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的心臟 ::舆论场:天安门风波

  • Share this:

舆论场:''天安门风波''

大中小2013-10-29 05:33:04转发TwitterFacebook打印投稿电子报

【多维新闻】胡锡进和他带领的《环球时报》终于有充分的理由和底气昭告天下:“我们向来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发声的机会,即便是像天安门这么敏感的地带出现状况。”因为28日午间天安门广场突发的吉普车冲撞金水桥一事,29日见诸报端的评论文章只有《环球时报》一家。

这篇题为《吉普车冲撞天安门金水桥刍议》署名单仁平的评论员文章,规格和级别与社评并无二致。文章从天安门的过去和未来说开去,“过去天安门广场在晚上也是开放的,很多北京市民很晚了还在那里放风筝,因为那时没法轮功,也没人想着去那里举标语……如今天安门‘出点事’,虽比别的地方出同样的事能引来更多关注和议论,却并不像一些人想的那样就会如何‘了不得’。”当然,此文最关键的还是要负担起辟谣恐怖主义说的重担,“有人怀疑这是一起恐怖性质的事件,但这一怀疑并未导致人们的情绪紧张……我们尚不知道昨天的事跟恐怖主义有没有关系,但从长远看,恐怖主义以及想报复社会的极端偏执者中,总会有人琢磨去那里‘出名’。”

“恐怖主义”这个词需要慎用,但必须看到的是,每个国家都有些极端分子,这些人是防不胜防的,尤其在美国激化了与伊斯兰矛盾之后,出现了更多极端非理性思维人群,这在中国也不例外。

天安门6

吉普车冲撞天安门金水桥事件

而除此“刍议”外,大陆主流舆论场大多围绕“北京迅速处置一吉普车冲撞天安门金水桥事件”做文章。各大门户网站稍早前的“外媒关注吉普车冲撞天安门金水桥事件”也很快链接失效,转而成为中规中矩的通稿。在微博平台上,虽然“天安门”未成为敏感词受搜索限制,但新浪微博运营商显然做了技术处理,时事热搜榜中排名第三的“吉普车”成了此次事故的关键词,尽量避免“天安门”这一极具政治意味的表达流入排行榜。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能成为记录者的今天,官方并未逆潮流而动采取明目张胆的信息封锁,但隐性的舆论监管还是在悄然进行。比如竭力控制事态扩大化,尽量不让“外媒”声音流入混淆视听,通过技术处理避免“天安门”成为热搜词以激发公众的政治联想等。如此做法可谓一箭双雕、一石二鸟——既未给外界留下封锁言论的口实,还能收获“迅速处理”、“开放应对”的赞誉。与此同时,悄然进行的信息监管也让外界的“三条密令”有了更多被信任的空间——不得在头条报道事件,同时消息置放于首页的时间要尽量缩短;不得擅自增加内容、图片、视频,不得擅自更改标题;注意网民的评论和跟帖,一旦出问题就封网。

事实上,让天安门广场完全“去政治化”是不可能的。中共当局对待本次事件的高度重视,对互联网的幕后操纵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西方媒体搜罗目击者声音、相关人士不予置评等消息,亦试图从这次事故中找到更多的政治因子,正是其天然附带的政治深意使然。BBC拟定的标题《敏感期天安门撞车 官方噤声引许多疑问》就很有指向性。“敏感期”指的是七常委正在距离事发地不远的人民大会堂开会以及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官方噤声”延续了一贯对中共言论封锁的追问。至于“许多疑问”,也正是很多人关切的:车上三名死者的身份?车上是否有炸弹?如果这只是一次简单的撞车意外,又怎么足以影响首都的安全稳定?

《金融时报》则更愿意相信,此次冲撞又是一起极端的抗议事件。“天安门广场是吸引针对政府的抗议的磁石,这些抗议活动包括1989年学生和工人为争取民主而举行的、后来以流血镇压告终的抗议活动。1976年,中国人曾成群结队涌到这个广场悼念周恩来总理,那起事件加快了极左的‘四人帮’的倒台。”更何况,自焚已变成中国常见的一种抗议形式。这一次的冲撞事件,吉普车只不过在其中扮演着工具性的角色而已。

一份网上公布的由北京治安管理总队当天签署的通知,成了探底事故缘由的最新线索,也完全符合恐怖主义说的既成条件。因为通告中明确提到,“本市发生重大案件……故全城排查两名新疆维吾尔族人”,并要求对10月1日以来入京的可疑车辆进行摸排。目前,这则坊间盛传的“通知”已经被删除,相关内容也被列为敏感信息禁止搜索,不过北京警方并未否认二者的关联性。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例行记者会上被多次问及这起事件的性质时,也只是以“不了解具体情况”推脱不谈。

就在疑似新疆人作案的说法盛嚣之际,巧合的是,《新疆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坚决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文章,被各大门户网站推荐在了首页要闻区重点展示。文章虽然由“哈萨克斯坦妇女是否应该穿黑罩袍或伊斯兰头巾”大讨论而起,但还是被外界将其与天安门广场冲撞事件强行嫁接起来,至少门户网站的小编们将此两者放在一起呈现的做法,醉温之意不言自明。

天安门风波原本可以成为一次绝佳的拷问当局的契机和噱头,但在《新快报》事件让所有冲在前线为之摇旗呐喊的公知们颜面尽失的关头,很多人还是采取了保守谨慎的做法。更何况,打击谣言风声正紧,说什么都可能招来祸端。右派学者吴祚来欲言又止,在凌晨时分终于按捺不住一吐心声。“国家需要改革了,对各种政治或民族或宗教力量要宽容怀柔,要有对话与和解方式与思维,如果靠强力打压,靠严密布控,神都难以做到,何况人,何况要花天价维稳经费,当你每一辆都审查的时候,你能防住盗车抢车吗?当中国人开始用汽车代替菜刀的时候,政府在防恐的同时,要思考政治解决的途径与方式了。”

有人用汽车代替菜刀,也有人不愿意放下菜刀。与天安门广场浓烟滚滚的网络图片同时进入公众视野的,还有一组场面更为宏大的集体抗议事件的现场图。29日出版的《京华时报》也将这两条新闻同时放在了头版予以展示。发生于浙江温岭的群体聚集事件缘起于一起患者持刀刺杀医生并造成1死2伤的悲剧。《北京青年报》、新华社轮番追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血案?当前脆弱的医患关系拿什么来拯救?加强安保是否就是让医院命案绝迹的良方?悲剧如何不再发生?

类似的追问,每每都会紧跟在血案之后。个案中暴露出的信任危机,也可以成为所有悲剧的解说词。医生和患者的“互不信任、互不理解”是悲剧产生的一个原因;院方和当地政府弱智的处理手段,如院方未征得死者遗属同意,试图擅自将死者王云杰遗体送往殡仪馆火化,则是导致死者家属即医护人员聚集抗议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根在“信任危机”。

人人都有免于恐惧的自由。当“信任危机”一再以流血的代价吹响号角,不管是天安门广场冲撞事件,还是同一天发生的温岭群体性抗议事件,都只是危机巨幕下的一个小片段。刚刚过去的《新快报》事件成了众媒体之耻,也敲响了中国媒体生态的警钟和丧钟。紧随其后发生的两起流血事故,是民族矛盾引发的极端恐怖主义事件也好,是医生为免于恐惧进行的无奈抗争也罢,如何化解悲剧背后的信任危机,远非清理天安门广场事故现场、疏散温岭聚集人群这么简单。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 http://china.dwnews.com/news/2013-10-29/59341865-all.html#page1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