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聽

  • Share this:

監聽

好萊塢電影《楚門的世界》,主角分秒都生活在鏡頭下,成為百分百「透明人」。電影是人類前生、今世或來生的縮影,《楚門的世界》亦復如是。美國監聽全球主要領袖,儼如楚門的世界之現世版。 美國不愧是超級強國,其現代科技之先進,獨領全球之風騷,如想監聽任何地方的任何人,上一秒鐘「動了念」,下一秒鐘就能「掛上線」。台灣因柯建銘司法關說案,掀起特偵組監聽風波,迄今仍鬧騰不休,與美國「監聽能耐」相比較,「小巫見大巫」,台灣只能自愧弗如。 德國總理梅克爾、巴西總統羅賽芙、墨西哥總統裴尼亞,被美國列入監聽對象,日前被踢爆,引起國際側目。英國《衛報》前天又報導,三十五位世界級領袖,遭到美國國家安局監聽,(是否包括馬英九、習近平?未經報導,不得而知)。此消息披露後,全球掀起軒然大波,怒責美國「吃人有夠夠」。 在小說家筆下,蘇格蘭警場是監聽的老祖宗。美國這個「後生晚輩」,青出於藍更勝於藍,將小說情節,導入現實世界,並由「國內」發展到「國外」,一九七二年「水門事件」,如果發生在現今,應可做到滴水不漏。《維基百科》指出,美國監聽早就有一套劇本─稜鏡計畫。 將世界級領袖,納入監聽對象。美國面對這項指控,採「三不」以對,即不否認、不承認、不評論,大有「豈奈我何」架勢。監聽「任我意」,美國行,台灣不行。台灣司法監聽,必須「照步來」,遵守《通訊保障及監察法》規定。 2013/10/25 20:09

「監聽門」:美國維護世界人權的反諷

社論

德國《明鏡週刊》報導,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監聽德國總理梅克爾手機時間長達十年以上。梅克爾遭監聽不是單一事件,英國《衛報》本月二十四日報導,根據美國揭密者史諾登提供的秘密文件,至少有三十五位世界領袖的電話曾被NSA監聽。NSA爆發「監聽門」已犯了國際眾怒。 德國是美國友邦,梅克爾和美國政治領袖關係良好,尤其是梅克爾在美國與歐盟之間扮演著潤滑的角色,她起初對媒體有關被監聽的報導半信半疑,但媒體接著公布她的一部手機號碼,做為她遭監聽的證據,她才恍然大悟其一言一行都在NSA監控中,並且勃然大怒的對美國嚴詞責備。 梅克爾立即打電話給美國總統歐巴馬,歐巴馬在電話裡向梅克爾道歉,表示「從現在到將來,不再發生這種事」。但梅克爾和德國國會對這種說法都不滿意,也不能接受,梅克爾發言人史崔特表示,德國下週將組成代表團拜訪白宮與NSA,希望美國當面說清楚講明白,並要求美國政府調查這些監聽指控。 在此同時,國際社會對美國監聽行為除了口頭譴責,也展開實際反制行動,德國與法國在歐盟峰會要求美國簽署不監控協議;德國及巴西正與其他十九國聯手草擬提案,要求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保障網路隱私權利的決議,草案指出「無人能任意或非法侵害他人通訊,也不能不合法攻擊他人的尊嚴及名譽。」 曾擔任美國中央情報局(CIA)雇員、NSA技術承包人史諾登,今年六月向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披露NSA監聽無度,全球震撼。史諾登表示,他將真相公之於世,是因為「美國政府秘密建造龐大的監視系統,摧毀世界各地人民的基本自由」,讓他良心不安。史諾登流亡香港和俄羅斯期間持續爆料,美政府以「洩露秘密罪」通緝他。美國有人視他為英雄,但支持政府通緝者仍居多數。 美國於二 ○○ 一年遭受九一一恐怖攻擊後,為了加強反恐戰,人民普遍認同「監視」的必要。因人氣可用,當時小布希總統擴大監視權的使用範圍,以致氾濫到為所欲為,連友邦元首也列為監聽對象。媒體甚至指稱,據傳馬總統也被監聽,但不能證實,我政府也就不便表達態度。 美國常以「人權」評論他國文明程度,例如與中國大陸交往屢提及「人權」問題。故而「監聽門」無疑自打嘴巴,赤裸裸地暴露美國並沒有如其所說的那樣尊人權。在「國家安全」口號下,許多美國人民的人權也遭剝奪。電影是現實世界的切片,好萊塢電影《全民公敵》,描述美國無所不在的監視系統;另一部電影《誰殺了甘迺迪》,對甘迺迪遇刺提出強烈質疑,暗示與國安機構有關。 新加坡國家創立者李光耀,在九十歲誕辰前夕於八月六日出版《李光耀觀天下》,書中表達對美國未來的「世界角色」仍持樂觀態度,惟指出美國終將接受與他國分享「老大」的位子。李光耀對美國的觀察有其權威,但美國若在「世界角色」恣意扮演「世界警察」,在全球各地行使霸凌,對世界領袖肆行監聽,各國不但不能接受,恐怕還會群起反彈。

2013/10/29 21:01

舌尖上的災難

在安和樂利的社會,國民生活安全要求,包括食品安全、社會治安、醫療安全、交通安全、環境安全。首要的食品安全,即「舌尖上的安全」。台灣「舌尖上的安全」,已淪落為「舌尖上的災難」。 過去有「不乾不淨,吃了不病」的說法,那是物資缺乏年代,庶民但求食可果腹。現今庶民生活衣食無缺,不但「食不厭精」,且要求「吃得巧」,但食得精、吃得巧,未必能吃出健康,只因黑心食品「滿滿是,塞倒街」。邇來食品「攙偽假冒」連環爆,直讓人「聞食色變」。 黑心食品出自黑心廠商,黑心廠商顛覆食的安全,簡直已成「國病」,而「國病」之所由生,毋乃政府把關不嚴於先,懲治無方於後。這個嚴肅的「國政」問題,確乎可抬高為憲法層次。憲法除保障基本人權,國民生活上的安全,亦即費者安全之保護,根據憲法要旨和精神,政府必須積極提供保障。 戰國時代,弱秦面對強魏壓境,「秦王(孝公)恐之,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用現代語言說,「寢不安席,食不甘味」,就是不能睡得安、吃得香。台灣在黑心食品壓境之下,庶民已到「食不甘味」地步。如何防杜禁絕,政府已有不少說法,但凡有說法,應亟需釐訂為政策。 馬總統曾說:「台灣生育率低,恐成國安問題。」宣示從婚生養育著手,以提高生育率。然則,台灣人民「食在不安」,怎不擔心下一代「食不健康」?以致不敢生養。「舌尖上的災難」已成國安問題,政府豈能放任黑心食品氾濫? 2013/10/24 21:11

忌口與忌食

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為免吃出病來,有些食物應儘量少攝取;在黑心食品滿天飛年代,有些食物根本碰不得,以免吃下的不是食物,而是毒物。「忌口與忌食」,已成為現代人的生活守則。 「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最早的中醫典籍─戰國時代《靈樞》有此記載,開啟「藥食同源」理論先河。上述「五病五忌」,講究疏食清淡,忌諱重口味,與「現代飲食觀」不謀而合。今人之「時代病」─三高,更須嚴加忌口,以防病情加重。 現代人大魚大肉吃不得,重鹹重油重辣也吃不得,口腹之慾不得不限縮。然而,忌口可以「自我管理」,忌食卻很難「忌之有方」;因為,黑心食品充塞市場、盈滿賣場,沒有花生的花生油、沒有辣椒的辣椒油、沒有橄欖的橄欖油、沒有沙茶的沙茶醬,甚至還有農藥殘毒的青菜,都可能在餐桌上大集合。 黑心食品連環爆,食安紅燈閃不停,消費者莫不陷入「能吃甚麼」、「該怎麼吃」的惶懼。值此「食在恐慌」之際,醫界有人直言陳詞,提出「食在安心」妙方,包括「花生粉黃麴毒素偏高」「生菜沙拉含農藥、寄生蟲」、「珍奶簡直是化學濃湯」,叮囑消費者「小心忌食」。 黑心食品當道,清代美食家袁枚,若活在現代,應也深受「菜無可菜」之苦,而羞於出版《隨園食單》。唐代詩人顧況曾說:「長安居大不易」;今人慨嘆「台灣食大不易」,唯有力行「忌口與忌食」,才是「食在台灣」之道。 2013/10/27 19:19

嚴格檢驗、嚴懲重罰,方能確保食品安全

彰化地檢署日前以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詐欺罪嫌起訴大統長基董事長高振利等三人,建請法院沒收不法所得,並請從重量刑;隨後衛生福利部決定對大統長基重罰十八點五億元,對另一家黑心廠商富味鄉也罰四點五億元。這連串「速查、嚴懲、重罰」動作,充分展現政府重視食品安全的決心。但未來能否遏止黑心食品,關鍵仍在嚴格檢驗、徹底執行。 二○一一年四月爆發塑化劑事件以來,國內重大黑心食品事件屢見不鮮。今年五月發生的毒澱粉事件、粉圓、豆花、肉圓、粄條等澱粉類產品,摻入工業用「順丁烯二酸」;九月發生的混充米事件,山水米、三好米、中興米等知名品牌,以低價進口米混充;十月發生的黑心油事件,食用油大廠大統長基、富味鄉,以低價油摻假,另外也有幾家大廠製品成分與標示不符。 更值得擔心的是,這些市占率甚高的大廠,很多都擁有「優良作業規範(GMP)」認證,如今爆發假油風暴,不但使消費者人心惶惶,餐飲業生意大受影響,連帶也使GMP的權威性破功,政府公信力遭到重創。 彰化地檢署偵辦大統黑心油品案,從本月十六日發動搜索到上週五偵結起訴,為時僅十天,創下國內違反食品衛生事件的最快偵結紀錄;日前衛生福利部決定重罰大統長基十八點五億元、富味鄉四點五億元,也是《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法以來首件依據「不法所得」規定開罰事件,創下有史以來最重罰鍰紀錄,這種速辦、嚴懲、重罰的作為自然值得肯定。 另外,衛生福利部已針對全國一百六十三家標榜純淨油品的工廠進行檢驗;經濟部則針對GMP認證制度進行檢討;行政院也將成立「食品安全稽查取締聯合小組」,未來政府並將擴大食安保護網,建立三級品管,除廠商自行檢驗,政府衛生單位抽樣檢驗外,將結合業界與民間力量,要求產品必須檢驗才能上市。這些做法對於確保食品安全,必然有其正面效益,但能否有效遏制黑心廠商,還得看檢驗是否嚴格,執行是否徹底。 國內合法登記的食品工廠約六、七千家,餐廳少說十四萬家,加上夜市攤販則難計其數,況且每年又有四十四萬批食品報關查驗,全台負責食品安全業務的公務人卻只有五百七十六人,人力嚴重不足,專業能力也未必足夠。以大統長基為例,一年前就已接獲檢舉,食品衛生部門進行多次檢驗,但僅就飽和脂肪酸比進行檢驗,使消費大眾平白多吃了一年的假油。未來借重食品科系學生協助稽查人員執行公安業務有其必要,責成大學院校抽驗市面食品也是可行之道。 問題是以往類似檢驗,每在短期內嚴格執行,風頭過後就又虛應故事,黑心廠商或是拒絕配合檢驗,或是找民意代表關說,讓稽查單位不敢依法辦理;何況罰款又與不法所得不成比例,當然無法達到嚇阻效果。 誠如馬總統宣示,防止類似事件再度發生,必須「嚴查重罰,立即下架,增加人力,妥編預算,鼓勵檢舉,動員志工、長期監測」。在此「食在安全」原則下,秉持嚴肅的態度,嚴密監控,嚴厲處罰,才能真正奏效。 2013/10/28 16:50

便宜無好貨

《世說新語》:「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樹枝彎曲),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此即成語「道邊苦李」出處。 「道邊苦李」,本義無用之才,與莊子「無用之用」觀點近似。換個角度問題,當今黑心食品濫到無以復加、濫到遍地皆是;凡有黑心食品,不就是「道邊苦李」?本應棄於地的苦李,在黑心廠商無良調製下,幻化成形形色色的食品,被不明究理的消費者,長年累月吃進肚裡。 甚麼是黑心食品?定義其實很簡單,就是甚麼(產品)沒有甚麼(原料);「甚麼」一詞,可以無所不包、無所不含,諸如花生油、橄欖油、辣椒油、米酒、蜂蜜等等。有廠商對不肖業者的行逕,攪得食品業烏煙瘴氣,,大罵「國之四維,禮義廉(無恥)」,進而對消費者提出警示─「便宜無好貨」。 有廠商指出,一瓶三百六十毫升的純釀醬油,連工帶料帶瓶成本就要四十元,低於四十元的醬油,絕對不是純釀醬油;另有廠商指出,一瓶七百五十毫升的葡萄酒,稅負六十三元,加上各項成本,售價二百五元以上才合理。這兩個例子,說明「便宜無好貨,好貨不便宜」。 一分錢一分貨,這是市場鐵律。「便宜無好貨」,是阻絕黑心食品的基本認知。但不便宜就是好貨?恐怕未必,一款頂級美國牛肉,被驗出含有齊帕特羅,這種不容許驗出的瘦肉精之毒性,比萊克多巴胺強十五倍。真讓人「食在煩惱」。 2013/10/29 20:59

兩岸應設法共同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

在上海舉行、日前已經落幕的第一屆「兩岸和平論壇」。有關兩岸民間團體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活動議題,受到與會者關注,並且列入「論壇紀要」。近年來,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活動仍遭大陸打壓;而兩岸要能共同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還有若干問題橫阻在前,尚待兩岸一起克服。 所謂「非政府組織」,簡單的說,就是要具備財務自主、非營利、志願性等條件,其成員則為一般公民;更簡單的說,就是與政府無關的非營利性組織。根據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的定義,「任何非依據政府間協議所成立的組織」,都可稱為國際非政府組織。一般而言,國際非政府組織的成員必須至少來自於三個國家,平等的參與組織事務。 台灣在解嚴之前,非政府組織即已開始發展;解嚴之後,非政府組織如雨後春筍般的勃發。由於社會趨向多元化,非政府組織關切的領域也相當廣泛,舉凡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學術、人道關懷、勞工權益、宗教、環保、科技等,各個領域都有非政府組織的存在。 李登輝執政後期,台灣若干非政府組織開始嘗試投入國際社會;陳水扁執政時期,則開始將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當做拓展外交的工具。儘管陳水扁執政期間,若干非政府組織接受政府補助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但基本上,台灣的非政府組織仍未改變財務自主、非營利、志願性的本質。 反觀中國大陸,大陸學者賈西津、王名依據資金來源、幹部來源將大陸的非政府組織劃分為七類,其中有四類與政府關係密切,與政府較無關係的三類中有兩類的資金來自於海外。另外,中共為了便於掌控,在每一非政府組織都設立黨委和書記。 換言之,台灣的非政府組織基本上與政府無關,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大多係依據本身成立之宗旨與精神而為。而大陸的非政府組織,大多與政府有關,並且遵從黨組織的指示,據以奉行大陸官方的政策。此一認知與實際上的差異,往往造成兩岸非政府組織之間的隔閡或猜忌。 近年來,若干台灣非政府組織未能順利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的主要原因,在於大陸方面執著於要求「正名」;或是大陸以「一個中國」的代表自居,要求我方加入大陸的組織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例如國際獅子會、紅十字總會等皆遭遇過類似困擾。慈濟基金會、佛光會、世盟等非政府組織,則曾因人員持用中華民國護照而被拒於國際會議的會場之外。 綜上所述,兩岸非政府組織在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參與方面時傳齟齬,問題出在大陸方面對於台灣非政府組織的名稱有所顧忌,或是大陸方面的人員基於「政治正確」考量而傷害了「非政府」的本質。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六月針對台灣參與國際活動表示「可以體會」,此乃大陸方面的善意。但如何將善意化為實際行動,才是兩岸共同參與非政府國際組織的關鍵。馬總統執政以來,台灣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活動還是遭到打壓,顯示問題核心不在台獨或「九二共識」,大陸若要實現習近平的善意,應先自省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2013/10/24 19:50

古壁畫變漫畫

中國大陸遼寧的雲接寺,有一幅古色古香的大型壁畫,寺方在未經報備的情況下進行整修,施工單位在原有壁畫上直接重繪,畫得像現代漫畫,落得「整舊如新」,古壁畫完全走了樣,有關當局裁處鉅額罰款,並要求恢復原狀,但已「回不到從前」了。 「壁畫毀容」事件,全球數屢有所聞。西班牙一座教堂,有幅名為《戴荊冠耶穌》的壁畫,因為破損需要修復,去年,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婦人自告奮勇,自行上料加工,竟把耶穌的面容,整成嘴歪眼斜的猴子臉,成為國際笑話。看來修復壁畫需要真工夫,沒有兩把刷子,可別輕易嘗試。 壁畫是繪畫在崖壁、建築物牆壁或天花板上的圖畫之總稱,登上人類無台的歷史非常悠久,最早的壁畫創作於史前時期,在法國、西班牙的山洞中都有發現,被稱洞窟繪畫。壁畫發展不斷踵事增華,成為建築裝飾的重要元素,留下許多曠世巨作,令人嘆為觀止。 壁畫不像一般畫作,可以裱褙收藏,或覆蓋玻璃保護,就像「歲月催人老」,經過漫長歲月受潮、煙薰與人為破壞,很容易剝落損壞,尤其年代久遠的壁畫,受損情況會更嚴重,如果不能整修得宜,將成為人類文化遺產的重大損失。 修復壁畫必須運用儀器,測定原有線條與顏色,每個整修步驟,都要力求「整舊如舊」。而且,修復不同於創作,不能自由發揮,以免失去原貌,更要全程記錄,做為未來整修的參考。唯有謹守古文物修復原則,才不會出現「古壁畫變漫畫」的荒唐事。 2013/10/27 22:15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