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感覺鹽埕區最美麗的老屋,主人除了保留三合院的原貎,更以整修古蹟的方式,讓老房子有了新生命,在都市水泥欉林中,獨樹一格。
高雄市鹽埕區是我工作 20 年的地方,雖說從小就曾和叔叔到「港都戲院」看布袋戲 ( 民國 50 年初 ) ,長大一些和母親到「光復戲院」看梁祝 ( 民國 60 年初 ) ,逛大新百貨公司,但那都是兒時模糊的記憶。
( 雖在高雄捷運橘線 O2 鹽埕埔站出口前,但卻已熄燈的大新百貨公司。 )
直到 72 年來鹽埕區工作後,才見識到大勇路行人徒步區的盛況及五福四路鐘錶、服飾、皮鞋店、堀江商場舶來商品、新樂街銀樓、七賢三路酒吧及「市政府後面」府北風化區的未期盛況;而當時舊市政府前的「地下街」,更應該是那個年代許多南部地區青少年集結休閒的必去之處,冰宮、溜冰場、撞球場、電影院、保齡球館和各式商場,這也應該是鹽埕區的全盛時期。我在此結婚、生子、購屋,由鹽埕區的女婿,落地生根,進而成了鹽埕區人。
( 昔日七賢三路最有名的酒吧 - 幸福酒吧,全盛時期有近 200 名吧女,門口都是三輪車排班,等著賺美金。 )
舊高雄市政府興建於 1939 年,為帝冠樣式建築。直到 1998 年正式轉型成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是全台首座由地方政府經營的歷史博物館,目前有常態性的展出;雖然當年改建時,有不少反對聲浪,但現在回頭看,還是感覺挺不錯。
想買傳統的手工編織蒸籠、木桶,鹽埕區五福四路底是首選;我當年家中和室房的塌塌米,就是在此訂作,純手工製作,用了近 20 年,還依然如新。
在鹽埕區要叫老店,最少要有 50 年以上的功力, 30 年左右的店,更不在少數;一間店能維持這麼久,除了見證當年的繁華,更代表口味的傳承與創新。對於美食,我完全外行,且每個人所接受的口味不盡相同,我只介紹小小店的傳奇,至於是否好吃,就請自行前往品嚐;另大餐廳及名廚因聲譽早已遠播,在此限於篇幅只能割愛。
碳烤三明治
這是我家小孩國小時的早點,原開設在大智路上,後來由於許多夜遊西子灣的年青族群到此吃宵夜,感覺很新奇,在網路上流傳後,每天晚上都可見到排隊的人潮,附近民眾抗議不斷,現在搬遷至此 ( 大公路 ) 。
阿英排骨飯
我最喜歡這間店中每個工作人員親切的笑容,在你排隊等候的當下,看到忙碌的每個店員,手不斷快速重複同樣動作,而臉上依舊是微笑,讓人買到的不止是便當,更是幸福的感覺 ( 富野路 ) 。
阿進切仔麵
現在是第三代的小伙子接棒,別看他們年紀輕輕,第二代老闆的微笑、點頭,可全部傳承下來,湯頭不變,笑容不變,老顧客當然不變 ( 瀨南街 ) 。
鄭家切仔麵
這是鹽埕區人的私房菜,在小巷弄中,精緻的切仔料,會讓人有意想不到的口感,光是簡單的豬皮,那膠質就讓人一再回味,價格不平民,但一分錢一分貨。 ( 新樂街巷內 )
冬粉王
如果想回味古早味,來這裡就對了,蕃薯飯配菜圃,加上腰子湯,絕對是道地;我最欣賞店內那滿 80 歲免費的匾額,有古早人的味道。 ( 大仁路 )
樺達奶茶
奶香味絕對是這家店屹立不搖的招牌,也是不少鹽埕埔人懷念的老味道。 ( 新樂街 )
婆婆冰
這是在地人吃的老字號,雖然沒有 * 婆仔冰有名,但 2 家是系出同門,一個分店名 (* 婆仔冰 ) ,一個分店舖 ( 婆婆冰 ) ,傳承的關鍵在於態度,我喜歡婆婆冰的笑容。 ( 大仁路 )
北港三代筒仔米糕
下午 2 點半才開始營業,愈晚人愈多,由原來 1 間店面,到現在 3 間店面,還是人潮不斷,老店老口味。 ( 河西路 )
當然還有下一鍋水煎包 ( 大禮街 ) 、港園牛肉麵 ( 大成街 ) 、老王日本料理 ( 必忠街 ) 、郭家肉粽 ( 北斗街 ) 、金溫州饂飩大王 ( 新樂街 巷內 ) 、三郎 麵包 ( 餐包、福氣餅。新樂街巷內 ) 、大溝頂虱目魚 ( 無店名、新樂街巷內 ) 、鴨肉珍 ( 新樂街 ) 、阿囉哈鹵味 ( 大仁路 ) 、米糕城 ( 大仁路 ) 、阿貴 虱目魚 ( 瀨南街 ) 、 阿財雞絲 麵 ( 壽星街 ) 、尚芳魠魚 ( 富野路 ) 等等…,絕對是老字號、老品牌。
駁二藝術特區
「駁二藝術特區」,對我而言,原本只是一座荒廢的接駁碼頭及港口倉庫,所以選擇在此附近購屋,圖的就是個安靜及方便;但直到這個全新的藝術文化園區成型後,每逢假日人潮洶湧,下班後常騎的臨港自行車道,也因行人太多常塞車而作罷;那每年 3 月間的「 大港開唱 」活動,更是夢魘,因為倉庫的隔音設備不佳,熱鬧歡樂的歌聲又豪不保留,連里長都抗議到沒辦法,到最後要以辭職明志,才稍有改善。我見證這熱鬧的景象,雖然帶來我許多不便,但看到鹽埕區的繁榮及未來,我欣然接受,只是希望活動單位,不要高舉藝術大旗就漠視在地居民的聲音。
還好文化局現在從善如流,已於 11 號碼頭整修舊倉庫,日後演唱會在此,再大聲,也不會造成困擾了。而海上皇宮前的碼頭,也協調成為空地,日後駁二又多了一些展出空間。
真愛碼頭
這是原來的 12 號 ( 淺水 ) 碼頭,以前是海蟑螂及跑單幫船員所攜帶洋貨 ( 煙酒蘋果等舶來品 ) 的集中地;現在化身為真愛碼頭,在此可搭乘遊艇,巡訪愛河兩岸的港都風光,更是每年愛河煙火施放的最佳觀賞地點。在新年、元宵燈會期間,來此跨年、拍照後,發現原來我家就是住在燈火欄珊處。
鹽埕區因愛河而溫柔,當夕陽西沈後,漫步河西路,或搭乘愛之船,輕泛在那閃爍霓虹彩光的河面上,只見那波光裏的豔影,讓人心頭不禁蕩漾;輕哼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在愛河的柔波裏尋夢,無需長篙,就能滿載一船星輝。 ( 沿用本人在燈會期間所拍攝的照片 )
詳細景點介紹請參考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