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購收藏一把具有實用品和藝術品雙重特性的紫砂壺,則需要從“泥”、“形、”工“、”款“、”功“、”名六個字著眼去考慮。
泥
“泥”是紫砂壺價值的根本所在,一把用純正宜興紫砂泥做出來的壺才具有現實的使用、投資、收藏價值。
紫砂壺具有保味功能好,泡茶不失原味;陳茶不餿,暑天越宿不起膩苔;經得起溫度冷熱巨變的特點。 這些特點都緣於紫砂泥具有而其他泥沒有的雙透氣孔結構,這種結構使紫砂壺能比其他材質的茶壺泡出更香的茶,同時能較長時間地保存茶水而不變質。 在國,只有在宜興的丁山才能開采出這種具有雙透氣孔結構的紫砂泥。 因此在中國,紫砂泥是唯一的,用唯一的泥做出的壺當然也是不可代替的。
除了結構上的差異,純正的紫砂泥還因其“色不艷,質不膩”的特點給人感官上的享受;同時其原礦中含有的大量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會在泡茶的同時提供人體所需。 而與其他泡茶工具最大的不同在於,經過一段時間的水滋養,紫砂壺能表現出“外類紫玉,內如碧雲”(聞龍《茶翦》)的狀態,紫砂也就有了紫玉金砂的名頭,其渾身散發的黯然之光使品茶人對紫砂壺的感情非“陶醉”一詞可以形容。
正是由於人們對紫砂壺的鍾愛,幾百年來不停地開採紫砂泥,使得紫砂泥的礦藏越來越少。 在清朝末期,紅泥中的極品——朱泥就已經絕跡。 而現代工業化的大規模開採更加速了紫砂泥這種不可再生資源的消失。 紫砂泥在減少,紫砂泥中泥質最好的泥,如“底皂”泥,因開採量及使用量大於其他泥種,便以更快的速度在減少。 據紫砂界人士介紹,中國紫砂已經面臨紫砂原礦減產、消失的尷尬局面,宜興的紫砂礦層只能提供最多50年的原礦開採,隨後,人們只能在記憶中去尋找紫砂原礦,而用純正紫砂泥做的紫砂壺,因其在使用和保存中不可避免的消耗,存世量將會逐漸減少。 因此,現在介入用純正紫砂泥做的紫砂壺市場是非常具有投資或收藏意義的。
形
紫砂壺的“形”千變萬化,因為具有投資和收藏價值的紫砂壺皆由手工做成。 紫砂壺不僅聚集了手工藝人的創作智慧和心血結晶,更體現了手工匠人對紫砂壺的理解與期望。 雖然紫砂壺“方非式,圓不一相”,但作為中國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紫砂壺所追求的意境,應與茶道所追求的“滌淨煩囂,淡泊明志,超世脫俗”的意境想融洽,所以具有“古拙韻味”造型的紫砂壺才能被中國的傳統文化所接納。 根據“越時髦越容易被淘汰,越傳統越容易被流傳”的規律,古樸傳統造型的紫砂壺比造型奇特的壺更具有的收藏的意義及升值的空間。
工
“工”是紫砂壺價值的靈魂所在。 一把壺的製成要經過幾十上百道工序。 只有道道工序的精心製作,才能使壺恰如其分地體現紫砂泥的溫潤,才能使“形具有考究的基礎,才能使不同紫砂壺的”款“和”功“有了相互比較的根本。好的紫砂壺除了壺的流、把、鈕、蓋、肩、腹、圈足應與壺身整體比例協調外,點、線、面的過渡轉折也一定要交待清楚、流暢。在整體上,紫砂壺形態端正,無彆扭感覺之處;在細節上紫砂壺當直則直,當曲則曲,當須則須,當毛則毛”,有絲毫含糊。 做工精良的紫砂壺或給人高昂情緒的激發,或人氣質內斂的含蓄,不僅表達著作者的思想,更具有區別於其他壺的“神”、“氣”、“態”。
款
“款”是指鐫刻在紫砂壺上的詩詞書畫及印款,這些也包含在紫砂壺的價值之內。 好的鐫刻甚至是出自名人之手的鐫刻,會大大提升紫砂壺的藝術性和收藏性。 宜興一位壺商,曾請一位知名人士在一壺上刻下“品茶論道”四個字,此壺的價值就非同類壺所能比擬。
功
紫砂壺的另一價值體現在紫砂壺的使用“功”能上。 紫砂壺功能主要表現在容量適度、高矮得當、口蓋嚴密及出水流暢四個方面。 “功”好的紫砂壺在一定的程度上比“功”不好的紫砂壺具有較高的價值。
一般來說,精細的做“工”可以使紫砂壺具有較好的使用“功”能。 但是有些紫砂藝人自身不喝茶也就缺乏對用紫砂壺泡茶的理解,不清楚不同茶葉要求紫砂壺在做工細節上的區別。 因此做出來的茶壺就算做“工”較好、“功” 能不錯,可壺不能很好地體現不同茶葉的特點,使得品茶變得樂趣全無。 這樣的紫砂壺的價值當然也不會很高。
名
紫砂壺的“名”是指壺的作者,作者的名氣構成了紫砂壺的附加價值。 名頭響亮的人做出的然比一般匠人的壺賣價賣得高,已故紫砂大師顧景舟的一款石瓢就被拍賣出90萬元的天價。 所以在投資收藏紫砂壺時,非常有必要考慮制壺之人的名氣。 但這也需要投資者俱有“慧眼識真”的本領,名氣越大的人所做之壺,被仿冒的機率也會更大。 而仿冒的名家壺一旦被拆穿也就變得一文不值。 只有在對紫砂壺和製壺人足夠熟悉的情況下,投資名家壺才失為安全之舉。
對於資金不太寬裕的紫砂壺愛好者來講,也可注意和挖掘用料真實,做工精細,有自己獨特製壺風格,但現今名氣較小的製壺者。 這種人就如同“黑馬”,他日名氣及口碑長足發展的時候,其壺的附加價值的增長定會給投資者帶來滿意的回報。
轉貼: http://www.ssswh.com/?action-viewnews-itemid-5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