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紅了 臉色也亮了

  • Share this:

六種辣物——生薑、大蒜、洋蔥、辣椒、花椒、胡椒都有很好的保健養生作用,自己在家做飯時可以適量增加到食譜中。但是應該結合自己的身體狀況,適量增減分量,否則盲目地吃太多,也會導致腸胃不適等症狀。

生薑排汗降溫

生薑性溫味辣,能增強血液迴圈、刺激胃液分泌、興奮腸道、促進消化、健胃、增進食欲。吃薑還可以起到排汗降溫、提神的作用,並緩解疲勞、乏力、厭食、失眠、腹脹、腹痛等。生薑雖好,但陰虛內熱以及痔瘡患者要忌食。

大蒜能抗病毒

大蒜性溫味辛,具有殺蟲、解毒、消積、行氣、溫胃等功效。此外,吃大蒜還可以防流感,並具有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和較強的抗癌作用。不過,陰虛火旺、腹瀉、痔瘡、胃腸道出血以及眼病患者不宜食用。

洋蔥防動脈硬化

洋蔥性溫味辛,具有消熱化痰、解毒殺蟲、開胃化濕、降脂降糖、助消化、平肝潤腸、祛痰、利尿、發汗、預防感冒、抑菌防腐的功效,可以預防和治療動脈硬化症。但患有眼病的人或熱病後不宜進食。

辣椒預防感冒

辣椒性熱味辛,具有溫中祛寒、開胃消食、發汗除濕的功效,還有一定的殺菌作用,對預防感冒、動脈硬化、夜盲症和壞血病有比較好的效果。但有眼部炎症、胃潰瘍、高血壓、牙痛、咽喉炎等感染者應忌食。

花椒緩解疼痛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健胃、散寒除濕、解毒殺蟲、理氣止痛的作用。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它有一定的局部麻醉和鎮痛的功效。但是支氣管哮喘、糖尿病、痛風、癌症患者和孕婦要慎用。

胡椒祛風健胃

胡椒性溫味辛,有黑、白兩種,可治療消化不良、腸胃炎、支氣管炎、感冒和風濕病等,但糖尿病、痛風、關節炎、痔瘡、癌症、支氣管哮喘等病的患者最好不要食用胡椒。

玉米》黃色食材 益脾胃 助排便

玉米又稱玉蜀黍、包穀,閩南話也叫它「番麥」。除了金黃白的甜玉米外,還有白米種玉米,改良的糯米種、紫糯米種玉米,糯米種玉米口感相對較Q、黏。

玉米除了入菜,還有許多相關製品,如玉米片、爆米花。而玉米筍,則是疏果時摘下來的「幼齒」玉米,專家提醒,食用前記得多清洗幾回,去除殘留農藥。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許中嚴: 古人沒有營養學的觀念,談到食材效果,很多時候都是根據食材顏色及五行間的關係,像黃色食材可以益脾胃,白色食材則有益肺功效。

古籍「本草綱目」裡就有關於玉米的記載,提到它可以調整腸胃、開胃跟益肺,從現代營養學來看,玉米含有豐富膳食纖維,適度食用有助胃腸蠕動、幫助排便。

玉米鬚水 降血壓 去濕氣

不同於玉米的食療效果,一般人在烹煮玉米前會先摘除的玉米鬚,則是如假包換的中藥材,可以利尿、消水腫,且使用歷史非常久遠。使用時,可以取下一、兩根玉米上頭的玉米鬚,洗淨後煮水飲用。

也因為玉米鬚水有利水功效,不只可以用來降血壓,濕疹患者飲用,也有助於去除體內濕氣。雖然玉米鬚的屬性平和,但體質虛寒的人不適合飲用,可能讓症狀更嚴重。

別當水喝 防農藥 慎選購

過去藥材取得不便,加上玉米鬚有不錯的利尿效果,臨床上經常使用。

但近年來,由於有農藥殘留疑慮,民眾在選購乾玉米鬚時,除了挑選有信譽、可信任的店家外,基本上,也不建議每天拿玉米鬚水當水喝。

【2008/11/09 元氣周報】

‧ 有機蔬果食療 肝中毒獲生機 ‧ 玉米》黃色食材 益脾胃 助排便 ‧ 玉米》膳食纖維多 贏過胚芽米 ‧ 玉米》料理DIY/鮭魚玉米義大利麵 ‧ 玉米》料理DIY/玉米干貝鮑片豬骨湯 ‧ 玉米》料理DIY/玉米炒蝦球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