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鶴花:后里

  • Share this:

火鶴花 是原生於中南美洲的天南星科多年生之草本花卉,同科之作物如粗肋草、彩葉芋、萬年青、黃金葛、蔓綠絨、合果芋、白鶴芋、海芋等都是本省相當重要的觀賞花卉。

火鶴花基本上可分為4個族群,

分別是 A. andraeanum 栽培種(即目前切花栽培的主要品種來源)、A.andraeanum與A. andreacola (矮生品種)的雜交種、A. scherzeranum (紅苞芋等)及一些觀葉觀果的品種;

A. andraeanum 及其雜交種,通常植株較為開張,植株大,且花型較大,經常作為切花生產,但其中某些品種也適合作為盆花生產,基本的花色有白色、粉紅色、紅色、桔紅色及綠色等。

A. andreacola 栽培種與A. andraeanum 比較,植株相對的較為中、小型,具有完全或部份短簇的節間叢生性強,花也相對較小但花數較多。Andracola 的葉片較薄,且葉色暗綠,對病害有較高的耐抗性,其基本的花色有白色、粉紅色、紅色及紫色等。

A. scherzeranum (紅苞芋)是最早作為盆花生產的火鶴花品種,植株矮小緊湊,基本的花色包括有白色(通常具有斑點)、粉紅色及紅色等。其它觀葉觀果的品種則包括水晶花燭、明脈花燭、掌葉花燭、浪葉花燭、觀果火鶴等。

火鶴花的植株型態與生育模式

火鶴花主要是著生型之草本植物,具有氣生的鬚根,革質的單葉螺旋排列在短縮的莖上,而其所謂的”花”則由花梗、苞片及肉穗花序所組成;A. andraeanum 具些微的蔓生性,並以氣根固著;A. scherzerianum則具有基部多莖短簇的特性。A. andraeanum的主莖依營養狀態、環境、品種的不同,每年可長出3-8片葉片,植株基部的側芽可形成吸芽,吸芽的形成能力因栽培環境與品種而異。

火鶴花進入成年期後,依循一葉一花的發育模式生長,在花芽發育初期(約5cm長)會有一段休眠期,而後再繼續發育,期間則因品種及栽培環境而異,一般在低溫及低光下所須時間較 長。在花芽發育的過程中若遇到不適當的環境逆境,則會導致花芽的畸型或停止生長。

火鶴花的產業概況

國際生產概況

火鶴花的品種主要來自荷蘭及夏威夷,但種苗生產則以荷蘭的種苗商為主要的供應來源,根據荷蘭1994年的分析資料顯示:全球火鶴花的產值高達五千萬美元,主要生產國除荷蘭外,依次為夏威夷、模里西斯,其它中美洲及東南亞地區的新興產地,近幾年也大幅增加中。

在火鶴花的發展過程中,夏威夷是最早形成產業的地區,夏威夷大學從事火鶴花的品種改良工作已有40多年的歷史,在品種開發與栽培技術輔導上與農民也建立極良好的護動關係;在1986年因細菌性葉枯病的為害,造成夏威夷的火鶴花栽培遽降25%的慘痛經驗後,夏威夷大學更加強對細菌性葉枯病耐抗性品種之選育與放防治作業的建立;至於其產業型態也由早期小農栽培轉變為栽培戶數降低、大面積的農場管理模式。

東南亞地區的火鶴花栽培面積,近幾年的變化相當的大,如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泰國都已有相當規模的火鶴花產業,其中菲律賓及馬來西亞的火鶴花切花已試銷日本市場,而泰國的切花也試曾銷美國,本省在發展火鶴花產業時應特別注意這些國家的動向。

本省栽培現況

本省栽培火鶴花約自民國70年代開始,早期引入種植之火鶴花種苗因受黃金線蟲之危害,曾一度全面銷毀,而後經由組織培養苗的引入,在本省中南部地區再度形成產業,唯民國80年左右再度因線蟲問題銷毀近半數的苗圃,經近幾年的從新培育,目前約有96公頃的栽培面積,主要分佈在埔里、后里、屏東、嘉義及台南佳里一帶,在品質方面,有待提升之空間仍大;消費者對火鶴花顏色的需求,依濱江花市供貨統計,仍以紅色、橙紅色系為主,粉紅色系次之,而以白色系最少,此一趨勢仍不脫國人對花色的喜好。

本省火鶴花的栽培品種主要來自於荷蘭的種苗公司,切花生產期集中於春夏之際,造成價格的大幅變動。且由於地區環境的差異,這些品種在本省生產時因季節差異,切花品質極不穩定,如中部埔里地區全年以一層遮光網,夏季的切花高產且品質佳高,但冬季產量則明顯偏低;而南部地區於夏季採雙層網遮陰,部份品種在高溫低光的環境下,常造成花苞的消蕾或導致切花品質的降低。

農試所自民國78年起陸續引進火鶴花新品種進行馴化評估及品種改良的工作,歷年來收集火鶴花品種包括切花及盆花品種計有64個品種,利用雜交授粉目前已獲得以Tropical、Fla-Exotic、123、Acropolis、Lydia、Marian Seefurth等品種為主之雜交組合50個以上,採收雜交種子並培育雜交苗近二萬株,其中83、84年度授粉之雜交苗581株中已有部份開花,其中大部分為粉色系,詳細性狀尚待進一步調查。未來在篩選品種上除紅色花系外,將以雙色花及耐抗細菌性葉枯病為篩選主要目標。

洋桔梗簡介

回上一頁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