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Book Pro 初體驗

  • Share this:

■ 前言

在簡易的介紹過 MacBook Pro 的不同之後,相信一定很多朋友想要看到更詳細的報導,那就讓阿西摩現在來告訴朋友們,PowerBook G4 vs MacBook Pro 的不同吧!

■ 硬體差異

當阿西摩第一次單獨看到 MacBook Pro 的時候,第一瞬間並不會覺得 MacBook Pro 有多不同。但是把它與 PB G4 排排放,所有的一切差異就一目了然了!

與 PB 疊疊樂一比較, MacBook Pro 多了約一公分左右的寬度。而厚度確變薄了不少。從下圖中,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PB 15」 相形之下肥厚了不少。

(上:PowerBook G4 15」 1.5G PowerPC CPU;下:MacBook Pro 15」 2.0G Intel Duo Core CPU)

2. 螢幕變寬了

打開機器之後,除了眾所皆知的 iSight 內建以外,馬上能見到的不同就是螢幕也變寬了些。原本的 PB G4 15.2」 變成 MacBook Pro 的 15.4」,亮度也提升了不少。不過呢,螢幕的上下高度,MacBook Pro 比起 PowerBook G4 來得短了點兒。這點可能要親身體驗過後會才會有感覺,畢竟每個人對螢幕的要求跟喜好都不太一樣。

至於色澤的部份,阿西摩就不能比較了,因為阿西摩的 PB 15」 是經過 EyeOne 調整過顏色的機器,這樣來跟 MacBook Pro 比較顏色顯然對 MacBook Pro 不公平的,所以顏色的部份,阿西摩就不能給大家任何評論了。

(左: MacBook Pro;右:Powerbook G4)

3. 軌跡板也變寬了

軌跡板不但變寬,且其放置方式也跟置腕區同高,減少積塵的機會。阿西摩也注意到,MacBook Pro 的軌跡板中間部份好像比較凹陷,不知道是否只有阿西摩測試的這台機器有這樣的問題,還是本身的設計就是如此?

操作上來說,變寬的軌跡板等於操作面積變大了,在寬螢幕上的使用比較方便,也比較合乎寬螢幕的使用需求。

(左:MacBook Pro 寬touch pad ; 右:PowerBook G4 touch pad)

4. 鍵盤的部份與 PB 一模一樣

阿西摩的 PB 鍵盤保護膜可以直接套在 MacBook Pro 上使用,完全吻合;這意味著 MacBook Pro 的鍵盤與 PB 一模一樣。不過有個小小的不同處,那就是 MacBook Pro 的 caps lock 顯示燈明顯的變亮不少!跟交通號誌的綠燈一樣的綠!

(左:PowerBook G4 的 caps lock;右: MacBook Pro 的 caps lock 。此圖特別感謝網友 PCBOY57 的協助)

5. 無線網路的天線位置不同

原本在 PowerBook 上,無線網路的天線是放置在螢幕的左右兩側…

(右側電腦的側邊深色橡膠部份)

現在 MacBook Pro 改成在螢幕鉸鏈的部份。這次的改變,不禁讓阿西摩想起阿西摩先前所擁有的 acer TM800 。原本 acer TM800 的天線位置是藏在機身底部,導致收訊不良的問題。然後,經過改正的程序,天線改放在鉸鏈的部份,效果大幅提升。而 acer 後續出產的 NB 天線也都改配置在螢幕邊緣,提高收訊效果。這次的 MacBook Pro 設計竟然有點背道而馳的感覺。

雖然 MacWorld 的測試報告上說收訊比起 PowerBook G4 還要理想,但是仍不及 iBook 收訊來得好。而這個放置位置,是否會受到螢幕上蓋金屬面的影響,而干擾到收訊呢?甚至因為這樣而讓收訊更好呢?這點可能要等專家來測試了。

6. 硬碟配置的問題

阿西摩在測試這台 MacBook Pro 的時候,經過一段時間的惡操後發現,左手邊的置腕區竟然越來越燙,甚至到了令人不適的地步。上網搜尋了一下,發現國外的拆機報導也說明了 MacBook Pro 的硬碟位置是在左邊的置腕區下方,這也讓阿西摩更加不能認同了!

阿西摩之前的 Acer TM800 NB 就是有這個問題,而被不少使用者向廠商反映。之後的 NB 設計都儘量把硬碟配置在不同的位置。畢竟,當硬碟在狂操的時候,那個溫度真的會讓使用者的手腕很不舒服。而且,那個溫度也會造成手汗問題;而手汗,更會讓 PowerBook 的鋁製面板產生鏽蝕。

(本圖原出處為 OtherWorldComputing ,可以看到硬碟擺放在左下角)

7. 散熱孔的不同

PowerBook G4 機身下方左右兩側各有一排的散熱孔設計,而到了 MacBook Pro 之後就不見了。難道說 MacBook Pro 比較不熱?阿西摩馬上惡操了一下 MacBook Pro ,轉個五千多張照片進去 iPhoto , MacBook Pro 就直逼 PB G4 的火熱程度,甚至更「熱情」!如果是這樣,散熱孔只靠螢幕鉸鏈部份散熱,這樣的散熱效果是否真的理想呢?令阿西摩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PowerBook G4 機身左右兩側都有的散熱孔)

8. 螢幕上蓋的扣環變成兩個

MacBook Pro 螢幕上蓋的扣環變成兩個,這無非是因為內建 iSight 的位置剛好配置在正中央,不得不把扣環的位置移開。而現在變成兩個扣環之後,而目前這個扣環設計,有些小毛病,就是用久了,扣環部份如果有進塵的話,扣環 容易卡住。不知道 MacBook Pro 是否有更新,如果沒有的話,變成兩個的扣環設計,不就變成兩倍出狀況的可能性了?

此外,阿西摩也有發現到 MacBook Pro 闔上的時候,螢幕與機身的縫隙變小了。這對美觀度來說相當不錯,但是實用度,阿西摩又要質疑了。目前的 PB,如果有使用鍵盤保護膜的朋友都知道,用久了容易在螢幕上留下保護膜的痕跡。而 PB 的間隙已經很大了,如果 MacBook Pro 的間隙變小了,那是否會更加凸顯鍵盤保護膜的這個問題呢? 這就需要時間來考驗了。

(新版的 MacBook Pro 有內建的 iSight ,同時也多了一個螢幕扣環,是好是壞,有待時間考驗)

9. 電池槽的不同

從下圖中,大家應該可以很輕易地看出不同處。 PowerBook G4 的電池槽,明顯的乾淨了許多。而 MacBook Pro 則是暴露不少積板跟排線在外面。

論美觀來說,PowerBook G4 的電池槽感覺清爽多了。論耐用度,阿西摩會開始擔心 MacBook Pro 這樣的設計,會不會在拆換電時的時候,不小心去傷到機板跟排線?而且,阿西摩測試的這台剛拆封不到兩天的 MacBook Pro 已經可以在電池槽內板金屬部份看到輕微的鏽蝕痕跡,或許是銲接點的痕跡吧。不過這種新的設計,耐用度令阿西摩擔憂。

(左:MacBook Pro 電池槽;右:PowerBook G4)

10. 電池的不同

從照片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左圖上方的 PowerBook G4 電池跟下方的 MacBook Pro 電池大小差多少。而厚度的差異也可從右圖看出…

雖然電池好像變大了,可是 MacBook Pro 的電池續航力並沒有比 PowerBook G4 有更明顯的提升。平均看來也都還在 3 小時左右。令人有點小失望。

(這是新版的 Macbook Pro 電池,改成金屬質感,雖然質感好像提升了,不過很容易留下指紋。)

11. 充電器的改變

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MacBook Pro 的充電器變得非常碩大!攜帶方便性大打折扣。而 MacBook Pro 的電池續航力沒有提升的情況下,機身雖然變輕了一點點,變薄了一點點,但是變壓器變這麼大,整體的攜帶方便性大大的不如以前。倒是 85 watt充電器不知道會不會讓 MacBook Pro 充電比較快,這點阿西摩當時沒有足夠時間測試,所以還得請有 MacBook Pro 的朋友幫忙測試一下了。

(上圖排放從左到右 PB/iBook 65 watt 充電器、MacBook Pro 85 watt 充電器、AirPort Express)

12. MagSafe 充電接頭

這是這次 MacBook Pro 設計上令阿西摩最最最最滿意的了!阿西摩不知道看過多少 iBook 或是 PowerBook 因為人或寵物的不小心,扯到電源線,然後整台電腦從桌上摔下去的。輕者,可能小刮傷,或者是電源接頭歪了。重者,機身支離破碎,還有破螢幕的!所以這個 MageSafe 簡直是經典啊!太美妙的設計了!

除了它的磁性稍微強了點,只要將之接上 MacBook Pro 之後,輕輕的拉可是連整台 MacBook Pro 都會被拉動的。但只要稍微用力一點,整個 MagSafe 就會分離,真是個很聰明很細心的設計!天哪!阿西摩好希望自己的 PB 15」 能有這個設計,那就完美了啦!

■ 阿西摩綜合評比

MacBook Pro 其實有不少的改變,如大家所知道的,它取消了內建數據機,這點或許對很多朋友來說不太重要;但是對一些從商的使用者來說,數據機常會在緊急需要時小兵立大功。

取消了 S-Video,對於做簡報時的方便性又被扣分了。 PowerBook G4 上有 S-video 輸出端子,你可以直接使用 S-video 端子,接到電視上,把電視當成第二個螢幕使用,也當然可以直接接到投影機。或許很多朋友沒有這種需要,但是對從商的朋友來說,這可是關鍵性的配件啊!

再來就是 FireWire 800 的消失。雖然說,絕大多數的朋友,包括阿西摩在內,都只有 FireWire 400 的周邊;但是用過 FireWire 800 後,那種順暢感,那種速度,只有用過才知道它的好!很可惜,原本阿西摩覺得還可以投資在 FireWire 800 的周邊上,現在可能要重新思考了。

以上這些是阿西摩很主觀的心得感想,或許阿西摩太過杞人憂天了,也或許阿西摩想太多了。但是這些都是有待時間來考驗的一些觀察點。

講完了硬體,當然接下來就是該說說軟體了。請朋友在耐心等待,阿西摩會儘快地把測試經驗分享給大家。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