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蛀牙是一生的事,幫助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與「飲食習慣」,是牙齒保健的第一步,而這兩個習慣的養成,與父母及照顧者息息相關。
台灣六、七歲兒童「乳牙蛀牙率」高達九成五(註),因此,絕大多數孩子的快樂童年中,總有蛀牙隱隱作痛的經驗,父母也有如何防止孩子齲齒惡化的困擾。 防治蛀牙是一生的事,幫助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與「飲食習慣」,是牙齒保健的第一步,而這兩個習慣的養成,與父母及照顧者息息相關。
「知易行難」是兒童齲齒防治成效不彰的最大關鍵。 以學齡前兒童最常見的「奶瓶性齲齒」為例,很多家長知道讓孩子喝奶入睡,容易蛀牙,然而,「小朋友吵著要喝,我沒辦法」;很多父母知道刷牙的重要,也很想幫孩子刷牙,但是,有些孩子就是不肯讓父母幫他刷牙,「刷牙就像打仗一樣」,常使得父母的手傷痕累累,或是刷了一、兩次之後,父母由於忙碌、疲累,就中斷了。因此,能確實每天幫孩子刷牙的父母有限,使得台灣兒童的齲齒率居高不下。
對於學齡前兒童蛀牙的防治,李國慶與蔡宗平均認為,「這是嬰幼兒照顧者責無旁貸的責任」,因為七歲以前的孩子,手掌與手肘的運作尚無法把牙齒刷得乾淨,再加上缺乏自我規範的能力,因此,絕對需要大人從旁協助他刷牙,並督促他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
以下是他們的建議:
在口腔衛生方面,飯後、睡前刷牙是防治蛀牙的不二法門。 刷牙的習慣應該從新生兒時期開始建立。這時期的寶寶雖然還沒有牙齒,但是在每次餵完奶之後,父母可以用紗布沾水,輕輕擦拭嬰兒的牙齦,讓小寶寶從小習慣「刷牙」的動作。這種清洗口腔的方法可持續到孩子兩歲左右,當孩子的臼齒長出來後,就可以用牙刷刷牙了。 幫孩子刷牙是一門學問,是需要學習的。父母幫孩子刷牙時,最好讓孩子斜躺在自己的腿上,這樣比較可以看清楚牙齒的狀況;再以可涵蓋兩、三顆牙齒的軟毛牙刷,輕輕的幫孩子刷牙。對學齡前的小朋友,只要在齒面橫向刷即可。齒面刷乾淨後,再用牙線清理齒縫間的食物殘渣。
三、四歲的孩子,開始會吵著要自己刷牙,而不讓父母幫他刷牙,但是這階段的小朋友仍無法把牙齒刷乾淨,父母可藉「檢查」之名,幫孩子再刷一次。
是否要使用牙膏呢?醫師建議,在孩子還不會吐水時,用開水即可,不需用牙膏;當可以使用牙膏時,則一定要選用含氟牙膏。 理想的刷牙時間是在吃完東西後的二十分鐘以內,如此才能避免食物殘渣存留口中過久,給細菌孳生的機會。但是,這在執行上常有困難,因此醫師建議,如果無法做到餐餐飯後刷牙,則睡前一定要刷牙,包括中午與晚上睡覺前。一些父母在孩子以哭鬧抗拒刷牙時,會退而求其次,讓孩子以漱口代替刷牙,但是根據實驗顯示,漱口無法清除牙齒表面的牙菌斑,對蛀牙的防治效果微乎其微。
對於不願刷牙的小朋友,父母一定要善用各種方法讓孩子習慣刷牙,比方說,父母跟孩子一齊刷牙,先由孩子幫媽媽刷,再由媽媽幫孩子刷。也可以把刷牙的步驟分成若干部分,一天刷一部分,或者透過獎勵的方法,讓小朋友逐漸習慣刷牙。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有一口白晰整齊的牙齒,既然刷牙是清潔牙齒的根本之道,父母一定要下定決心,作個守護孩子口腔衛生的勇士。
在飲食習慣上,很多父母會禁止孩子吃甜食,理由是:「糖吃多了,容易蛀牙」。但是,哪個孩子不喜歡吃糖呢?因此,蔡宗平與李國慶都主張,「與其禁止,不如開放」,集中在某個時間吃,最好是飯後,吃完則要求孩子刷牙,而不是讓孩子想吃就吃。這種飲食習慣一旦養成,即使孩子長大到學校讀書了,也不會背著大人偷吃糖,這才是杜絕蛀牙的永久方法。
食物裡的糖份是口腔細菌的養分,黏牙的甜食如巧克力、花生糖、果醬等容易造成蛀牙的食物,最好能以其他食物取代,如,以花生取代花生醬。而一些酸性飲料,如可樂,會使牙齒表面產生「酸化、脫鈣」現象,也應限制時間飲用。
至於許多小朋友愛吃的口香糖,李國慶表示,可以無糖口香糖代替,但是,每次至少咀嚼半小時再吐掉。他說,咀嚼口香糖會促進咀嚼肌的運動,以及唾液的分泌,可沖刷口腔中的殘渣,但是,還是要遵守「集中在飯後吃,吃後刷牙」的原則。此外,多吃富含纖維的水果如甘蔗,也可增加咀嚼肌的運動,有助於口腔的保健。
不知天高地厚的學齡前孩子,並不瞭解牙齒保健的重要,完全有賴父母或照顧者建立「寶貝牙齒」的觀念,以及良好的口腔衛生與飲食習慣。 您希望您的孩子有一口健康、堅固的牙齒嗎?在蛀牙防治的工作上,您絕對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註: 1992年兒童牙科醫學會對全國十一個縣市小朋友所做的檢查結果。 (學前教育月刊 199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