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2006/15:44 華夏經緯網 中新社台北一月十七日電 題:台北最後一家閩人製作蒸籠的百年老店
中新社記者 陳國明 曾嘉
台北市桂林路有家並不起眼的蒸籠店,這可能是台北最後一家以福建莆田人傳統生產和銷售蒸籠的百年老店。
走進店舖,只見層架上密密麻麻地擺著各種式樣的大小蒸籠,還有木製蒸飯的飯桶、原木浴桶和年菜提籃等,式樣繁多,滿目琳瑯,令人目不遐接。
這家店舖的老闆叫生育,今年已經七十八歲高齡,他身體健康,精神矍鑠,仍然在管理和經營這家店舖。蕭先生告訴記者,他祖籍福建省莆田縣忠門鎮,家鄉人祖輩以生產和經營蒸籠為生。一九四六年,剛滿十六歲的他,從福建莆田沿海港口乘船來台灣尋找伯父後定居台灣。剛來時先學做生意,但因當時台灣經濟不景氣,生意難做,在伯父的勸說下,開始從事蒸籠製作和銷售生意。後來,他在台灣成家,岳父早年也是從莆田來臺做蒸籠生意的,於是,就幫助岳父經營 這家小店一直到現在。這家店從岳父手中開始經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
蕭先生說,由於台灣大部分居民都是從福建遷來,他們很喜歡使用蒸籠蒸飯蒸糕點,因此,經營莆田蒸籠一直很受歡迎。台北蒸籠業最興盛時,這條街上約開有二十多家由莆田人經營的蒸籠店,他的小店生意一直很興隆。岳父去世後,這家蒸籠店由他掌管。
為適應企業發展需要,一九六0年,他用經營所得的積蓄建起了現在這座房子作為店面。然而,隨著台灣經濟發展,木頭逐漸枯竭,蒸籠生意也日漸蕭條,大部分蒸籠店只好改作其他生意,唯有他的店舖一直堅持了下來。
為保證讓這家百年老店繼續獲得生存和發展,蕭老先生對蒸籠和蒸飯木桶等產品在保證品質的同時,款式不斷推陳出新,並逐漸將產品藝術化。在他的店中,記者見到他所生產的蒸籠最大的直徑近百公分,最小的僅八公分,有各種不同形狀、不同式樣和不同尺寸,品種多達幾百種,每一件都象款式新穎而精美的藝術品。如在蒸飯用的飯桶和裝水用的提桶邊緣,雕刻花鳥蟲魚,再刷上龍眼核色的古漆,顯得古色古香;如為賓館、飯店製作送菜的多層圓形、方形、橢圓形的多層送菜籃,用水草編花鑲邊,上下蓋子和木邊都刷上紅漆,看起來就象一座座小巧玲瓏的小花塔,令人賞心悅目。老先生說,現在台北市所有的賓館、飯店用的送菜籃,基本上都是他店裏生產的產品。
百年老店講究的是品質和信譽,蕭老先生絕不讓自己店裏出現一件瑕疵的產品出售。隨著百年老店的名氣越來越大,許多日本客戶紛紛慕名來到台灣向他店裏定貨。他說,由於台灣的工資昂貴,生產成本高,為滿足外銷需求,他在守住這家百年老店的同時,幾年前還回家鄉莆田投資辦起了一個蒸籠廠,招收了三百餘名員工,生產各種精製蒸籠類產品,大部出口日本,部分返台灣銷售。現在有了後方生產基地,百年老店生產和銷路都不再發愁,僅這個小店舖,年營業額可達五百多萬元新台幣。
談到今後老店發展方向,老先生興奮地說,這家百年老店就保持目前這種小規模,重點是發展在家鄉福建莆田的企業。為此,他每年都會多趟回莆田指導生產,這裡的業務便由大兒子來打理。他表示,雖然自己已經老了,但百年老店將來會由兒子、孫子永遠經營下去,讓它成為都市台北的一道亮麗風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