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教主】 道德天尊 拜 請天紛紛地紛紛·拜請玄 元太上李老 君· 也來問山大洞門·身騎寳馬展分紂· 手執陽鞭天下行·教度生徒無千教· 遊行殺鬼救萬民· 傳道玅法德積善 ·
法門弟子全 拜請·玄 元老 君到壇前· 神兵火急如律令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道德經》破題第一句,也是整本書的中心思想“無為”的一個闡釋;該章也是一課“相對篇”。不明白“道”,便不容易明白《道德經》的內涵。什麼是“道”?“道”的意思以這樣一句話去說明,實在太簡括而不容易使人明白,尤其是大家把“道可道”第二個“道”字解作“說道”,整句話的概念變得模糊,連下句“名可名”也解不通了。《道德經》以“無為”為治國思想,書的一開頭便以“道可道,非常道”提綱挈領,而結尾以“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推崇“後而不先”的哲理,其概念可謂貫徹始終。
什麼是“道”
什麼是“道”?《系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陰一陽的轉化創育就是“道”的意思。《道德經》說:“道法自然”;意思是掌握自然的變化就是“道”。這個道理與《易》“與時偕行”的意思相近。能夠掌握天道的變化就是“道”,即“常道”,亦即引伸為《道德經》主線的“無為”。
譯文及解釋
為了清楚解釋“道 1 可道 2 ,非常道 3 ;名 1 可名 2 ,非常名 3 ”的含義,我們首先把它譯為白話文:“某種法則可作為法則的,便不是那能夠掌握宇宙變化規律的法則;某種概念可作為概念的,便不是那能夠理解宇宙變化規律的概念。”
注:
道 1 :法則。
道 2 :作為法則,動詞。
常道 3 :老子所說的“道”=“無為”=亦可簡稱為“無”。常道或可作為一個專有名詞。
常:規律。系辭:“動靜有常”;常就是天地變化規律。天地(宇宙)變化規律指迴圈的變和相對的變,並不並不是指宇宙間有固定的變化規律;否則“道”便不可能“無為”了。
名 1 :概念。
名 2 :作為概念,動詞。
常名 3 :老子所說的“名”=概念=下文“無名”和“有名”的“名”。
“無為”是注視“變”的手段
換言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說話點出《道德經》的主脈是“無為”。任何固定不變的法則和概念都不是掌握宇宙變化的“方法”,而只有“無為”這“方法”才可以做到。“無為”是“無不為”的,但其中體現“不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故稱“無為”。“無為”便是注視“變”的手段。因此,《道德經》這句說話是首先講出一個“變”字。
先無而後有
下文:“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譯文:“無,這個概念便是萬物的源頭;有,這個概念便是萬物的母親。”
“無極生太極”是所謂“無名”和“有名”的概念;先“無”而後“有”,然後始有天地萬物。然而,老子也點出宇宙本生的相對性;他說:“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便是所謂“太極生兩儀”,說明“無”和“有”是並存而對立的。
斲輪老手的故事
《淮南子 · 道訓篇》說了一個故事,把“道” 2 解作“論說”,後人遂對這個解釋深信不疑。這個故事以桓公和斲輪老手的對話,帶出“道” 2 的解釋。斲輪老手指桓公所讀的聖人之書是“聖人之糟粕”,意思是說聖人的思想精髓隨他們的死亡而消逝,是無法在他們的著作中學得到,猶如他自己修造車輪的技術竅門,因無法傳授其兒子,“是以行年七十,老而為輪”。作者引故事之所寓,作如此結論:“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清晰不過了,《淮南子》的作者把“道” 2 解作“說”。然而,筆者反對這個解釋。
常道是形上的“道”
“常道”是宇宙間變化的規律,是屬形而上的“道”。人世間的種種具體的方法,是通過學習、實踐和統計得來,一般人都可以把握得到,便是形而下的“道”了。舉個例,人們熟讀歷史,以古為鑒,這便是一種“道”(即道 1 )、形而下的“道”;是古往今來,帝王將相所嚮往學習的。但我們從“迴圈與相對”的理論中明白“歷史不斷重複”的概念是粗糙的,故此,以歷史作為“鑒”這種方法(道 1 )未必切合天時人事的變化,當然不是“常道”了。在解釋清楚之後,《道德經》裏所說的“道”便清晰地皆指“常道”,而毋須再說明並非指形下的“道 1 ”,因為那些根本不會再稱之為“道”了。
《系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個“道”就是上面所解釋的“常道”,而“以古為鑒”是形而下者,故應稱為“器”了。
常名是形上的“名”
“名”解作名稱,怎麼理解呢?根本便解不通。歷來的解釋都是你抄我的、我抄你的;解了“道可道,非常道”之後,對“名可名,非常名”便含糊其辭。“名”當解作概念,是“名稱”的更上層次;而“常名”是指那能夠理解宇宙變化規律的概念。
《道德經》又說:“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有和無、難和易,這些概念(和名稱)都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因客觀環境而變易,因相對而使概念和稱謂也出現變化。何謂有?何謂無?何謂難?何謂易?這一切一切都會因相對環境而改變其概念和稱謂;例如一滴水在沙漠便是有、一滴水於滄海便是無。概念便因相對環境的不同而不同,這便是“常名”或後來簡稱為“名”了。
結語
“道”是掌握天道變化規律的“方法”,做到“無為”就能掌握“道”了。天道變化的規律不外乎有“迴圈的變”和“相對的變”兩種;“無為”是注視變化的手段。雖然“道可道,非常道”並沒有提及“迴圈”和“相對”的道理,但其把握“變”的哲理,盡在彀中。
“名”也是因相對的環境而變易;禍福得失,因時而異,有無難易,因位而改。“名可名,非常名”是說明宇宙的“相對性”,亦是為把握“變”的哲理注上另一個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