 去世,時年 42 歲。班第在康熙十年 (1671) 任理藩院侍郎,三十年 (1691) 任理藩院尚書。三十九年 (1700) 去世。 十三女 (1638 一 1657) :皇太極之第十三女。其母為皇太極的庶妃納喇氏,與皇太極的六子高塞、十女同母。祟德三年 (1638) 七月初七 日生。順治九年 (1652)15 歲時嫁給副都統瓜爾佳氏拉哈。十四年 (1657) 四月去世,時年 20 歲。 十四女( 1641 一 1703) :和碩長公主。皇太極之第十四女。其母為皇太極庶妃察哈爾部蒙古奇壘氏。初號和碩公主。順治十年 (1653)13 歲時嫁給平西王吳三佳之子吳應熊。十四年晉封為和碩長公主。十六年 (1659) 十二月被封為和碩 建寧 長公主,後改為和碩恪純長公主。吳應熊與公主婚後,順治十年 (1654) 授三等子,十四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康熙七年 (1668) 晉少傅兼太子太傅。十四年因其父吳三佳反叛清廷,同其子吳世霖皆被清廷處死。吳應熊死後,康熙皇帝經常下詔慰藉公主,謂其 “ 為叛寇所累 ” 。四十三年 (1703) 公主去世,時年 63 歲。

世祖福臨系 長女 (1652—1653) :福臨的長女。其母是福臨的庶妃陳氏,與福臨五子常寧同母。順治九年 (1652) 三月十五日 生, 順治 十年十月殤。年僅 2 歲。 次女 (1653 一 1685) :和碩長公主。福臨的二女。其母為福臨的庶妃楊氏。初封和碩公主。康熙六年 (1667) , 15 歲時嫁給瓜爾佳氏訥爾杜。納爾杜官領侍衛內大臣加少博。康熙八年以從輔政大臣鰲拜罪被奪官,後復起,十五年 (1676) 加太子少師,是年卒。康熙年問,公主晉封恭愍長公主。康熙二十四年 (1685) 十月去世,時年 33 歲。 三女 (1653—1658) :福臨之第三女。其母為福臨之庶妃巴氏,與福臨長子牛鈕同母。順治十年 (1653) 十二月十三日 生。順治十五年三月殤,時年 6 歲。 四女 (1 歷 4—1661) :福臨之第四女。其母為福臨之庶妃烏蘇氏。順治十一年 (1654) 十二月韌二日生。順治十八年 (1661) 三月去世,時年 8 歲。 五女 (1654—1660) :福臨之第五女。其母為福臨之庶妃王氏。順治十一年 (1654) 十二月二十日 生,順治十七年十二月殤,時年六歲。 六女 (1657—1661) :福臨之第六女。其母為福臨之庶妃納喇氏。順治十四年 (1657) 十月初六 日生。順治十八年二月瘍,時年僅 5 歲。 養女一 (1648—1691) ,和碩公主。福臨兄承澤親王碩塞之二女,其母為納喇氏。順治五年 (1648) 八月二十二日 生。後撫養宮中。順治十七年封和碩公主,時年 13 歲,嫁給平南王尚可喜之七子尚之隆。尚之隆官至領詩衛內大臣。公主後來被封為和碩和順公主。康熙三十年 (1691) 十一月去世,時年 44 歲。 聖祖玄燁系 長女 (1668—1671) :玄燁的第一女。其母為玄焊庶妃張氏,與四女同母。康熙七年 (1668) 十一月二十日 生。 康熙 十年 (1671) 十月殤,時年 3 歲。 次女 ( 167l 一 1673) :玄燁之第二女。其母為玄燁庶妃董氏,即端嬪。康熙十年 (1671) 三月初九 日生。康熙十二年 (1673) 二月殤,時年 3 歲。 三女 [1673—1728) :固倫公主。玄燁之第三女。其母為玄燁庶妃馬佳氏,即榮妃,與長子承瑞、四子賽音察渾、六子長華、八子長生、十子允祉同母。康熙十二年 (1673) 五月初六 日生。康熙三十年 (1691) 元月受封為和碩榮憲公主,嫁給蒙古巴林部博爾濟吉待氏烏爾袞,時年 19 歲。烏爾袞係巴林部札薩克多羅郡於鄂齊爾的次子,其母是清太宗皇太極之五女淑慧長公主。康熙四十三年 (1704) 烏爾袞襲巴林部札薩克多羅郡王,康熙十八年 (1719) 從徵康熙,六十年 (1721) 車子軍。康熙四十八年 (1709) 公主受封為固倫榮憲公主。雍正六年 (1728) 四二十一日去世,時年 56 歲。 四女 (1674—1678) 玄燁之第四女。其母為玄燁庶妃張氏,與長女同母。康熙十三年 (1674) 月初十日生。康熙十七年 (1678) 殤,時年 5 歲。 五女 (1674— 17l 0) :和碩公主。玄燁之第五女。其母為玄燁貴人兆佳氏。康熙十三年 (1674) 五月初六 日生。康熙三十一年 (1692) 受封為和碩端靜公主。同年十月嫁給喀喇沁部蒙古杜凌王之次子噶爾臧。噶爾臧,烏梁罕氏。康熙四十三年 (1704) 襲喀喇沁杜凌郡王。康熙五十年 (1711) ,因罪削爵。康熙六十一年 (1722) 去世。康熙三十二年 (1693) ,命設護衛長史,核貝勒例。康熙四十九年 (1710) 三月公主去世,時年 37 歲。 六女 (1679 一 1735) :固倫公主。玄燁之第六女。其母為玄燁貴人郭絡羅氏,與十九子允 ( 礻禹 ) 同母。康熙十八年 (1679) 五月二十七日 生。康熙三十六年 (1697) 時年 19 歲,受封為和碩公主,嫁給博爾濟吉持氏喀爾喀郡王敦多布多爾濟。敦多市多爾濟係多羅郡王噶勒丹多爾濟之長子。康熙三十一年 (1692) 襲札薩克多羅郡王。康熙三十九年〔 1700) 晉襲和碩親王襲土謝圖汗。四十一年 (1702) 降郡王。雍正元年 (1723) 復封親王。乾隆八年 (1743) 去世。康熙四十五年 (1706) 公主受封為和碩恪靖公主。雍正二年 (1724) 晉封為固倫恪靖公主。雍正十三年 (1735) 去世,時年 57 歲。 七女 (1682 . 6—1682 . 8) :玄炸之第七女。其母為玄燁德妃烏雅氏,即孝恭仁皇后,與皇四子胤禛、皇十四子允禵、皇二十三子允祚、九女、十二女同母。康熙二十一年 (1682) 六月初一 日生,八月即瘍。 八女 (1683 . 6—1683 閏 6 月 ) :玄燁之第八女。其母為玄燁皇貴妃佟佳氏,即孝懿仁皇后 . 康熙二十二年 (1683) 六月十九日 生,閏六月殤。 九女 (1683—1702) :固倫公主 . 玄燁之第九女。其母為玄燁德妃烏雅氏,即孝恭仁皇后,與皇四子胤禛、皇十四子允禵、皇二十三子允祚、七女、十二女同母。康熙三十九年 (1700)18 歲時受封為和碩溫憲公主,嫁給佟氏舜安顏。舜安顏是佟國維之孫。康熙四十八年因黨附允祀,削其額駙,禁錮於家,後釋免。雍正二年 (1624) 總督三凌班務,授領侍衛內大臣。是年去世。公主於康熙四十一年 (1702) 七月去世,時年 20 歲。雍正元年 (1723) 三月追贈為固倫溫憲公主。

十女 (1685—1710) :固倫公主。玄燁之第十女。其母為玄燁庶妃納喇氏,即通嬪 . 康熙二十四年 (1685) 二月十六日 生。康熙四十五年 (1706)22 歲時受封為和碩純愨公主。是年嫁與蒙古博爾濟吉持氏喀爾喀臺吉策凌。策凌是元太祖成古思汗二十世孫。康熙三十 — 年 (1692) ,其祖父丹律攜他自居地塔米爾投歸清朝.玄燁十分高興,授其為輕騎都尉留居京師入內廷學習。康熙四十五年與公主成婚,授和碩額駙,並賜貝子品級。奉命回駐塔米爾舊地.擊敗準噶爾兵入侵。康熙五十九年 (1720) 從傅爾丹多次擊敗準噶爾兵,授札薩克。雍正元年 (1723) 特詔封為多羅郡王。雍正二年 (1724) 駐守阿爾泰。雍正五年 (1727) 偕內大臣四格等赴楚庫河與俄羅斯使節瓦薩立石定界簽訂 “ 布連斯奇條約 ” 。雍正九年 (1731) 大敗準噶爾軍獲鄂登楚勒大捷,晉封為和碩親王。賜銀萬兩,又授其為喀爾喀大札薩克。雍正十年 (1732) 又獲光顯寺大捷,賜號超勇親土,晉封固倫額駙。雍正十一年 (1733) 為定邊左副將軍進駐科布多。乾隆元年 (1736) 駐兵烏裏蘇雅蘇臺。乾隆六年( 1741 )清廷從土謝圖汗部分出 20 旗賜予他,統稱賽音諾額部。乾隆十五年 (1750) 去世,入祀京師賢良祠。公主於康熙四十九年 ( 17l 0) 去世,時年 26 歲。雍正十年 (1732) 因策凌軍功追贈為固倫純愨公主。死後葬於京師郊外,後與策凌合葬。公主與策凌所生子成袞札布初被封為世子,策凌去世後襲爵為札薩克親王兼盟長。 十一女 (1685—l 686) ;玄燁之十一女。其母為玄燁溫僖貴妃鈕枯祿氏,與十八子允礻我同母。康熙二十四年〔 1685) 九月二十七日 生,康熙二十五年 (1686) 五月即殤。 十二女 (1686—1697) :玄燁之十二女。其母為玄燁德妃烏雅氏,即孝恭仁皇后,與皇四子胤禛、皇十四子允禵、皇二十三子允祚、七女、九女同母。康熙二十五年 (1686) 閏 四月二十四日 生。康熙三十六年 (1697) 二月卒,時年 12 歲。 十三女 (1687—1709) :和碩公主。玄燁之十三女。其母為玄燁庶妃章佳氏,即敬敏皇貴妃,與皇十三子允祥、十五女同母。康熙二十六年 (1687) 十一月二十七日 生。康熙四十五年 (1706)20 歲時受封為和碩溫恪公主。是年嫁與博爾濟吉持氏蒙古翁牛特部杜凌郡王倉津。倉津是蒙古翁牛持部札薩克多羅杜凌郡王畢裏哀達赍次子,初名班第,賜名倉津。康熙三十二年 (1693) 襲封郡王。雍正五年 (1727) 以擅請準噶爾使入藏熬茶奪淪罪削職。康熙四十八年 (1709) 六月公主去世,時年 23 歲。 十四女 (1689—1736) :和碩公主。玄燁之十四女。其母為玄燁貴人袁氏。康熙二十八年 (1689) 十二月初七 日生。康熙四十五年 (1706)18 歲時受封為和碩愨靖公主。是年嫁與散秩大臣一等男孫承運。孫承運係振武將軍甘肅提督孫思克之子。康熙三十九年 (1700) 襲父遺爵,封為一等男,康熙五十八年 (1719) 卒。乾隆元年 (1736) 公主去世,時年 48 歲。 十五女 (1691 一 1709) :和碩公主。玄燁十五女。其母為玄燁庶妃章佳氏,即敬敏皇貴妃,與二十二子允樣、十三女同母,康熙三十年 (1691) 正月初六 日生,受封為和碩敦恪公主。康熙四十七年 (1708) 年 18 歲時嫁與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持氏臺吉多爾濟。多爾濟於康熙五十八年 ( 17l 9) 因罪革額駙,仍給臺吉品級。康熙五十九年 (1720) 去世。康熙四十八年 (1709) 公主去世,時年 l9 歲。 十六女( 1695—1707 ):玄燁之十六女,其母為玄燁庶妃王氏。康熙三十四年( 1695 ) 十月二十一日 生。康熙四十六年( 1707 )殤,時年 13 歲。 十七女 (1698 一 1700) :玄燁之十七女。其母為玄燁庶妃劉氏。康熙三十七年 (1698) 十二月十二日 生。康熙三十九年 (1700) 早瘍,時年 3 歲。 十八女 ( 170l 一 1701) :玄燁之十八女。其母為玄燁和嬪瓜爾佳氏,即惇怡皇貴妃。康熙四十年 (1701) 十月十八日 生,生下不久即殤。 十九女 (1703—1705) :玄燁之十九女。其母為玄燁庶妃高氏,即襄嬪,與二十九子允禝,三十子允禕同母。康熙四十二年 (1703) 二月十四日 生。四十四年 (1705) 二月殤,時年 3 歲。 二十女 (1708—1708) :玄燁之二十女。其母為玄燁庶妃鈕祜祿氏。康熙四十七年 (1708) 十月初九 日生,十二月即殤。 世宗胤禛系 皇長女 (1694—1694) :康熙三十三年 (1694) 三月十六日 生於藩邸。母懋嬪宋氏,時為格格。生未出月而殤。未封。 次女 (1695—1717) :和碩懷恪公主。康熙三十四年 (1695) 七月初六 日生於藩邸。母為側妃李氏,即後來的齊妃李氏。康熙五十一年 (1712) 三月 封為郡 君,七月晉郡主。九月嫁納喇星德。康熙五十六年 (1717) 三月去世,年 23 歲。雍正元年 (1723) 追封和碩懷恪公主。額駙星德,一作性德,又作興德。 雍正 十二年 (1734) 奉命往達裏剛愛操練蒙古兵。乾隆元年 (1736) 正月召還,四年 (1739) 四月去世。 三女:康熙四十五年 (1706) 十二月初五 日生於藩邸。母為懋嬪宋氏,時為格格。生未出月即瘍,未封。

四女 (1715 一 l717) :康熙五十四年 (1715) 三月十二日 生於藩邸。母側妃年氏,即敦肅皇貴妃年氏。康熙五十六年 (1717) 五月殤。時年 3 歲。未封。 高宗弘歷系 長女 (1728—1729) :母為孝賢純皇后富察氏。早殤,末封。 次女:生於雍正九年 (1731) .母為哲憫皇貴妃富察氏。早殤,未封。 三女固倫和敬公主 ( 173l —l792) :雍正九年 (1721) 五月二十四日 生,母為孝賢純皇后富察氏。乾隆初封今位號。乾隆十二年( 1747) 三月,嫁科爾沁博爾濟桿持氏輔國公色布騰巴勒珠爾,留住京師。乾隆五十七年 (1792) 六月二十八日 卒,年 62 歲。額駙色布騰巴勒珠爾 ( 亦作色布騰巴爾珠爾 ) ,博爾濟古持氏 ( 亦作博爾濟錦氏 ) 。祖班第,為世祖端敏公主額駙。色布騰巴勒珠爾於乾隆八年 (1743) 被封為科爾沁輔國公。乾隆十二年 (1747) 娶固倫和敬公主.成為額駙。乾隆十七年 (1752) 晉襲親王。乾隆二十年 (1755) 以功賜食雙體,增護衛一倍。是年九月坐縱賊罪削爵嚴禁。 乾隆 二十三年 (1758) 復以軍功封親王。七月受傷還京。乾隆三十二年 (1767) 授理藩院尚書,旋即因病免任。乾隆三十七年 (1772) 授金川軍務參贊大臣,不久即被劾革職削爵,在家圈禁。乾隆三十八年 (1773) 六月復固倫額駙,仍授金川軍務參贊大臣,七月加領侍衛內大臣。乾隆四十年( 1775 ) 三月二十八日 卒於軍次。四月詔還親王爵。謚為毅。 四女和碩和嘉公主( 1745—1767 )生於乾隆十年( 1745 ) 十二月初二 日,母為純惠皇貴妃蘇佳氏。乾隆二十五年 (1760) 正月封今位號。三月嫁給福隆安。乾隆三十二年 (1767) 九月初七 日卒,年 23 歲。額駙福隆安 (1746—1784) ,字珊林,乾隆十一年 (1746) 生。父傅恒,官至大學士.封一等忠勇公,為乾隆孝賢純皇后親弟。乾隆二十三年 (1758) 福隆安授和碩額駙,乾隆二十五年 (1760) 娶公主。是年七月襲父爵,封一等忠勇公,官至兵部尚書,兼軍機大臣。乾隆三十八年 (1773) 四月加太子太保。乾隆四十九年 (1784) 三月二十四日 卒,年 39 歲。謚為勤恪。 五女 (1753—l755) :乾隆十八年 (1753) 六月二十三日 生,母為皇后納喇氏。乾隆二十年 (1755) 四月二十二日 殤。未封。 六女 (1755—1758) :乾隆二十年 (1755) 七月十七日 生,母為忻貴妃戴佳氏。乾隆二十三年 (1758) 八月二十六日 殤,未封。 七女固倫和靜公主 (1756—1775) :乾隆二十一年 (1756) 七月十五日 生,母為孝儀純皇后魏佳氏。乾隆三十五年 (1770) 正月封今位號。七月,嫁給拉旺多爾濟。乾隆四十年( 1775) 正月初十 日卒,年 20 歲。額駙拉旺多爾濟 (? 一 1816) ,博爾濟吉特氏,額駙超勇親於策凌之孫。札薩克和碩親王成袞札布第七子。乾隆二十九年 (1764) 封為世子。乾隆三十五年 (1770) 七月,娶固倫和靜公主,授固倫額駙,一般都叫他七額駙。乾隆二十六年 (1771) ,襲封超勇親王。乾隆四十年授領侍衛內大臣,尋兼都統。嘉慶八年 (1803) 閏二月,嘉慶帝乘輿行至順貞門時,侍衛成德伏於門側,突出行刺。侍衛丹巴多爾濟急出抵禦而受傷,幸好拉旺多爾濟將成德抱住,其他侍衛一擁而上將成德擒獲殺死。嘉慶帝因其救駕有功賜御用補褂,洊充上書房總諳達,並封其子巴彥濟噶勒為輔國公。據說還有一次隨嘉慶帝至木蘭圍場打圍,與熊搏鬥,再次救駕,因此成了跛子。嘉慶二十一年( 1816 )因病乞歸, 五月十六日 即去世。 八女 (1757——1767) 乾隆二十二年 (1757) 十二月初七 日生,母為忻貴妃戴佳氏。乾隆三十二年 (1767) 五月二十一日 殤,年 11 歲。未封。 九女和碩和恪公主 (1758——l780) :乾隆二十三年 (1758) 七月十四日 生,母為孝儀純皇后魏佳氏。乾隆三十六年 (1771) 十二月封今位號。乾隆三十七年 (1772) 八月嫁札蘭泰。乾隆四十五年 (1780) 十一月十九日 卒,年 23 歲。額駙札蘭泰 (? 一 1788) ,烏雅氏,父為協辦大學士, — 等武毅謀勇公兆惠。乾隆三十年 (1765) 七月,札蘭泰襲父爵,封一等武毅謀勇公。乾隆三十六年 (1771) 授散秩大臣。乾隆三十七年 (1772) 娶和碩和恪公主。乾隆五十三年 (1738) 三月十七日 卒。 十女固倫和孝公主 (1775—1823) :乾隆四十年 (1775) 正月初三 日生,母為惇妃汪氏。乾隆四十五年 (1780) 五月指配和珅之子豐紳殷德。乾隆五十一年 (1786) 八月賜乘金頂轎。乾隆五十二年 (1787) 正月封今位號。乾隆五十四年 (1789) 十一月嫁豐紳殷德。嘉慶四年 (1799) 正月和珅得罪,家被抄,嘉慶帝命留資贍養。嘉慶十五年 (1810) 豐紳殷德卒。公主亦於道光三年 (1823) 九月初十 日去世,年 49 歲。固倫和孝公主為乾隆最小公主,素被弘歷喜愛。從未嫁即賜乘金頂轎及嘉慶時受和珅牽連而獨留資贍養便可說明。額駙豐紳殷德 (1771 一 1810) :字天爵,號潤圃。父和珅,鈕枯祿氏,官禦前大臣、軍機大臣、戶部尚書、晉遷大學士封忠襄伯。乾隆四十五年 (1780) ,高宗將十女指配,即賜名豐紳殷德。乾隆五十四年 (1789) 始成婚。乾隆五十五年 (1790) 授散鐵大臣。嘉慶四年 (1799) 和紳伏法,豐紳殷德以公主故免連坐,仍給伯爵,授散秩大臣。嘉慶七年 (1802) 十二月賜民公品級,嘉慶八年( 1803) 因事罷,尋授副都統。嘉慶十二年 (1807 )仍授伯爵品級。嘉慶十五年 (1810) 四月再晉公爵品級,旋於 四月十七日 卒,得年 40 歲。

仁宗顒琰系 長女 (1780—l783) :顒琰長女。其母為顒琰簡嬪關佳氏。乾隆四十五年 (1780) 四月十一日 生。乾隆四十八年 (1783) 十一月初一 日卒,年 4 歲,未封。 次女 (1780 一 1783) :顒琰二女。其母為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乾隆四十五年 (1780) 四月三十日 生。乾隆四十八年 (1783) 八月初十 日卒,年 4 歲,未封。 三女 (1781 一 1811) :莊敬和碩公主。顒琰三女,其母為和裕皇貴妃。乾隆四十六年 (1781) 十二月十七日 生。嘉慶六年 (1801) 十一月嫁予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持氏索特納木多布濟。受封為莊敬和碩公主。嘉慶十六年 (1811) 三月十二日 去世,時年 31 歲。葬於昌陵附近王佐村園寢。額駙索特納木多布濟,係科爾沁郡王齊默持多爾濟之孫。乾隆四十八年 (1783) 襲父爵,封為郡王。嘉慶四年 (1799) 正月命於禦前行走。娶公主以後薦授禦前大臣。嘉慶二十五年 (1820) 受顧命。道光五年 (1825) 七月初十 日去世。晉贈親王。無嗣,以從子僧格林沁為嗣。 四女 (1784 一 1811) :莊靜固倫公主。顒琰之四女,其母為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乾隆四十九年 (1784) 九月七日 生。嘉慶七年 (1802) 封為莊靜固倫公主。是年十一月嫁給蒙古族博爾濟吉持氏瑪尼巴達喇。嘉慶十六年 (1811) 五月初七 日去世,時年 28 歲。葬於昌陵附近王佐村園寢。額駙瑪尼巴達喇,嘉慶四年 (1799) 襲封土默特貝子。歷任前鋒統領,蒙古都統。道光五年 (1825) 授禦前大臣。道光八年 (1828) 加郡王銜。道光十一年 (1831) 封貝勒。道光十二年 (1832) 十一月初九 日卒。 五女 (1786—1795) :慧安和碩公主。顒琰五女,其母為顒琰遜嬪沈佳氏。乾隆五十一年 (1786) 十一月十一日 生。乾隆六十年 (1795) 五月卒,時年 10 歲。嘉慶二十三年 (1818) 三月追封為慧安和碩公主。 六女( 1789—1790) :顒琰六女,其母為顒琰華妃侯佳氏。乾隆五十四年 (1789) 六月十二日 生。乾隆五十五年 (1790) 早殤。未封。 七女 (1793—1795) :顒琰七女,其母為顒琰孝和睿皇后鈕枯祿氏。乾隆五十八年 (1793) 六月二十六日 生,乾隆六十年 (1795) 六月早殤,時年 3 歲。未封。 八女 (1805 . 2 一 l805 . 11) :顒琰八女,其母為顒琰恭順皇貴妃鈕枯祿氏。嘉慶十年 (1805) 二月八日 生,十一月即早殤。未封。 九女 (1811 一 1815) :慧愍固倫公主。顒琰九女,其母為顒琰恭順皇貴妃鈕枯祿氏。嘉慶十六年 (1811) 一月二十五日 生。嘉慶二十年 (1815) 五月殤,時年 5 歲。嘉慶二十五年 (1820) 追封為慧愍固倫公主。 宣宗旻寧系 端憫固倫公主 (1813—1819) :旻寧第一女。生於嘉慶十八年 (1813) 七月初三 日,母為繼妃佟佳氏,即孝慎成皇后。嘉慶二十四年 (1819) 十月二十日 瘍,時年 7 歲。追封為郡主,葬許家峪園寢。嘉慶二十五年 (1820) 九月追封為端憫固倫公主。 次女:旻寧第二女,生於道光五年 (1825) 正月十三日 ,母為祥嬪鈕枯祿氏。 七月十四日 即殤,未命名,無封。 端順固倫公主 (1825—1835) :旻寧第三女。生於道光五年 (1825) 二月二十日 ,母為全妃鈕枯祿氏,即孝全成皇后。道光十五年 (1835) 十一月初八 日殤,年 11 歲。追封為端順固倫公主。葬陳家門園寢。 壽安固倫公主 (1826 一 1860) :旻寧第四女。生於道光六年 (1826) 四月初六 日,母為孝全成皇后,當時為全貴妃。道光二十一年 (1841)16 歲,指配德穆楚克札布,不久封為壽安固倫公主。道光 十月初三 日下嫁。咸豐十年 (1860) 閏 三月初三 日卒,年 35 歲。葬京師郊外園寢。同治元年 (1862) 三月德穆楚克札布請移葬藩部,不許。額附德穆楚克札布 (? 一 1865) ,奈曼部郡王阿完都瓦第札布之子。道光二十三年 (1843) 三月賜用紫韁。道光二十八年 (1848) 九月襲封奈曼部札薩克郡王。道光三十年 (1850) 十一月授禦前大臣。咸豐元年 (1851) 三月賜用黃韁,十月授蒙古都統。咸豐十年 (1860) 賜用親王補服。同治四年 (1865) 正月乞病歸藩,六月卒。晉贍親王,賜祭葬如親王例。 壽臧和碩公主 (1829—1856) :旻寧第五女。生於道光九年 (1829) 十月十九日 ,母為祥妃鈕祜祿氏。道光二十一年 (1841) 封為壽臧和碩公主。道光二十二年 (1842) 年 14 歲,指配恩祟,道光 十二月初三 日下嫁。咸豐六年 (1856) 七月初九 日卒,年 28 歲。額駙恩崇 (? 一 1864) ,初名思醇。咸豐七年 (1857) 正月薦授滿洲副都統,尋兼內務府總管。咸豐十一年 (1861) 避穆宗載淳諱改為恩祟。同治元年 (1862) 四月免去內務府總管職。同治二年 (1863) 五月署漢軍副都統。同治三年 (1864) 再兼署內務府總管,不久即卒。無嗣,以從子為嗣。 壽恩固倫公主( 1830—1859) ,旻寧第六女。生於道光十年 (1830) 十二月初七 日,母為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持氏,時為靜妃。同治二十四年 (1844) 二月封為壽恩固倫公主。指配景壽。道光二十五年 (1845) 四月下嫁。咸豐九年 (18E9) 四月十三日 卒,年 30 歲。額射景壽 (? 一 1889) ,富察氏,一等公工部尚書博啟圖之子。道光二十四年 (1844) 賜頭品頂戴,在上書房讀書。後襲封一等誠嘉毅勇公。咸豐五年 (1855) 七月薦授蒙古都統。咸豐六年 (1856) 正月授禦前大臣,賜用紫韁,尋授領侍衛內大臣。咸豐十年 (1860) 八月扈駕熱河。咸豐十一年 (1861) 七月與怡親王載垣等為讚襄政務大臣之一,十月削職,仍留公爵及額駙品級。同治元年 (1862) 二月任蒙古都統,三月授徹前大臣。同治三年 (1864) 七月仍賜紫韁,十月授領侍衛內大臣。十三年 (1874) 十二月命管神機營事務。光緒十五年 (1889) 六月去世。謚端勤。

七女 (1840—1844) :旻寧第七女。生於道光二十年 (1840) 七月初二 日,母為彤貴妃舒穆嚕氏。道光二十四年 (1844) 十二月二十日 殤,時年 5 歲。未命名。 壽禧和碩公主 (1841—1866) :旻寧第八女。生於道光二十一年 (1841) 十一月二十六日 ,母為彤貴妃舒穆嚕氏。咸豐五年 (1855) 十一月封為壽禧和碩公主,指配札拉豐阿。同治二年 (1863) 十月下嫁。同治五年 (1866) 八月初二 日卒,年 26 歲。額駙扎拉豐阿 (? 一 1898) ,鈕祜祿氏。父熙拉布,官至副都統。扎拉豐阿初名瑞林,指婚後賜改今名,字鶴汀。初充禦前侍衛,同治十二年 (1873) 正月授漢軍副都統、薦官至護軍統領。光緒十四年 (1888) 十一月累遷都統,管神機營事務。光緒十五年 (1889) 正月賜朝馬,十月賜用紫韁。光緒二十年 (1894) 正月賜用固倫額駙補服。光緒二十四年 (1898) 五月卒。 壽莊固倫公主 (1842——1884) :旻寧第九女。生於道光二十二年 (1842) 二月十三日 ,母為莊順皇貴妃烏雅氏,時為琳妃。咸豐五年 (1855) 十一月封為壽莊和碩公主,指配德徽。同治二年 (1863) 十一月下嫁。同治四年 (1865) 正月德徽率。光緒七年 (1881) 十月晉封為壽莊固倫公主。光緒十年 (1884) 二月十四日 去世,年 43 歲。額駙德徽 ( ? —1865) ,博羅持氏,父裕恒,世襲誠勇公。德徽曾授散秩大臣。卒,無子,以從子為嗣。 十女 (1844—1845) :旻寧第十女。生於道光二十四年 (1844) 三月十七日 ,母為彤貴妃舒穆嚕氏。次年 正月二十日 殤,無名無封。 文宗奕詝系 榮安固倫公主 (1855—1874) :文宗奕詝第一女。生於咸豐五年 (1855) 五月初七 日。母為莊靜皇貴妃他他拉氏。同治五年 (1866) 九月指配符珍。同治九年 (1870) 九月封為榮安固倫公主。同治十二年 (1873) 八月下嫁。同治十三年 (1874) 十二月二十九日 去世。額駙符珍 (? 一 1909) ,瓜爾佳氏,初名瑞煜,為清太宗時額駙輝塞之後。襲封一等雄勇公,指配後改名符珍。授散秩大臣。同治十一年 (1872) 二月擢漢軍副都統。光緒六年 (1880) 九月署護軍統領。光緒十年 (1884) 十月累遷禦前大臣。光緒十六年 (1890) 二月授都統。光緒十八年 (1892) 閏六月授內大臣。光緒二十年 (1894) 正月賜用紫韁。光緒二十六年 (1900) 八月奉命留京辦理旗務。宣統元年 (1909) 十二月去世。 榮壽固倫公主 (1854 一 l 911) ;奕詝養女,奕詝弟恭親王奕訢第一女。生於咸豐四年 (1854) 二月初二 日。母為奕訢福晉瓜爾佳氏。咸豐十一年 (1861) 十二月特詔封為固倫公主。同治四年 (1865) 九月奕訢為辭固倫封號,詔改封為榮壽公主。同治五年 (1866) 九月詔依和碩公主例下嫁志端。同治十年 (1871) 十月志端去世。光緒七年 (1881) 十月晉封為榮壽固倫公主,賜乘黃轎。光緒二十年 (1894) 正月賜食公主雙俸。宣統三年 (1911) 去世。額駙志端 (? 一 1871) ,富察氏,父景壽,為宣宗時額駙,封一等公。志端為一品蔭生,娶公主後賜戴雙眼花翎。同治十年( 1871 ) 十月十二日 去世。無嗣。光緒十五年( 1889 )詔以從子為嗣。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