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善勝皇后便有了身孕。日月穿梭、花開花落,已是一年的光景。皇后的身孕也有十四個月了,就在這一天,三月初三,正當午時,善勝皇后忽然感肚子疼了起來,正在疼痛之際天地間猛然一亮,人心不僅為之一振。皇后左脅瞬間便裂開一個大口子,晃晃朗朗的從裏面跳出一個又白又胖的娃娃。那娃娃舞動著小手,跳動著小腳,樂呵呵地來國王皇后面前,先恭恭敬敬喊了一聲“爹爹”,又親親熱熱喊了一聲“媽媽”。頓時引來了龍飛鳳舞,百花盛開,山歡水笑,群鳥齊鳴。舉國上下歡呼雀躍:真武太子降生了。 真武生來聰穎、神靈,七歲時,已能日誦經文。三年後,古籍典冊躍然于胸,天文地理無所不通,可以說是博覽群書,過目成誦;他身材魁梧,相貌出眾,而且還學就了一身好武藝,人人都稱讚他、敬仰他,說他定是將來的好國王。可是他卻偏偏不肯繼承王位,反而到處求師學道,想要同道成仙,併發下誓願要救護天下蒼生,隨而進入山洞修煉元真。如此就感動了玉清聖祖紫虛元君,元君便親自下凡授以無極上道,做為真武修行的根基。國王和皇后雖曾百般勸阻,但是真武持之以恆,不改初衷,決心走自己選定的道路。
一天,他來到御花園,花叢中忽然閃出一位紫衣道人,對太子說:“想同道成仙,必須斷絕酒色財氣,剪除心中欲望,外以樸,內以和。那麼你就要越過大海往東走,避開紅塵世界,那裏有一座武當山,是你修道的好地方。”說罷,就不見了。原來這位紫衣道人是玉清聖祖紫元君的化身,前來點悟真武越海東遊,尋訪起自幹兌方位的山峰地理,入山修行,方能歸根復位,上為三境輔臣、下作十方大聖。 此時,太子年方十五,朝氣蓬勃、壯志滿懷。毅然離開了嬌養他的父母,捨棄了優裕的皇家生活,孤身一人乘舟渡海,來到了武當山。 善勝皇后捨不得兒子離開,太子在前面走,她在後邊追,不避風雨,不分晝夜,追啊追,一直追到武當山的山坡上,眼看太子就在對面,她就大聲喊:“兒呀,快轉來!”喊了十八聲,卻下了十八步。太子在對面連應了十八聲,卻連上了十八步,不讓母親追上他。此地便是現在的“太子坡”及“上下十八盤”。 善勝皇后見喊不轉兒子,急在心裏,快在腳下,越追越近,到底抓住了他的衣角,拼死不放,非要他回宮不可。太子尊愛母親,不願讓她傷心落淚,可又覺得修煉要緊,不能改變主意。於是,他拔出寶劍,扭回頭,朝著母親拉著的衣角輕輕一挑,斷開了。皇后落了空,鬆開了手,那衣角便騰空飛了起來,隨風飄蕩,落到了漢江上游的江水中,化成了“大袍山”和“小袍山”。 常言說:母子連心。眼看著兒子就要丟失了,皇后悲泣動天,用盡全身力氣繼續追趕。她越跑越快,一心要撲上去,把兒子拉住。然而,太子舉起了寶劍,滿含熱淚照著身後的大山猛地一劈,只聽“轟”的一聲震天價響,高山立刻分成了兩半,中間立時現出一條河來——這就是悲傷的“劍河”, 它把母子分隔在了兩岸。皇后見再也追不上兒子了,慟哭不止,淚如雨下,慢慢的淚水融化了大地,天亦為此而沉陰下來。感傷的人們在這裏修建了“滴淚池”以憑弔善勝皇后的真切。 真武終於登上武當山,苦苦修煉了好些年,道經是已然在胸,倒背如流,可還是沒能同道成仙,難呀!他喪氣了,心想:深山修煉、孤單寂寞,遠遠不如父母疼愛、國民敬仰,還是回宮去當太子吧。便下山往回走去,一路上天氣陰沉,耳邊烏鴉“呱呱”叫個不停。他心裏亂糟糟的甚是煩惱,想找人說說心事,商量商量。可是,這裏是荒山野坳,從來不見人煙,能和誰去商談呢?
說來也巧,這時候,前邊不遠突然出現了一個老太太,她低著頭,雙手抱著個鐵杵,正在井邊的石頭上,不緊不慢地磨呢。太子覺得奇怪,上前恭問道:“老人家,您磨這麼大的鐵杵做什麼呀?”老太太頭也不抬,邊磨鐵杵,邊回答他說:“哦,我要把它磨成一根繡花針。”太子一驚,又覺得好笑,說道:“老人家,它太大了,只怕到您終老,也怕磨不成針啊!老人家呀,我看您就別費這功夫啦!”老太太既不生氣,也不洩氣,還是不緊不慢地磨著鐵杵說:“喔,我磨它一下,它就小一點,只要功夫到,自然會磨成繡花針嘛。” 真武心裏猛然一亮,想:“修道不也和這鐵杵磨針的道理一樣嗎?”待要感謝老太太的指教時,那老太太已經升上雲頭,說道:“聰明人,一句嫌多;糊塗人,百句嫌少。”哈哈一笑,就不見了。原來,那老太太又是紫元君變化來點化真武的。 在“磨針井”大殿門口,至今還恭放著紫元君留下的這兩根鐵杵,以昭示後人:道非遠人,只看你下不下功夫了。
真武省悟了,轉身便往回走,於途中折下一束梅花,插在樃樹上,仰頭對天發誓:我若是修道成功,此樹就開花結果。日出日落,春去春來,四十二年後,花開結果。後人名之曰“樃梅”者,乃樃木梅實,桃核杏形,味酸而甜,能愈諸疾,然亦罕得之。應驗豐歉,豐年結實,荒歲則無。永樂十一年春,榔梅發花,色敷紅白,暗香疏影,遠近聞見。五月果成,珠璣錯落,翡翠交輝,累累滿枝,莫計其數。
凝霞映日,顏色炫耀,觀者嗟異。玉溪真人題詩曰: 高真學道隱山時,親折梅枝寄樃枝。 行滿功成應沖舉,花開子結試先知。 仙翁護境百邪遠,聖果標名萬古垂。 服餌延齡除痼疾,志誠拜授福相隨。 回山后的真武住在南岩認真修煉。他從早到晚,靜心端坐,任憑鳥兒在頭上做窩、生蛋、孵化,也一動不動。身邊的荊棘由小長大,通過他的腳板,又沿著脈絡,從胸口長出來,開花結果,他依然聚精會神地修道。他常年不吃五穀,肚子和腸子在肚裏鬧騰,他就把腸子和肚子抓出來扔了。就這樣,他整整修煉了四十二年,而這四十餘年的感觸令人感慨!
吾山不及諸山富,諸山不及吾山清。 吾山冬寒而不寒,夏熱而不熱。 三世為人方到吾山,五世為人方住吾地,七世為人方葬吾境。 吾山寂寂草萋萋,只聞鍾鼓不聞雞。 汝若有緣住此地,吾令六甲斬三屍。 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澗水長鳴。 三十六岩多隱士,葬在吾山骨也清。 又云: 南有降魔北金鎖,膽必驚兮登必阻。 劫終劫始剪妖精,留得佳名垂萬古。
呂純陽真人詩云: 混沌初分有此岩,此岩高聳太和山。 面朝大頂峰千丈,北湧甘泉水一灣。 石縷狀成飛鳳勢,岩籠綰就碧螺鬟。 靈源仙澗三方繞,古檜蒼松四面環。 雨滴瓊珠敲石棧,風吹玉笛響松關。 晨雞報曉東方見,晚鶴歸來北斗灣。 谷口仙禽常喚語,山巔神獸任躋攀。 個中自是乾坤大,就裹元來日月閑。 自古玄真修道處,至今蹤跡在人間。 不知多少神仙侶,為愛名山去複還。
有碑存焉
在這其中,仙道諸真惟恐真武意志薄弱,特請來蓬萊仙侶九位美麗仙子下凡試探,玄帝以禮相待,不存異心,諸仙子獻計引誘均是不成,隨感真武向道之誠,繼而表明身份後回返天界,並祝福真武早日功成同道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