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鎮 隸屬 台灣 彰化縣 ,西面靠 台灣海峽 ,東、南、北分別與 秀水鄉 、 福興鄉 、 線西鄉 以及 和美鎮 相鄰。面積39.46平方公里,人口8.5萬人,為彰化縣人口第4多的鄉鎮。鹿港名稱的由來一說是因為 荷蘭時代 此港口輸出大量的 鹿皮 而得名。早期泉州人佔80%。
鹿港位於台灣西海岸的中點。 清治時期 以前,港闊水深,距離 中國大陸 沿岸最近,因此自然成為一個繁榮的商業 港口 城市。 1784年 ,鹿港與 福建 蚶江 正式設口開渡,從此開始鹿港的黃金時代。 1785年 至 1845年 之間是鹿港的全盛時期,在當時是僅次於府城 台南 的全島第二大城, 一府二鹿三艋舺 之語琅琅上口,迄今不墜。
當時鹿港設有八大商業組織,稱 鹿港八郊 ,分別為:泉郊金長順、廈郊金振順、南郊金進益、𥴊(上 竹 下 敢 ,音Kam,雜貨店之意)郊金長興、油郊金洪福、糖郊金永興、布郊金振萬以及染郊金合順。
後因港口的泥沙淤積、 縱貫線 鐵路 未經過,此後鹿港迅速沒落。人民出外謀生,人稱 鹿僑 。但沒落反而意外保留更多古老建築,舊城區也比日後一再進行都市改正的 台南市 或 台北市 完整。
然而,民間常有 日治時期 地方士紳反對鐵路經過導致沒落之 都會傳奇 ,甚至近年的縣市政府亦採此說 [1] ,但亦有反對觀點認為日治初期進行高壓統治,人民不可能反抗。 [2] 其次,據 台灣總督府 編纂之《 台灣鐵道史 》中,縱貫線在台中以南原訂經過南投街(今 南投市 ),但考量 彰化平原 物產豐富,鐵路遂西移經過彰化街(今 彰化市 ),從未有經過鹿港市區之規畫。
此外,日治後,鹿港仍成功開辦2條兼辦客運的 糖業鐵路 。分別為 新高製糖株式會社 至彰化,及 明治製糖株式會社 至 溪湖 、 員林 ,並各自有車站。戰後 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接收製糖會社,將兩座鹿港車站合併直至 1970年代 結束客運業務。其中位在打鐵厝農場(現為勞工住宅富麗大鎮之所在)的 新高製糖株式會社 之車站台糖多年前藉口年久失修而將其拆除,而 明治製糖株式會社 的車站就地重建(中山路、美市街、彰鹿路七段交界處),目前出租店家,但產權仍為台糖所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