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舌頭 了解自我健康

  • Share this:

中醫望舌診病,主要是觀察「舌質」和「舌苔」兩方面的變化。正常舌質多呈淡紅色,不 深不淺,這是由於舌的黏膜下層及肌層中富有血管,血色透過白色半透明的舌黏膜面,就呈現淡紅色。舌黏膜上皮的厚度、血紅蛋白濃度、血氧分壓、舌部血管的擴 張或收縮,都是決定舌質顏色的主要因素。

淡白舌:比正常的淡紅舌色還淡。常由於貧血及代謝降低、內分泌機能不足、消化功能紊亂,或是蛋白質代謝障礙,蛋白總量不足所造成。

中醫認為,淡白舌為臟氣虛寒,常見的二種證型為:

1.氣血兩虛:舌色淡白,舌體並不肥大,可能伴有語音低微、自覺中氣不足、容易流汗、心悸、頭暈等症狀,宜用十全大補湯來氣血雙補。

2.陽虛寒濕:舌色淡白、舌體胖嫩、舌邊有齒印,症狀可有怕冷、手腳冰冷、水腫、嗜睡、大便拉稀等。多半適合溫補治療,宜用苓桂朮甘湯來溫陽逐濕。

紅絳舌:比正常舌色還紅,進一步呈現深紅色,稱為絳舌。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交感神經亢進、脫水導致的唾液減少,感染、高熱、體液喪失以致血液濃縮或是能量代謝升高,以及維生素缺乏等。

按中醫觀點,這類體質患者可分為二型:

1.實熱:舌質紅絳鮮明,多有紅點增生增大,舌面乾燥起裂,發熱、煩躁、口渴喜冷飲,宜用清營湯來清熱涼血。

2.陰虛:多見於慢性消耗性疾病,午後煩熱、面紅、心悸、盜汗,舌質紅絳而暗、不鮮 明,舌苔很少、舌面乾而少津,宜用益胃湯來滋養陰液。再以部位而言,如果舌頭邊緣特別紅,常表示「肝膽火旺」,可能有高血壓、甲狀腺機能亢進或正在發燒, 可用瀉青丸來清瀉肝火;如常熬夜或經常失眠,則舌尖會發紅,這就是「心火上炎」的表現,宜服用導赤散;舌根紅則表示是腎火,可用知柏地黃丸來滋腎清火。

青紫舌:舌色變青紫色,多見於慢性肝炎、肝硬化、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惡性腫瘤、 心臟病,以及痛經、子宮內膜異位等婦科疾病。形成機轉主要與靜脈鬱血、血流緩慢、血黏度增高、毛細血管扭曲畸形、脆性增加等原因有關,其他如缺氧、紅血球 增加、飲酒、色素沈著,也是可能因素。

依中醫辨證,這類體質患者可分為:

1. 熱毒內蘊:舌質大多紫而帶絳,舌上黃苔乾燥、焦裂,此類多由紅舌轉變而來,宜用神犀丹來治療。

2.寒邪直中:大多淡紫帶青,滑潤無苔,舌質瘦小,多由淡白舌轉變而來,宜用四逆湯來治療。

3.血瘀:色紫而暗、潮濕不乾,宜用血府逐瘀湯來治療。

舌苔長「地圖」伴有症狀即須治療

「地圖舌」是一個形象化的比喻,是說有的小孩舌頭表面舌苔花剝,像地圖一樣,中醫便稱這種舌苔為「地圖舌」。這種地圖舌一般剝脫表淺,色稍紅,不疼痛,邊緣清晰,可以是一塊,也可以是幾塊,逐漸擴大,相互融合成較大的剝脫區。 地圖舌往往由家長偶然發現,從關心小兒的健康出發,帶來就診。而究竟地圖舌要不要治療呢?我們認為不可一概而論。 如果僅僅是舌苔花剝,無疼痛,全身也無任何不適症狀,可以不用治療,這是舌背出現的暫時性絲狀乳頭剝脫消失,可以自行恢復正常,不作治療也對身體無害。 但是,如果地圖舌伴有其他症狀出現,就需要進行治療。 中醫認為地圖舌伴有症狀,多數見於虛證,常見的有以下兩種: 一為陰虛,常表現為舌苔花剝,剝苔處色紅,嚴重者有疼痛,舌質紅而較乾,有的口內有糜爛,同時有咽乾口燥,五心煩熱,面紅升火,消瘦、盜汗等症狀。治療可以用滋陰降火的方法。內服藥可用六味地黃丸,口內糜爛的可用藥膏塗於患處。 一為氣虛,常表現為舌苔花剝,舌質淡卻胖胖的,舌上潮潤,面色虛白沒有神采,疲乏無力,語聲輕微,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可以用補氣健脾法治療,如四君子湯,健脾補氣。 舌診的理論依據

人體的五臟六腑通過經絡和經筋的循行,直接或間接地與舌有聯繫。如《靈樞‧經脈》篇 曰:"手少陰之別……循經入於心中,係舌本"。"厥陰者,肝脈也"……而脈絡於舌本也"。脾足太陰之脈,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腎足少陰之脈…… 循喉嚨,挾舌本"。《靈樞‧營衛生會》篇云:"上焦出於胃上口……上至舌,下足陽明"。《靈樞‧經筋》篇指出:"足太陽之筋,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說 明舌通過經脈、經別或經筋與心、肝、脾、腎、胃、膀胱、三焦諸臟腑有著直接的聯係,因為心主舌,心氣通於舌,所以心與舌的聯係最為密切。至於肺、膽、小 腸、大腸等。與舌雖無直接聯繫,但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絡於脾胃;足少陽膽經絡於肝;手太陽小腸經與心互為表裡;手陽明大腸經又連絡於肺,故肺、膽、小 腸、大腸等臟腑之經氣,亦可間接聯繫於舌。由於舌與臟腑的這種千絲萬縷的聯繫才使舌能客觀地反映出體內各種生理、病理變化,顯示機體的外在表現和功能狀 態。可以說舌蘊含了生命活動的內在信息,是反映機體信息的一個窗口,故舌被認為是機體系統中包含它在內的整個信息貯存庫的一個全息元。

舌體的臟腑對應分布

舌分舌尖、舌中、舌根、舌邊四部分,中醫舌診中又把舌體劃分為上、中、下三焦,其尖 部為上焦,中部為中焦,根部為下焦。其臟腑分屬,因心肺居上,故舌尖候心和肺;脾胃居中,舌中則候脾胃;肝膽之脈布脅肋,故舌之兩邊候肝膽;腎居下焦,則 舌根候腎(見圖6-1)。國外學者R‧A.Dale博士,通過針刺測量儀(AML)測量得出:軀體在舌的投影中,其上部相當於舌體前部,其下部相當於舌體 的後部。與中醫將舌體的前、中、後部分別應上、中、下三焦的理論是基本一致的,舌尖主心肺,舌中主脾胃,舌邊主肝膽,舌根主腎。通過以舌的部位候臟腑的理 論,以觀察其部位的變化情況,就測得五臟六腑、四肢九竅的病理變化,反映氣血、津液的輸布狀況,觀測疾病的性質及病位所在,對臨床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舌的形態主病

舌的形態,包括舌形和舌態兩個方面。正常人舌的形態應該是柔軟靈活,不胖不瘦。當體內有病時,舌的形態就會有異常變化。

一、舌形異常 1‧裙邊舌 又稱齒痕舌。當舌伸出時顯得浮腫而 嬌嫩,加之舌邊有牙齒壓出來的舌印,猶如女人裙子的邊緣,這就是"裙邊舌"。這種舌是由於體內營養不良,尤其缺乏蛋白質引起舌的水腫。舌組織的反映較一般 器官靈敏,所以可能此時身體其它部位並無水腫表現。舌現齒痕而舌淡白濕潤,屬寒濕內盛;淡紅而嫩,屬脾虛或氣虛;舌紅而苔黃膩,多屬濕熱痰濁壅滯。 2‧腫脹舌 舌體腫大、脹塞滿口,多為脾腎陽虛,水濕內勝。若舌胖大得口內裝不下,只能把舌頭伸出口外,這是小兒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的特點。成年人如果舌頭特別腫大,就 要考慮是否患有甲狀腺功能減退、或腦垂體前葉功能亢進引起的肢端肥大症。如果舌體充血腫脹,舌質是藍紅色,則是肝硬變的特異表現。 3‧瘦癟舌 舌體瘦小枯薄者,謂之瘦癟舌,是由於灼血消肉所造成。舌色淡白而瘦癟者,為陰陽兩虛,氣血不足,不能充盈舌體,長久失其濡養而成;舌鮮紅或絳而瘦癟者,或 為陰虛火旺,或為熱盛灼陰;舌紫如豬肝,細長而枯者,責之肝血枯竭,心氣已絕;舌由淡紅突變色棕而乾枯者,發於熱病將死。無論新病久病,凡見瘦癟之舌,兼 枯萎無津者,多預後不良。現代醫學認為瘦癟舌多見於慢性消耗性疾病,多伴有全身消瘦。 4‧芒刺舌 即舌生芒刺。此為熱毒內伏,心肺火盛,胃有實熱所致,常見於高熱和肺炎。經常吃些粗渣滓食物像甘蔗一類,舌乳頭受連續刺激也會有芒刺,兩者可由有無其它症狀來區別。

二、舌態異常 1‧舌痿軟 舌體軟弱,伸捲無力,轉動不便者,謂之舌痿軟。痿軟舌總源於氣血虛極,陰液虧損而筋脈失養所致。常見於唾液分泌減少,神經系統疾患、舌肌無力等症。 2‧強硬舌 舌體強硬,運動失靈,屈伸不便,甚或不能轉動致言語蹇澀者謂之強硬舌。是熱擾神明,邪蒙清竅所致。常見於乙型腦炎高熱昏迷、肝昏迷、腦血管意外、腦震盪、腦挫傷等症。古人認為,舌強直發硬,轉動不靈是一種危象舌徵,應引起重視。 3‧偏歪舌 舌體斜偏一側,張口伸舌時尤以舌體前半部明顯者,謂之偏歪舌。偏歪舌多由風邪作祟,致氣血不暢,營養不調所致。常見於腦血管意外,舌下神經損傷、面神經麻痺等症。如舌頭伸出時偏向一側,是舌下神經受損的重要特徵。 4‧震顫舌 舌處口中或伸出口外而舌體顫抖,動搖不寧,不能自主者,謂之震顫舌。是氣血虛弱、肝風內動所致。常見於體質虛弱、甲狀腺功能亢進、衰老、神經官能症等。 5‧舌縱

舌常伸出口外,內收困難,或不能收縮者,謂之舌縱。是由舌體失養不收或熱邪上攻、神明失主所致。常見於克汀病、伸舌樣癡呆、毒血症等,此外甲狀腺功能減退或肢端肥大症患者,舌頭也常伸出口外。 6‧短縮舌 舌體短縮,難以伸出口外,甚至難以抵齒者、謂之短縮舌。是熱極、邪陷三陰、風邪挾痰梗阻舌根的表現。常見於急性心肌梗塞的休克期,肝性腦病,乙腦深昏迷等症。古人認為,舌頭斂縮似荔枝乾,無津液,也是一種危象舌態,預示疾病十分嚴重。

舌質主病

舌分為舌質和舌苔兩部分。舌質是指舌的本體,舌苔是指舌面上的苔垢。檢查舌質主要是看舌尖和舌兩邊的顏色,因為上面沒有舌苔覆蓋,較易看清舌質的本色。正常舌質呈淡紅色,不深不淺,生氣盎然。患病時,血液的成分或濃度有所改變,舌的色澤也會有所改變。 1‧淡白舌 舌色較正常舌色淺淡,白多紅少,甚至全無血色,稱為淡白舌。此乃陽氣低下所致。陽氣不足,生化陰血的功能減弱,血液運行無力,致使血液不能充分營運於舌中,故舌色淺淡而白。為氣血雙虧,可見於貧血症。此外,淡白舌還常見於營養不良、慢性腎炎、內分泌腺功能不足等疾病。 2‧紅舌 舌色較淡紅舌深,甚至呈鮮紅色者,稱為紅舌。臨床主熱證,常見於高熱症或化膿性感染症。如高熱不退,舌質由紅轉絳,患者神態不安,要預防敗血症。 3‧舌質紅而有刺 舌色深紅,舌上生刺類似楊梅,稱為"楊梅舌"。多見於時疫,為診斷猩紅熱典型舌象。還可見於高熱持續幾天以上的患者。 4‧舌邊發紅 舌的兩側發紅多為肝膽熱盛,常見於高血壓、甲狀腺功能亢進或發熱。 5‧舌尖發紅 常因工作時間過長,經常失眠,心火過亢,致使消耗過多,體內缺乏維生素或其它營養物質所致。 6‧青紫舌 青紫舌總由於血液瘀滯之故。如舌粘膜下血管嚴重缺氧或血液循環障礙,可出現青紫舌。青紫舌常見於慢性支氣管炎、肺部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變等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青紫舌不是一種疾病的特殊症狀,許多婦科疾病和胃腸疾病也會出現青紫舌。中醫認為,青紫主要與血瘀有關,可以用活血化瘀的方法進行治療。當 瘀血化去後,舌質顏色即可恢復正常。 7.舌質長期呈暗紅或紫色 見此舌要警惕癌症。大多數癌症患者的舌質呈暗紅或紫色,其中食管癌、賁門癌呈現率最高,其次為白血病、肺癌等。 8‧舌的兩側邊緣有青紫色的條紋或形狀不規則的黑斑應引起重視,因少數人可能就是肝癌患者,見此舌者應及時進行有關檢查。 9‧少女舌尖或舌側部出現了分散的青紫色瘀點或瘀斑常表示有月經失調、痛經或子宮功能性出血等病症;成年人出現這種舌象則表示體內有瘀血存在。

舌苔主病

看舌苔包括著苔色和苔形兩個方面,正常人的舌苔是薄白而清淨,乾濕適中,不厚不膩,不滑不燥。

一、苔色異常主病 l‧舌苔白厚而滑(滑是指非常濕潤,看上去反光增強)

多是寒濕、痰飲和水腫。在一些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支氣管擴張病人中,常可見到這種現象。這些病人常會大量咳吐痰液。 2‧舌苔色黃 在舌上常有一層厚厚的黃苔,多半是淺表性胃炎,也許是胃潰瘍又復發了。黃色的深淺與炎症的輕重成正比。胃熱傷津者亦可見黃苔。 3‧舌苔呈灰色 是先有體弱再兼熱性病,或久病兼消化不良症的徵象。 4‧舌苔呈褐色 常見於腸梗阻。 5‧舌苔色黑 多見於濫用各種廣譜抗生素的人。因為抗生素把寄生在舌苔上的正常細菌都消滅了,對抗生素不敏感的霉菌,便乘機大量繁殖。霉菌大多是棕黑色的,於是舌苔也就發黑了。所以不可濫用抗生素,也不要沒弄清楚病因連續使用抗生素。

中醫認為體內邪熱內熾,熱極化火、灼傷津液而見黑燥苔;若體內腎陽不足‧陰寒極盛, 亦可見黑苔且濕潤。此外,臨床常見患有肺癌、胃癌、食管癌及經常使用化療和放療的病人,由於津液涸竭,血象低,可出現乾燥絳紫質的黑舌苔;有些慢性病,諸 如尿毒症、惡性腫瘤等,在病情惡化時也會出現黑苔,是病情危急的徵象。

以上講的是苔色與人體疾病的關係。此外,苔色的變化,還可推斷病勢的吉兇。如舌苔由白轉黃,顯示病邪由表入裡,病情由輕轉重,性質由寒轉熱。反之,舌苔由黃轉白則是好的兆頭。

二、苔形異常主病 (一)苔的厚薄、乾燥與濕潤 1‧苔的厚薄 正常人應該是薄白苔,如果舌苔太少,甚至在舌上看不到舌苔的天鵝絨狀的外觀,表示此人身體不好,體質較虛,舌苔厚,呈毛髮狀的稱為"毛苔",表示外邪比較厲害,體內有積滯。

2‧苔的乾燥與濕潤 正常人口腔內不斷分沁唾液(每分鐘約1毫升左右), 舌苔常潤澤而有津液。如果唾液分泌不足(如失水)或舌面水分蒸發過快(如高熱),看上去舌苔十分乾燥,稱為。"燥苔"。嚴重的舌苔上津液全無,用手指去摸 一下有澀手的感覺,稱之為"澀"。如果乾燥進而使舌苔根根豎起像芒刺,稱為"糙苔"。燥、澀、糙常代表程度不同的傷津現象,多見於熱性病過程中。一般講, 舌體潤澤,顯示津液充足;舌絳乾燥失榮,顯示陰津已涸,是危險的信號。前人說:"存得一分津液,即有一分生機"。津液在中醫學溫熱病辨證中,顯得恃別重 要。

根據有關資料,舌苔的厚薄乾潤與消化系統疾病的關係比較密切。當人在便秘、慢性腹 瀉、消化不良時可見厚膩苔;腸梗阻時舌苔乾、厚、膩。臨床表明,觀寮苔的厚薄乾潤對分析病情輕重也有一定意義。一般講,薄苔、潤苔病情輕;厚苔、乾燥苔病 情重。在病程中,舌苔由薄轉厚表示病邪由表入裡,病漸增重;舌苔由潤轉燥,顯示熱邪熾盛,灼傷陰津。反之,舌苔由燥轉潤,由厚轉薄,由黃轉白,往往為津液 復生,正復邪退,是趨向康復的佳兆。

(二)剝苔、無苔 正常人均有薄白苔,如出現剝苔、無苔則表示體內有病。 1‧牛肉舌 即舌質暗紅,舌苔光剝像牛肉一樣。牛肉舌常見於惡性貧血。 2‧穿心舌 即舌苔中間有一小塊空白處,舌苔已剝脫,穿心舌屬於傷陰的一種表現,常表示體內營養缺乏。小兒出現剝苔,則表示營養不足,主要是偏食造成體內某些營養素的缺乏,引起部分舌苔剝脫。這種兒童一般身體抵抗力很差,很容易得感冒或發熱。

3‧鏡面舌 即舌頭光滑,像鏡子一樣沒有苔。其輕者表示營養不良,常提示體內缺乏維生素B12或鐵;重者表示體液虧乏,病情危篤。如果病久者的鏡面舌兼絳色,還要防止出現敗血症。如果是老年人的舌頭像鏡子那樣光滑,舌底面兩根靜脈增粗延長,常表示有肺心病存在。

另外還有一種是,舌本有苔,病久則無苔,或是液體乾涸,顯示胃氣衰敗或胃陰大傷。歷來醫家重視胃氣,認為"人以胃氣為本。若胃氣不衰,預後較好;若胃氣已絕,則預後不良。所以中醫學有"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之說,因此,對此現象絕不可等閒視之。

綜上所述,看舌苔的確有助於疾病的診斷,但是,看舌苔必須結合其它症狀,才能正確診斷疾病。同時,觀舌診病時,不要刮掉舌苔,也不要吃容易染色的食物,以免掩蓋舌苔本質,引起誤診。

引用 http://tw.myblog.yahoo.com/jw!vh3oOBiWRUfBkO16yyU-/article?mid=36&pk=%E7%97%9B%E7%B6%93%E7%9A%84%E7%97%85%E5%9B%A0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