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學而成菩提;愚癡,學而成生死。
「做慈濟,那麼忙,哪有時間可以讀書呢?」相信這是不少人心中
的「無奈」或「疑慮」,想汲取上人法髓,想深入慈濟大藏經,但
問題是 ---- 沒時間啊!
上人和大家一樣,全年天天忙著「做」慈濟,日程排得滿檔是經常
之事;上人也和大家一樣 ------ 沒時間啊,沒有太多時間「讀書」。
但是,上人曾指示,探究「真理智慧」和吸收「世間知識」大不相同
,吸收知識需要「大量時間」,是屬於「有讀就『知』,沒讀就不知」
的性質。至於探究真理,憑藉的則是「領悟力」,也就是「舉一反三」
以及「聞一知十」的能力,上人更曾希望慈濟人可以做到佛陀的教誨:
「一聞千悟」。如何能夠有「舉一反三」、「聞一知十」乃至於「一聞
千悟」的高度領悟力呢?若具備這分領悟力,真正是「無量法門,悉現
在前」,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筆資料,全都是可藉以探觸到真理
智慧的門徑。透過習得領悟力,使有限的時間發揮最大的利用!此時自
然就不會過於執著「讀書時間不夠」以致反而煩惱不已,也就更能安住
於自己的工作,不致於放著工作不做而用來讀書。
上人曾透露具備真理領悟力的正確培養途徑。上人強調:「 智慧,學
而 成菩提;愚癡,學而成生死。 」簡言之,想得到真理智慧,唯有
以清淨心方能探得,若有任何名聞利養等等的雜染心,必然流於貢高
我慢,反而傲慢障道,悖離真理愈來愈遙遠。不以清淨愛心去探究真
理,亦即是用貪求名聞利養之愚癡雜染心去探究真理,所得的只是「
知識」,而不是「智慧」。智慧,唯有用清淨心,方能真正登堂入室。
清淨心,就是領悟力得以厚積的關鍵! 是故,做慈濟莫愁讀書時間
不多,只要在各工作單位任事之時,藉事練就清淨的愛心,有清淨的
愛心,必有相當程度的領悟力,對於真理智慧或上人法髓,就可以做
到「舉一反三」。更何況,「道無所不在」,道在日常生活中,而不
是只有存在於「書本」中。
「 智慧,學而成菩提;愚癡,學而成生死。 」上人所說的這句話,
就是開啟真理智慧的鑰匙,亦即是有心有志願於探究真理智慧者應存
的重要根本心態。
﹙二﹚一九九六年冬之卷 十月二十七日
學佛要用單純的心
「在古印度,有一間古廟,廟裡住著一百多位比丘」晨課時,上人
說故事 ──
鄰近的村落,有位善女人,既年輕又有智慧。她信仰佛法,樂善好施,
請求住持應允她每天供養一位有德比丘。住持隨順眾生,每天派一位比
丘前去應供,並為這位善女人說法。
有天,輪到一位年老的比丘,他學佛未久,不知如何為人開示,因此在
前往受供的路上,心情凝重,頭低低地,一路只是擔心而已。善女人遠
遠見到一位比丘,眼睛垂視,不東張西望,走起路來是如此莊嚴。善女
人心生恭敬與歡喜,趕快跪迎這位老比丘,並虔誠獻供。
待供養畢要開示時,老比丘見到善女人是這麼恭敬,心境就更加憂慮,
於是輕輕地感嘆自己:「愚癡、無知,實在苦惱。」善女人因為恭敬至
極,所以聽法專注如入禪定,她善加思惟老比丘這句話,十二因緣之理
遂清楚浮現。她想,生死流轉乃因一念無明,而產生種種苦惱。善女人
思考十二因緣法之後,即證到初果。
善女人歡喜地拿出一件寶衣要供養老比丘,但老比丘早已因為擔心、害
怕而回到廟裡去了。善女人追到古寺,表示非常感恩老比丘的說法,使
她獲得無上的清涼、法喜。老比丘自己也用心細思「愚癡、無知,實在
苦惱。」終於,自己的煩惱、心結也打開了,也得到初果。
上人藉此故事開示大家,所謂「智慧,學而成菩提;愚癡,學而成生死。」
不論學習什麼,都要先將煩惱掃除,用清淨的智慧來面向人事物,這樣事
事都能成為正覺菩提。若煩惱不掃除,其愚癡所學的都成為知識,此所知
障造成更多煩惱,以致生死輪回不得解脫。
「善女人即是早已掃開煩惱,一心求法,所以悟得十二因緣。因此,學佛
要用單純的心,每天打開心門,將煩惱掃除,不要將複雜的事情放在心裡
,如此才能開啟智慧而得到正法。」
資料來源 :慈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