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外語學習的時機與方式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 李櫻
國內學習英語的熱潮不斷增溫,家有幼兒的家長們心中的疑惑也隨之而起;尤其是看到親友或鄰居同齡的孩子英語朗朗上口,自己的孩子卻仍不識 ABC ,心中的焦慮自然不在話下。在此我們從語言學習的本質和國內英語學習環境,來談談幼兒學習英語的一些議題。
一、破除「學習關鍵期」的迷思 坊間的補教業者常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為訴求,主張孩子愈早學英語愈好;一旦錯過「學習關鍵期」,想學好英語就很困難。事實上,「關鍵期假說」是 1964 年由美籍神經語言學者 Eric Lenneberg 提出,認為孩子在 12 歲左右青春期之際,大腦兩側各區塊的發育趨於成熟,因此新語言的學習將無法如母語一般純熟。然而,這個假說在語言學界迄今尚未獲得證實。多數實驗結果顯示,語音習得固然是以年幼者較佳,但是詞彙、句法等較抽象的語言結構,反而是年齡較長者較具學習優勢。由於英語對國人而言是外語而非第二語言,語音能否如母語人士一般洋腔洋調並非必要;因此對國內英語學生來說,小學五、六年級開始學習並不太晚;而教育部規劃於 94 學年起從三年級開始教英語,主要是讓孩子為將來的學習暖身,家長們實在不必過度焦慮。
二、母語發展對外語學習影響深遠 主張幼兒應儘早學習英語的人士常舉國外雙語國家為例,認為只要讓孩子及早學習,他就可以輕鬆地同時學好兩個語言。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雙語兒童往往生活在雙語環境之中,例如亞洲的新加坡、印度,或北歐的比利時、荷蘭等國。孩童在生活中對兩種語言都有足夠的接觸,因此同時習得兩種語言並非難事;這和台灣地區 許多人都能學會國語和閩南語或客語等本土語言的情況相似。但台灣地區的英語學習,卻不能等同視之。英語在台灣是外國語,而非生活中使用的語言,即便部分補教機構標榜「全美語教學」,但校內的工作人員、本籍老師,以及多半學生都非使用英語為其生活;出了校門,孩子接觸的語言也不是英語,在這種環境中要孩子「自然而然學會兩種語言」實在不切實際。
部分家長或許認為,國語反正在家裡隨時都可以自己教,不如讓孩子多花一點時間先把英語學好。這種想法其實忽略了語言學習基本特質。許多語言學者指出,人類的思想和語言是密不可分的:語言盛載思想的內涵,而語言的發展更是常與思考、表達、創造、想像等能力的發展有密切的關聯。幼兒時期正值母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因此,當幼兒學著用母語和別人分享他的經驗、敘說故事、發表感想、抒發感情時,他也同時在發展各種心智能力。到了小學階段,經由低年級的認字、寫字,到中年級的閱讀、作文,對母語的書面語的掌握,才逐漸成型。尤其是培養獨立閱讀的能力和習慣更是重要,因為大量閱讀不但有助於各種知識的吸收,更是建立腦細胞快速連結、訓練抽象思考、增進智能發展的必要方式。若是母語的發展有紮實的基礎,則在孩子的抽象思考逐漸成熟之後,對外語的詞彙和句構的學習和擴充常可事半功倍。
三、不當提早學習潛藏不少隱憂 有些學者認為,讓幼兒及早接觸英語具有開發其多元智慧的功能。當然,如果家長及啟蒙教師對語言習得的觀念正確、方法得當,或許我們也不必將幼兒接觸英語當作毒蛇猛獸一般,絕對迴避。但是以台灣的英語教學現況,提前學習的確令人憂慮。
首先是師資的問題。以現況而言,部分小學英語師資的品質尚且良莠不齊、有待加強,幼兒英語師資更是缺乏訓練、認證和品管。許多從業的教師本身的語言能力不足,語音、句法、語用知識都有問題;更多老師則是全然缺乏語言教學的知識,也不懂幼兒心理。至於全美語補習班仰賴的外籍人士,不但多半未具幼教教師資格,其專業能力更無法檢定,有時甚至連品格都成問題。貿然讓幼兒在這樣的師資環境之下學習,極可能學到錯誤的學習方法和行為模式,嚴重阻礙日後的進步。
其次是學習所帶來的壓力。許多家長一旦讓孩子開始學習英語,總不免有相當的期待,希望他很快就能展現成果。尤其補教界常誇大幼兒學習外語的能力,也急於在短時間內就能向家長誇示他們的教學成效,因此要求孩子在幾個月內必須背好幾個單字、幾個句型,甚至要通過各種檢定考試。於是,孩子常在各方的過度期待之下,承受過多的壓力,自然容易產生排斥英語的心理。有些小孩表面上喜歡英語,其實是迎合父母的想法、想討父母歡心;到高年級或國中以後程度就停滯不前,學習無法持續。如此,提早學習等於提早痛苦的過程,對英語的學習有害無益。
另外,也要考量學習的排擠效應。幼兒階段應該是各種知能均衡發展的重要階段,需要許多遊戲、想像、閱讀、活動的時間來孕育、培養各種能力的基礎。若因急於看到學習英語的成效,把寶貴的時間都花在記誦單字、語句,則勢必犧牲其他面向的學習,實在是得不償失。更有部分「全美語」學園的幼兒,由於學校強調「 No Chinese 」,迫使孩子無法以自己熟悉的語言充分表達意見、抒發情感,甚至對自己的語言感到自卑、羞愧,不但不能學好英語,更可能出現文化認同和人格發展上的問題。
四、外語學習宜配合孩子的認知發展 「在適當的時機學習適當的事物」是最好的學習策略。以孩子的認知發展而言,外語的學習在抽象思考漸趨成熟的高年級階段成效較佳。在此之前的學習,都應該以啟發學習興趣、建立正確學習態度和方法為目標,而不應該在學習的量、速度和效率上多做要求。當然,在幼兒階段更不宜給予過多的期待與壓力,否則無異揠苗助長。
面臨當前國際化、全球化的社會,家長或許希望孩子能早日接觸不同的語言和文化,以便將來能拓展其視野。如果真想提前接觸英語,則盡量以遊戲、歌謠、故事等方式啟發孩子的興趣,但應避免詞彙、句式的強記與死背。例如,家長可以選擇一些配音效果生動有趣的簡易故事讓孩子在遊戲時反覆聆聽。孩子在反覆聆聽時,往往可以經由配音者的語調或是音效、配樂去猜測或聯想其內容;而家長也可以陪孩子一起聽,並且隨時和孩子以遊戲的方式猜測情節、討論內容。另外,也可以讓孩子聽一些節奏清楚的童謠,以熟悉英語的音韻特色。但是,切忌要求孩子在短時間內就要記誦故事、唱出歌謠,因為語言的學習過程中,輸入的量一定是必須遠遠超過輸出。經由反覆聆聽和遊戲的過程,一方面可以激發孩子對英語的好奇和興趣,一方面也可以在無形中熟悉英語的節奏和語調,逐漸習慣英語的語音特質。如此,或可掌握孩子在幼年時期對語音敏感度較佳的優勢,為日後正式的學習奠下基礎。同時,歌謠或故事中若有一兩個反覆出現的關鍵詞語,孩子通常也會因反覆聆聽而大致可以辨認,無須強記死背。不過,在整個過程中,家長切勿要求立刻見到孩子的學習成效,更莫扮演「主考官」的角色,而應該是他的學習夥伴。否則孩子一旦感受壓力,自然就會喪失興趣,對日後的學習反而造成負面效果。
總之,英語的學習必須考量孩子的認知層次和整體發展。提前學習並非成功的充分或必要條件。唯有配合孩子認知發展、因勢利導,才是讓孩子將來能夠快樂學好英語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