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是善非善論影響
怎麼叫做是非呢?
從前春秋魯國法定,凡是有人肯出錢,向他國贖回被擄去作做臣妾的國民,都可獲得政府的賞金。但子貢卻贖人而不受賞金。
孔子知道後就責備他說:「這件事你錯了。君子作事可以移風易俗,行為將成為大眾的典範,不是只為自己稱心歡喜才去做的。現在魯國貧人多,富人少;若受賞金是貪財,不光彩的事,那還有人願意去贖人嗎?從此贖人的風氣恐怕會消失了。」
又如子路救人於溺,並接受了這人以作報答的牛。
孔子很欣慰的說:「從今將有更多人樂於救人於溺了。」
因為一個肯救,一個肯謝,則會讓成風氣。
由這兩件事,從世俗的眼光來看,子貢不受金,是好的;子路受牛,是不好的。
不料孔子卻稱讚子路而責備子貢。因此凡人行善,不可只看眼前的效果,須看它的流弊;不可只看一時的結果,須看它的長遠影響;不可只看個人的得失,須看它對天下大眾的影響。
若現行似善,而其結果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善。
若現行雖不善,而其結果有益於大眾,則雖非善而實是善。
舉此一例可以旁通,如不該的寬恕,過份稱讚別人而迷人神眾,為守小信而誤大事,寵愛小孩而養大患等等,這些都要我們仔細的判斷和分別。
十二、偏善正善論結果
怎麼叫做偏正呢?
從前呂文懿公辭掉宰相之職回鄉,鄉人仍敬他如泰山北斗。
有一次,一個醉人把呂公罵了一頓,他沒有因此而發怒,而對他的僕人說:「不要與喝醉的人計較。」
一年過後,此人犯了重罪入獄,呂公方才懊悔地說:「倘當時稍與他計較,將他送官治罪,可以起小懲大戒之效,今日他可能不致於此了。當時我是為了心存厚道,不與他計較,不料卻助養了他的惡行,弄巧反拙。」這就是存善心而做惡事的一個例子。
又有存惡心而卻做了善事的例子。
如某大富人,碰到荒年,窮人大白天在市上搶米;這大富人告上縣官,縣官卻不受不理,窮人因此膽子更大愈加放肆橫行了。
於是這大富人就私下把搶米的人囚困和加以羞辱,因此情況始得平定下來,否則要大亂了。
所以說:「善是正,惡是偏。」這是大家都知道的。
而以善心而行惡事,叫「正中之偏」;以惡心而行善事,叫「偏中之正」。這也不可不知啊!
十三、半善滿善憑一心
怎麼叫做半善和滿善呢?
易經上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書經上說:「商罪貫盈,如貯物於器。」
就像把東西存進容器一樣,勤而積之則滿,懈怠不積則不滿。
從前有某家女子,到佛寺裏去,欲施卻無錢,將僅有的二文錢交予主持,主持親自為她向佛懺悔回向。
後來這女子進了皇宮,富貴之後,再帶幾千兩銀子到佛寺佈施。而這主持只叫他的徒弟替她回向罷了。
這女子就問:「我從前所施的只有二文錢,師父你也親自替我懺悔。現在我施了幾千兩銀子,師父連回向也不為我做,為什麼呢?」
主持回答說:「二文錢雖薄,但佈施的心真誠懇切;所以非我老和尚親自替妳懺悔,不足以報答妳佈施的功德。現在佈施的錢雖多,但不像以前的真切,所以叫人代妳懺悔就夠了。」
這就是幾千兩銀子的佈施,只算「半善」;而二文錢的佈施,卻算是「滿善」。
又鐘離把「點鐵成金」練丹之術傳授呂祖,以利行善濟世。
呂祖問:「黃金會否變回為鐵?」
鐘離說:「五百年後,自然會回復鐵的本質。」
呂祖說:「如此就害了五百年後的人,我不願做這樣的事。」
鐘離說:「修仙要積三千功德,單這一句話,三千功德已圓滿了。」這是半善滿善的又一種說法。
一個人行善而能心不著善,則所作的善行皆能得到圓滿的成就。
若心著於善,雖然一生勤勉地行善,也只不過是半善罷了。
譬如以財濟人,要內不見佈施的我,外不見受佈施的人,中不見佈施的物件,這叫三輪體空,也叫一心清淨。
如能做到這樣的佈施,則一文錢足以消千劫之罪,斗米也能種無涯之福。若未能將心忘掉,施恩而望報,捨財而心痛,則就是黃金萬兩,也只半善而已。
十四、大小難易看動機
怎麼叫做大善小善呢?
從前有一個在翰林院做官的人,叫衛仲達。
有一次被鬼卒將他的魂魄帶到陰間,陰間的主審宮就命人將他的善惡記錄簿送上來;惡錄簿有攤滿了一院子的多,而善錄簿卻只有幾張而已。再用秤一稱,惡錄簿卻比善錄簿要輕。
衛仲達就問:「我還不到四十歲,那會犯了這麼多的過失呢?」
主審官說:「思念不正即已犯惡,不一定作了才算。」〔譬如看見女色,動了壞念頭,即是犯過。〕
衛仲達問:「善錄簿所記錄的是什麼,又何以會比惡錄簿重呢?」
主審官說:「朝廷曾有一次想要興建大工程,修三山地方的石橋。你上奏勸朝廷不要修,免得勞民傷財,這就是你的奏章底稿。」
衛仲達說:「我雖曾上書,但朝廷並沒有接納,於事無補,這份奏章何以會有如此大的份量呢?」
主審官說:「朝廷雖然沒有接納,但你這個念頭,目的在使千萬百姓免去勞役;倘使朝廷接納,那善的力量就更大了。」
由此可知,志在天下,善及萬民,則善雖少而功德大;若志在一身,善及一人,則雖多也小。
怎麼叫做難行易行的善呢?
從前有學問的讀書人,都說克制自己的私欲,要從難除的地方先克服。而孔子也說要從難的地方下功夫。一定要像江西的一位 舒老 先生,把兩年教書所得的薪金,代一戶窮人繳交公家的欠款,而免除他們夫婦拆散的悲劇。
又像河北邯鄲縣的將老先生,把自己十年的積蓄,贖回人家妻兒,以使他們得以存活,這都是難捨處而能捨呀。
又如鎮江的 靳老 先生,雖年幼無子,也不願娶鄰家的幼女,而誤人青春,這可說是難忍處而能忍呀。
所以天賜給他們的福,也特別的豐厚。凡是有財勢的人,他們要立德都比平常人容易;易而不做,就是自暴自棄了。而貧賤沒勢的人如要立德,難而能為,就十分可貴的了。
十五、行善妙方有十味
我們平常若遇到有行善機緣的時候,便應該好好的珍惜,盡力去幫助別人。而隨緣濟眾,行善積德的方法,大約可分為十項:一、與人為善;二、愛敬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勸人為善;五、救人危急;六、興建大利;七、捨財作福;八、護持正法;九、敬重尊長;十、愛惜物命。
一、什麼叫做與人為善呢?
先帝舜在還未有做君主的時候,在雷澤湖見漁人捕魚,看到魚藏豐富的淨水深潭,都被年青力壯者爭相佔取,而老弱的漁人,都留在急流淺灘之處。因而十分哀憐他們,於是他也親自下水捕魚,反是碰到了別人過來搶捕,他就故意禮讓,也不談及他們的過失。見到謙讓的漁人,他就到處讚揚,效法他們。如此過了一年,大家都讓出水深魚多的地方來了。
試想以舜的才智,豈有不能用言語來勸化大眾?而他卻不用言教,寧取身教,潛移默化轉移人心風氣,真是用心良苦啊!
我們生在這個人心風俗敗壞的末世時代,做人處世已不容易了。
旁人有不如我的地方,不可把自己的長處,去蓋過別人。
旁人有不善的事情,不可以自己的善,來比較旁人。
旁人能力不及我,不可把自己有的能力,來難倒旁人。
自己縱有才幹聰明,也要收歛起來,不可外露炫耀,應像沒有才幹聰明一樣,要把才幹聰明看作虛假的。
看到旁人有過失,姑且替他包含遮瞞。
像這樣,一方面可使他有改過的機會;另一方面可使他有所顧忌而不敢放肆。〔如把他的臉皮拉破,他就沒有顧忌了。〕
看到旁人有些小的長處,可學的;或有小的善心善事,可記的;都應立刻反轉過來,放下自己的主見,學彼長處;並且稱讚他,替他廣為傳揚。我們日常生活,所講的說話,所做的大小事情,全都不可隨自己的歡喜稱心去作,而是要為天下大眾著想,立出一種規則榜樣,讓大家去遵守奉行,這就是聖賢以天下為公的度量了。
二、什麼叫做愛敬存心呢?
君子與小人,從外貌看來,常易混淆,分不出真假。〔因為小人會裝假仁假義,冒 充 君子。〕不過這一點存心,君子是善,小人是惡,彼此相去很遠,他們的分別,就像黑白二色,絕對相反不同。
所以孟子說:「君子所以與常人不同之處,就在他們的存心啊!」
君子所存的心,只是愛人敬人的心。因為人雖有親近的,有疏遠的,有尊貴的,有低微的,有聰明的,有蠢笨的,有道德的,有下流的,千千萬萬的不同種類;但都是我的同胞,都是和我一樣有生命,有血有肉,有感情理志,那一個不該愛他敬他呢?愛敬眾人,就是愛敬聖賢人。
能夠明白眾人的的意思,就是明白聖賢人的意思。為什麼呢?因為聖賢人,本都希望世人能安居樂業,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所以我們能夠處處愛人,處處敬人,使世上的人都平安幸福,也就可說是代替聖賢,使這世上的人都平安快樂了。
三、什麼叫成人之美呢?
例來說,若把一塊裏邊有玉的石頭,隨便的棄丟,那末這塊石頭也不過和瓦片碎石一樣,一文不值了。若把它好好的加以雕刻琢磨,那末這塊石頭,就成了極珍貴重的圭璋了。而人亦是如此,也全靠提引;
所以看到旁人做一件善事或是這個人立志向上,而資質足以造就的話,都應好好的引導他,提拔他,使他成為社會上有用之材;或是誇讚他,激勵他,扶持他;若有人冤枉他,就替他辯白冤屈,來替他分擔,務必要使他能立身於社會,而後才算盡了我的心。
大概通常的人,對那些與他不同類的人,都不免有厭惡感,在一個鄉裏的人,都是善的少不善的多;正因為不善的人多,善的人少,所以善人處在世俗裏,常被惡人欺侮,很難立得住。
況且豪傑的性情大多剛正不屈,並且不刻意修飾外表,俗眼見識不高,只看外貌,就說長道短,隨便批評;所以做善事也常易失敗,善人也常被人誹謗。碰到這種情形,只有全靠仁人長者,才能糾正那邪惡不正的人,教導指引他們改邪歸正;保護幫助善人,使其成立;像這種闢邪顯正的功德,實在是最大的。
四、什麼叫勸人為善呢?
一個人既經生在世上做了人,那一個沒有有良心呢?
但只因汲汲追逐名利,弄得世上忙碌不堪,只要有名利可得,就昧著良心,不擇手段地去做,那就最容易墮落了。
所以與別人往來相處,常要留心觀察這個人,若是看他要墮落了,就應隨時隨地提醒他、警告他,開發他的糊塗昏亂。
譬如在長夜裏,做了個渾渾噩噩的夢,一定要叫喚他,使他趕快清醒;又譬如他長久陷落在煩惱裏,一定要提拔一把,使得他頭腦轉為清涼。像這樣待人以恩,功德是最周遍最廣大了。
從前韓文公曾說:「以口勸人,只在一時,事情過了,也就忘了;並且別處的人,無法聽到。以書勸人,可傳到百世,並能傳遍世界;所以做善書,有立言的大功德。」
這一裏說以口來勸,用書來勸人為善,與前面所講的「與人為善」比較起來,雖然較著了形式痕跡,然而這種對症下藥的事,常有特殊的效果;這種方法是不可廢棄的。
並且勸人也要勸的得當,譬如這個人太倔強,不可用話來勸,你倒用話去勸了;不但是白勸,所勸的話,也成了廢話,這叫失言。若這人性情和順,可用話來勸,你卻不勸,錯過了勸人為善的機會,這叫失人。失言失人,都是自己聰明不夠,分辨不出來,就該自己仔細反省檢討;如此才能不失言,也不失人。
五、什麼叫做救人危急呢?
患難顛沛的事情,在人的一生當中,都是常有的。倘使偶然碰到這種人,應該要看他的痛苦,像在自己的身上一樣,趕快設法解敉。
他有什麼被人冤屈壓迫的事情,或是用話幫他申辯明白,或是用各種方法去救濟他的困苦。
崔子曾說:「恩惠不在乎怎麼大,只要在旁人危急的時候,趕快去幫助他,就可以了。」這句話真是仁人的話呀!
六、什麼叫做興建大利呢?
講小的,在一個鄉中;講大的,在一個縣內;凡是有益公眾的事,最應該發起興建,或是開闢渠道來灌溉農田;或是建築堤防,預防水災,或是修理橋樑,使行旅交通方便;或是施送茶飯,救濟飢餓口渴的人,隨時碰到機會,都要勸導大家,同心協力,出錢出力來興建;縱然旁人在暗中毀謗中傷,你也不要為避嫌疑就不去做,也不要怕辛苦,擔心別人妒忌怨恨,就推托不做,這都是不可以的。
七、什麼叫捨財作福呢?
佛門裏的萬種善行,以布施為最重要。
說到布施,就只有一個捨字,什麼都捨得,就合佛的意思了。
真正明白道理的人,什麼都肯捨;如自己身上的眼、耳、鼻、舌、身、意沒有一樣不肯捨掉。在身外的色、聲、香、味、觸、法,也都可以一概捨棄。一個人所有的一切,沒有一樣不肯捨掉。〔能如此,那就身心清淨,沒有煩惱,如同佛菩薩了〕
若是不能什麼都捨,那就先從錢財上著手布施。世人都把穿衣吃飯,看得像生命一樣重要;因此,錢財的佈施也最為重要;如果我能痛痛快快地施捨錢財;對內而言,可以破我慳貪的毛病:對外而言,可以救濟旁人的急難。
不過錢財不易看破,起初做起來,難免會有些勉強,只要捨慣了,心中自然安逸,也就沒什麼捨不得了。這是最容易消除自己的貪念私心,也可去除掉自己對錢財的執著與吝嗇。
八、什麼叫護持正法呢?
法是無始以來有情生命的眼目,亦是真理的準繩;如果沒有正法,如何去參贊天地?如何去孕育萬物?如何得以脫離塵世的種種束縛?如何去維持這世間的秩序?如何去擺脫生死輪迴之苦?
所以凡是見到聖賢廟宇,經書典籍,都要加以敬重;至於有破碎不全的,都應修補整理。至於宏揚正法,上報佛恩的事,我們都應互相勉勵,努力去實行。
九、什麼叫敬重尊長呢?
家裏的父親、兄長, 國家的 君王、長官;以及凡是年歲、道德、職位、見識高的人,都應格外用心的遵從和奉事他們。
在家裏奉侍父母,要有深愛父母的心,與委婉和順的容貌;而且聲要和,氣要平;這樣不斷地薰染成習慣,就變成自然的好性情,這就是和氣可以感動天心的根本辦法。
出門在外,伺候君王,不論什麼事,都應依照國法去做,不可以為君王不知道,自己就可以放肆亂做呀!辦一個犯罪的人,不論其罪輕重,都要仔細審問,公平執法;不可以為君王不知道,就可以作威作福冤枉人呀!服侍君王,像面對天一樣的恭敬,這是古人所訂的規範,這種地方關係陰德最大。
你們試看凡是忠孝人家,他們的子孫沒有不發達久遠而且前途興旺的,所以一定要謹慎小心地去做。
十、什麼叫愛借物命呢?
一個人所以能夠算他是人,就是在他有這一片惻隱的心罷了。
求仁的,就是求這一片惻隱的心;積德的,也是積這一片惻隱的心。有惻隱心,就是仁;有惻隱心,就是德。
周禮上曾說:「每年正月時〔正是畜生容易得胎期間〕,祭品勿用母的。」〔因為防牠們肚裏有胎的緣故〕
孟子說:「君子人不肯住在廚房附近」,就是要保全自己的惻隱心。
所以前輩有四種肉不吃的禁戒,就是聽到動物被殺的聲音,不吃;或殺的時候看見,不吃;或自己養大的,不吃;或專門為我殺的,不吃。
後輩的人,若要學前輩的仁慈心,一時做不到斷食葷腥,也應依照前輩的辦法,禁戒少吃。〔照佛法來講,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因為前生造了孽而投做畜生:到他們的孽債償完了,仍可投生做人。一切眾生都是未來的佛,那末我們所吃的肉,不就是未來佛的肉?!並且他們在無量過去的前世中,也一定曾做過人;那他們可能曾做過我前生中的父、母、妻、子、親族、朋友,我今天所吃的肉,可能就是吃我前生中父、母、妻、子、親族、朋友的肉了。而今天我做人,他做畜生,我吃他,我就造了殺孽,與他結下殺仇。倘然被我吃的畜生,來世他的孽償清投生做人了,我卻因殺生造孽投做畜生,恐怕他也要報復我殺他之仇,而來殺我吃我了。這樣說來,還能殺生麼?肉還吃得下麼?〕
這樣一步一步的去做,慈悲心就會不斷增長。不但應戒殺生,一切會動的,有靈的,我們都不應傷害。
求絲煮繭,鋤地殺蟲,想及我們衣食的由來,都是殺牠們來養活自己。所以糟蹋糧食,浪費東西的罪孽,實在也如與殺生的相等。
至於隨手誤傷的,腳下誤踏而死的,不知有幾何的多,這都應要設法防止。
古詩說:「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這是多麼的仁厚慈悲啊!
善行無盡的多,那能說得完;只要上邊所說的十件事,加以推廣發揚,那麼一切的功德也可完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