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要少吃多餐

  • Share this:

《2008/12/03 20:16》 ▇王郭丹鳳 一般說,人到了老年,吃飯的量就不如年輕人多,也不如自己在青年和壯年時期,這個變化是與老年人整個身體的生理狀庇和需要相適應的。 人到老年,身體組織結構逐漸產生一些變化,如皮膚組織逐漸失去彈性,結締組織逐漸增多,細胞組織固有的水分也較青壯年來得少。在胃腸中同樣也發生一些相應的變化,肌肉彈性差,並逐漸趨於萎縮。這樣,胃腸蠕動動磨壓食物的能力,分泌消化液的能力都在逐漸減少和削弱。因此,如果吃得過多過飽,或者油膩的食物吃得太多,是會超過胃腸的負擔而產生疾病。 老年人食量減少,也是與全身的一般情況相適應的。老年人的新陳代謝已經不像年輕人那麼旺盛,也不像年輕人需要大量補充各器官和組織生長修補的物質。老年人只要維持日常活動的生理需要就足夠了。 因此,老年人是不宜過食,也不宜大量吃油膩、難於消化的食物,因為胃腸的消化力已經減弱了。 老年人肝臟合成糖原的能力往往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降低,因而糖原的儲備較少,老年人對低血糖的耐受能力也比年輕人差,所以常常感到饑餓,而食量又沒有年輕人大,因此需要少食多餐,以保證攝入足夠的營養。通常可在兩餐之間及臨睡前一小時吃點容易消化的食物,以免發生低血糖症。 老年人用薄荷葉消除口臭 《2008/12/03 22:18》 ■王郭丹鳳 隨著年齡的增長,不管男女,體臭都會減弱,唾液的分泌量也會逐漸減少。但由於牙齦的衰弱,口腔中的舊細胞容易積存,和年輕人相比,老年人的口臭較厲害。另外,假牙也是產生口臭的原因之一。 如果只是想消除口臭含點洋蘇草或含一粒丁香即可,不過這對老年人來說其苦味太強烈了。因此,建議老年人使用鮮薄荷葉。口香糖和牙膏裡都含有薄荷香味,老年人比較容易接受,薄荷葉清香爽口,可振作精神。據說薄荷葉還可以成為精力增強劑,也可促進食慾、使人充滿活力。 乾薄荷葉沖飲,效果也不錯。薄荷屬易栽培的藥草,種在花盆裡放在窗邊,隨時可以享受其芳香。生薄荷葉很好吃,如果擔心有口臭,可立刻摘一片葉子放在嘴裡,而且薄荷也是使老人振作精神、增強體質最好的藥草。 回奶的妙法 《2008/12/11 20:37》 ▇王郭丹鳳 產婦由於各種原因不能餵奶者,應回奶。預定產後不哺乳者,應盡量在產後 48小時之內,產婦尚未下奶前,投與抑制乳汁分泌的藥物,避免產婦白白經受泌乳、奶脹的痛苦。 常用的有效、無副作用的回乳藥物有維生素 B6 100至 200毫克,每日三次口服;也可用中藥炒麥芽 60克,煎濃汁,每日一劑,分三至四次內服。經用上述藥物仍不能有效的回奶,可服用雌淚素三至五毫克,每日三次,連服三日。回奶期間,少飲湯水。 乳房內有積乳塊者,可用芒硝 250克,裝入紗布或薄稀布袋內,敷於兩乳上,待芒硝吸潮變成硬團塊後,取下,重新更換新芒硝外敷。 回奶的產婦切忌再讓嬰兒吸奶頭,尤其服 雌激素回乳者,奶汁內雌激素可到達嬰兒體內,有引起女嬰青春期陰道腺病的危險,且積存過久的奶水已變「餿」,會引起嬰兒腹瀉。嬰兒的吸吮動作又會刺激泌乳,不利於回乳。若乳脹嚴重,可用手法按撫乳房,或借助吸奶器吸出淤乳,避免引起乳腺炎等併發症。 血糖低-餅乾比巧克力管用 《2008/12/10 22:05》 ▇言必信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沒吃早餐,一上午都會覺得頭昏昏沉沉:或者走在路上,忽然覺得眼前一黑感覺有心慌而舉步維艱……其實,這些都有可能是低血糖在作怪。不管何種原因造成血糖過低,立即「升糖」都是當務之急。而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沖一杯白糖水或蜂蜜水飲用。若行走於路途市街,則可近能購飲一瓶熱(冷)牛奶、甜豆漿一碗等都有及時解困之效。 不是所有甜食都能起到「升糖」的作用。比如巧克力,雖然是甜食,但它只是一種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含糖量並不是很高,因而緩解低血糖反應的效果也不是那麼明顯。相反,沒有甜味的麵包、饅頭、餅乾等主食,因為其中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進入人體後能分解釋放葡萄糖,也能起到「升糖」的作用。故也可以應急購食。

低鹽少鈉 保健康 《2008/12/17 20:34》 亞東醫院內科主任王治元醫師提醒,平時注意採取低鹽少鈉的飲食,才能保健康。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鈉」是調節人體生理機能不可或缺的礦物質營養素,但攝取過多易罹患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攝取太少或缺乏時,則會有虛弱、容易疲勞的現象。醫師提醒,平時注意採取低鹽少鈉的飲食,才能保健康。 亞東醫院內科主任王治元醫師表示,鈉對體內的代謝平衡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對血壓更有相當的影響,當鈉離子攝取過多時會使過多的水分滯留體內,造成水腫、血液量上升、血壓升高,增加心臟的負擔,也容易造成血糖的變化。大量的研究已證明,高血壓、動脈硬化、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甚至胃癌,都與長期吃鹽過多有關。 王治元醫師表示,味覺是習慣養成而非固定的,若吃了高鹽食物,舌頭對鹽的味覺感受就會受到抑制,一旦養成重口味就很難改;隨著年齡增長,舌頭上的味蕾逐漸萎縮時,只會越吃越鹹,不利健康。 鑑於大部分民眾對自己每天攝取多少食鹽量幾乎沒概念,王治元醫師表示,低鹽少鈉的健康飲食首先就要注意口味清淡健康,同時盡量品嘗食物的原味,少加鹽調味,如煮湯時可利用番茄、黃豆芽、玉米、蘿蔔、海帶、香菇、洋蔥和大蒜等鮮味蔬菜食材熬煮製作湯底,再加少許的肉或魚就會鮮美,或使用人參、當歸、枸杞、紅棗等中藥材及胡椒、八角、蒜粉等香辛料,減少鹽量。 至於沾醬可選用檸檬汁、九層塔或是市面販售的低鈉醬油,這類製品鈉含量較低,但由於含鉀量高,慢性疾病患者一定要按照營養師指導使用。此外,減少運用醃、燻、醬、滷、漬等方式製備的食材來做料理,吃泡麵時可只放 1/3的調味料,或不喝湯以降低鈉的攝取。 《2009/01/03 18:13》 國內臨床常見糖尿病人只在意血糖數字高低,卻忽略糖尿病常併隨的眼睛、神經及腎臟病變,白白賠上視力或健康。 (資料照片)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糖尿病是一文明病,在已開發國家中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 20至 65歲致盲因素之首,但早期並沒有顯著的症狀,一旦發生症狀時其病況則已到達相當厲害程度,治療上也比較困難,醫師提醒,糖尿病人最好每年定期檢查眼睛。 國內臨床常見,糖尿病人一心只在意血糖數字高低,卻忽略糖尿病常併隨的眼睛、神經及腎臟病變,白白賠上視力或健康。根據統計,第一型糖尿病超過 20年的病患,視網膜病變的機率高達 99%,第二型也有 60-80%的罹患率。 儘管視力退化或是太累,也可能出現飛蚊情況,但糖尿病導致的視網膜病變,因異常增生性血管出血,飛蚊的範圍較大,甚至會有紅色飛蚊,如果沒有早期發現治療,還可能導致失明。 馬偕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劉松臻表示,許多病人都有把血糖控制好就夠了的觀念,或許血糖的確控制的不錯,卻輕忽了其他潛在的併發症預防。 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包括,白內障、視網膜病變、青光眼等眼睛病變、神經病變及腎臟病變。劉松臻提醒,不論血糖是否已順利控制在 7%以下的理想狀況,糖尿病人都應該每一年定期接受包括眼睛、神經、腎臟、血管等篩檢,以確保不會發生或延誤併發症的治療。 對於血糖控制不好,尤其本身還有高血壓、肝固醇過高問題者,劉松臻表示,這類病人其實可以考慮使用胰島素增敏劑類的藥物,如國內常用的梵帝雅 (Avandia)及愛妥糖 (Actos),這類藥物不僅降血糖效果顯著,對心血管硬化也有改善效果。 不過,對於那些服藥效果已不大的病人,劉松臻強調,最好還是採用注射胰島素,否則效果都有限,他呼籲病人不該畏懼在家自我注射。 其實,視網膜病變只是糖尿病諸多併發症之一,要避免併發症危及健康,就是要控制糖尿病病情。一旦有視力問題,甚至產生大量飛蚊的症狀時,一定要迅速至合格的眼科醫療院所進行散瞳眼底檢查,以便釐清病因並安排後續治療;糖尿病病友也必須每年定期至眼科門診追蹤,並妥善控制糖尿病,以免產生嚴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影響寶貴的視力。 A型性格 視網膜病變高危險群 《2009/01/02 17:56》 記者關嘉慶/台北報導 壓力也會讓眼睛出問題!眼科醫師發現,有些A型性格者,平日性情急躁,要求完美,因為壓力大,竟出現眼睛看東西時有變形、扭曲以及視力模糊等症狀,檢查後發現,原來是罹患了中心漿液性視網膜病變,因為眼睛視網膜黃斑部水腫,且水腫到已有滲漏現象,得要以雷射治療來修補。 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江尚宜指出,眼科門診常會發現不少中壯年男子,因為長期處於緊張壓力下,視力突然變差、視物變形或變小等症狀,經診斷是罹患了中心漿液性視網膜病變;最近經濟不景氣,就有年紀 40幾歲的高階主管,自我要求甚高,在承受裁員減薪壓力之下,因犯此病來就醫。 江尚宜醫師指出,在臨床上,中心漿液性視網膜病變並不罕見,尤其好發於 30至 50歲的健康男性,約占 9成,且多為單眼發作;研究並發現,患者的人格特質較傾向於A型性格、有強烈的企圖心、作事積極、急躁、凡事要求完美,當壓力大時,而會罹患此病。 江尚宜醫師表示,為中心漿液性視網膜病變患者作眼底檢查時,可見到眼睛視網膜有黃斑部水腫,黃斑部會有一至數個水泡狀隆起,再以眼底螢光攝影檢查,可看見黃斑部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產生滲漏,甚至已引起黃斑部漿性視網膜剝離。 江尚宜醫師表示,眼底的視網膜如同壁紙,平日靠網膜色素上皮細胞黏在脈絡膜上,當脈絡膜的血液循環受到干擾,色素上皮細胞的通透性會改變,造成液體的滲漏堆積,使視網膜鼓起,視力會暫時變差;而受影響的視網膜,若得不到應有的養分與代謝,時間一久,會產生變性、萎縮的情形,則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視力損害。 在治療方面,江尚宜醫師強調,中心漿液性視網膜病變所導致的黃斑部水腫的治療與老年人出現的黃斑部病變不同 ,此類病況得以雷射治療,將滲漏的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予以凝固,使黃斑部的滲漏液迅速吸收,於接受雷射治療後,通常可於 1個月內恢復正常視力,至於老年人的黃斑部病變要以光動力療法。 不過,江尚宜醫師指出,有 8至 9成的病患通常在 1到 6個月滲漏處可自行封閉,水腫處也多半可自行吸收消退而恢復視力,但也有少數病患在數個月至數年內可能再犯;因此,對於高危險族群A型性格的人,應學習放鬆、減輕壓力,才能遠離此病症的威脅。 八五翁胃癌 藥物化療消腫瘤 《2009/01/03 17:58》 記者黃伯偉/大林報導 一名八十五歲高齡病患,因長期胃部脹痛,拖延了一年多後,因病患病情未見好轉,甚至已完全無法進食、解便不良,家屬後來送往大林慈濟醫院就診,經檢查發現罹患「胃癌」,血液腫瘤科主任蘇裕傑採用化學及藥物治療後,病人的症狀及身體狀況才逐漸恢復,甚至在二次追蹤胃部切片時,已發現腫瘤完全消失,症狀獲得良好控制,撿回一條寶貴生命。 蘇裕傑主任指出,雲嘉地區以老年人口居多,同時也是全台癌症發生率最多的地區,由於年紀愈大導致細胞老化過程產生癌化的機會就愈大,以致「癌症」逐漸成為老人疾病之一。而老年癌症病人的治療容易遭到忽視,其實只要有一套完善醫療計劃,老年癌症病患的治癒率與年輕人差別不大,呼籲國人要有接受積極治療的觀念。 蘇裕傑表示,一名八十五歲高齡病患,因長期胃部脹痛而就醫,檢查卻發現罹患「胃癌」,由於開刀治療已無效,於是家屬考量病人年紀太大無法治療,所以採取中藥、另類等保守療法,拖延了一年多後,因病患病情未見好轉,甚至已完全無法進食、解便不良。 後來家屬送往大林慈濟醫院就診,接受化學及藥物治療後,病人的身體狀況才逐漸恢復,甚至在二次追蹤胃部切片時,已發現腫瘤完全消失,目前症狀也獲得良好控制。 蘇裕傑說,癌症本身就是老人疾病,年紀愈大因細胞老化過程導致癌化機會就愈高,所以癌症在雲嘉地區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根據資料統計,在美國六十歲以上的民眾罹患癌症的機會為五分之一,在台灣的數據也相差不遠,所以「癌症」在老年人疾病裡罹患率比其他疾病還高。 蘇裕傑表示,老年人罹患癌症是否要積極接受治療?需仰賴於專業醫師的評估,及家屬、病人的配合度,但也並非每位年紀大的病患都可接受癌症治療,目前在專業的團隊評估下,許多老年癌患都可接受相當好的治療,特別呼籲老年人發現罹患癌症時千萬不要輕易放棄。 早期癌症復發 關鍵基因尋獲 《2009/01/01 18:27》 記者翁順利/南市報導 口腔癌病例逐年激增,醫界更發現復發率高達三成,成大醫學院團隊深入進行研究後,已尋獲早期癌症癒後復發的指標基因,與蛋白質變化有著密切的關連。 由於早期口腔癌病患在接受治療後,大約有二到三成會復發,其中一半的病患會因復發而死於口腔癌,分子醫學所吳梨華指出,基礎醫學界急需利用更多的研究,找出真正可以作為惡性口腔腫瘤的癒後性分子標的,尤其是找尋早期口腔癌與高復發有關的分子標的。 目前有兩群組基因被發現與細胞分裂與生長有關,在癌細胞的表現量被認為可作為癌症診斷治療,其中 S100A2(細胞核的鈣離子結合蛋白)族群已被發現在乳癌、黑色瘤、喉癌與食道癌都發現數量下降現象,當作癒後的指標。但 S100A2在口腔的應用,從未探討過。 成大醫學院利用微矩陣技術所製造 DNA晶片,進行雜交比對口腔癌與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細胞中表現量的差異, S100A2數量在口腔癌組織的比正常口腔上皮黏膜細胞顯著降低。 然後利用免疫組織染色的方法染七十個早期口腔癌的病患組織 S100A2的表現量,與早期口腔癌病患分組比對後,研究團隊發現病人平均無病存活率於低核染的病患,達四個月,顯著降低,具有統計意義。 研究結論指出, S100A2低核染的早期口腔癌病患比較容易復發,扮演抑癌基因的角色,可作為早期口腔癌病患的癒後指標之一。因此建議臨床醫師對於這類病人,或許可以採取比較積極性的療程及密集的追蹤復發。 window.googletag = window.googletag || {cmd: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efineSlot('/22590772197/pc_textbottom', [1, 1], 'div-gpt-ad-1639353180888-0').addService(googletag.pubads()); googletag.pubads().enableSingleRequest(); googletag.enableServices(); });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 { 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639353180888-0'); });

糖尿病防眼病變 應每年定檢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