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又稱「重九」。重九成為節日,據文字記載可以早到漢代,「西京雜記」載:「漢武帝宮人賈佩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可見西漢時以過重九節。
重陽節經過二千多年的變遷,以成為多元性的節日,並存著各種習俗,成為一個多彩多姿的節日。民國六十三年內政部為敬老崇孝而核定重陽節為「老人節 」,增加了重陽節的內涵。
重陽節原有許多特殊的習俗,如吃重陽糕,高與糕諧音,有「百事俱高」的吉祥意義。現在少有此一習俗,倒是以下習俗較常見。
(一)祭祀祖先
漳州籍的移民,在重陽節,供牲醴祭祀祖先。
(二)飲菊花酒
喝菊花酒,菊酒與九九諧音,喝菊酒可以延年益壽,活得更「久」。
(三)賞菊花
菊花在重陽節時正是盛開的時候,所以重陽賞菊便成為文人雅士的重要活動,並且藉賞菊作詩也是常有的事
(四)登山(高)
登高郊遊,此俗自漢代開始一直到現在,在漢代時除登高郊遊之外,並增加野宴。發展到後來,大家乘登高之便,並兼掃先人的墳墓,增加了重陽在慎終追遠的孝親精神。
(五)佩茱萸
茱萸是中藥材有去疾殺蟲的作用,民間視為「辟邪翁」。
(六)賽風箏
九月是秋天,天高氣爽,過去青少年在這天爭放風箏,俗語說:「九月九,風吹(風箏)滿天哮。」就是重陽滿天飛的景象。現在在國父紀念館或是木柵河堤邊,有放風箏的活動,增添節日的娛樂氣氛。
(七)拜訪老人
中國社會是一個敬老尊賢的社會,近年來老人地位日漸沒落,老人過去對家庭、社會、國家的貢獻,功不可滅,沒有他們過去的努力,就沒有今日社會的繁榮,所以,敬老實只是對老人過去辛勞的一種精神回報。九九重陽,以其長久長壽之義,定重陽為老人節或敬老節當日臺北市長到市內訪問人瑞,並舉辦敬老大會,老人們接受首長的慰問和贈禮,讓老人們過一個快樂的節日,以宏揚敬老的美德。
(二)語句
1.九月九風吹滿天哮。
2.九月重陽拜祖先。
3.重陽的菊花開得正美。
4.古早人利用重陽爬山。
(三)歌謠:大頭旺仔一粒珠
大頭旺仔伊都一粒珠 相打不認輸
拿竹蒿 托金龜 金龜一下飛 哎
大頭旺仔放風吹 風吹斷了線
大頭旺仔 傢伙去一半
舊時放風箏需要兩個人,一個人手拿線,一個人手拿風箏邊跑邊放飛。現在市售風箏, 一個人即可操作讓它飛起來。
(二)做風箏
1.材料:竹子、棉花、膠水、棉線、釣魚線
2.做法:
(1)將竹子削薄,用棉線綁成喜歡的形狀。
(2)將棉紙用膠水貼好,畫上圖案,綁上釣魚線即可。
(3)可以不用棉紙貼,而用薄塑膠布貼上。
(三)重陽詩詞教學
1.過故人莊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2.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偏插茱萸少一人。
(二)劉還月(民79),臺灣歲時小百科(上),臺原出版社。
(三)鄭良偉 (民79),臺灣禮俗語典。自立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