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真武大帝

  • Share this:

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民間和道教尊奉的北方玄武神。

玄武本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之總名。戰國典籍已有記載。

《楚辭·遠遊》有“召玄武而奔屬”之句,洪興祖《楚辭補注》卷五曰:“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①《禮記·曲禮》云:“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注曰:“行,軍旅之出也。朱鳥、玄武、青龍、白虎,四方宿名也。……軍行法之,作此舉之於上,以指正四方,使戎陣整肅也。”②《淮南子·天文》將此四方神與四天帝相配,稱玄武為顓頊之僚佐,曰:“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其神為辰星,其獸玄武。”③緯書《河圖》則視玄武為黑帝之精,稱:“北方黑帝,神名葉光紀,精為玄武。”又曰:“北方黑帝,體為玄武,其人夾面兌頭,深目厚耳。”④儘管玄武作為神的地位,在漢代比前有所提高,但在此後較長一段時間內,人們仍視玄武之形象為龜蛇,仍視玄武為四方護衛神之一。如東晉葛洪《抱樸子內篇·雜應》稱老君李聃“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⑤為之作護衛。唐段成式《酉陽雜俎》中之玄武形象仍為龜蛇,該書《續編》卷三云:“朱道士者,太和八年,常遊廬山,憩之澗石,忽見蟠蛇如堆繒錦,俄變為巨龜,訪之山叟,云是玄武。”⑥五代于逖《靈應錄》又記人鋤死龜蛇得禍的故事,據稱此龜蛇即“玄武神也”。⑦可見直到唐末五代,玄武神的地位還是不高的。

玄武信仰之興盛和玄武神地位之提高始于宋代。蓋因北宋開國之初,即受到北方外族契丹、遼國的威脅,為了提高防禦入侵的自信心,乃乞靈於北方大神玄武的護佑。據楊億《談苑》載,“開寶中,有神降於終南山,……言:‘我天之尊神,號黑煞將軍,與真武、天蓬等列為天之大將。’太宗即位,築宮終南山陰。太平興國六年,封翊聖將軍。”⑧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加號“翊聖保德真君”。從此以後,玄武與翊聖、天蓬、天猷合稱“四聖”。⑨大中祥符( 1008 ~ 1016 )間,為避聖祖(即趙玄朗)諱,改玄武為真武。 AB 宋《大詔令集》卷一百三十六載,宋真宗天禧二年( 1018 )詔加真武為真武靈應真君。 AC 《真武靈應真君增上佑聖尊號冊文》載,宋徽宗大觀二年( 1108 )“增上尊號曰:佑聖真武靈應真君”。 AD 《文獻通考》卷九十《郊社考》載,“欽宗靖康元年,詔:佑聖真武靈應真君加號佑聖助順真武靈應真君”。 AE 道教自來崇拜星斗,尤其崇拜北斗,倡言“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所謂南斗即指玄武七宿之首宿。在北宋帝王為了政治軍事目的大倡玄武崇拜之時,道教也趁機推波助瀾,為玄武製造種種神跡。其中最突出的是編造玄武身世。《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曰:“昔大羅境上無欲天宮,淨樂國王善勝皇后,夢而吞日,覺乃懷孕。其母氣不納邪,日常行道,既經一十四月,乃及四百余辰,于開皇元年甲辰之歲三月三日午時,降誕于王宮,相貌殊倫。後既長成,遂舍家辭父母,入武當山修道,四十二年功成果滿,白日升天。玉皇有詔,封為太玄,鎮於北方。顯跡之因,自此始也。” AF 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九“降真聖”條所引《玄天大聖本傳》之文,與此相同,只個別字句有異,證明上段文字出於宋代所撰之《玄天大聖本傳》。《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在敍述真武身世之前,又稱真武為太上老君之化身,云:“玄元聖祖八十一次顯為老君,八十二次變為玄 武,故知玄武者,老君變化之身,武曲顯靈之驗。” AG 經此描寫後,玄武遂由古代之四方護衛神之一上升為道教大神。並將象徵真武的龜蛇改為真武所收之二魔,故自宋代起,真武畫像與塑像皆為“被髮黑衣,仗劍蹈龜蛇,從者執黑旗”。 AH 元朝以北方女真族入主中原,視北方真武為王朝的保護神而加以崇奉。元代開國之初,在北京等地創建真武廟、昭應宮。至元七年( 1270 ),徐世隆撰《元創建真武廟靈異記》云:“我國家肇基朔方,盛德在水,今天子觀四方之極,建邦設都,屬水行,方盛之月,而神適降,所以延洪休,昌景命,開萬世太平之業者,此其兆歟!” AI 同年王磐撰《元創建昭應宮碑》云:“國家肇基朔方,奄有四海,今京邑告成,而是瑞來格,神理不言,應以象類,蓋昭昭矣!” AJ 為此,元代皇帝將真武之“真君”號升格為“帝”,《續文獻通考》卷七十九《群祀三》云:“元大德七年十二月,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元天上帝。” AK 明成祖時崇奉真武尤盛。因明成祖朱棣原為北方一藩王(燕王),意欲舉兵奪取帝位,須借助北方大神真武為其出師“正名”,謀士姚廣孝遂造作玄武助戰的神話。傅應麟《明書》卷一百六十《姚廣孝傳》載,朱棣決定舉兵“靖難”時,曾問師期於姚廣孝,廣孝對曰:“未也,俟吾助者至。曰:‘助者何人?’曰:‘吾師。’又數日,入曰:‘可矣。’遂……祭纛。見披發而旌旗蔽天,太宗(朱棣)顧之曰:‘何神?’曰:‘向所言吾師玄武神也。’於是太宗仿其像,披發仗劍相應。” LB 故朱棣繼位以後,十分崇奉真武,除在京城建真武廟外,又於永樂十年( 1412 )命隆平侯張信率軍夫二十余萬大建武當山宮觀,使崇奉真武的香火臻于極盛。

此時,崇奉真武的道教經書也愈來愈多。僅現存于《道藏》者,即有此時期所出的《玄天上帝說報父母恩重經》《玄天上帝啟聖錄》《玄天上帝啟聖靈異錄》《大明玄天上帝瑞應圖錄》《玄天上帝百字聖號》《太上玄天真武無上將軍籙》等。上述諸書除宣揚真武種種靈異事蹟外,並進一步突出真武在道教諸神中的地位。兩宋時已稱真武為老君之化身,元明時則進一步稱之為“金闕化身”,《玄天上帝啟聖錄》卷一云:“按《混洞赤文》所載,玄帝乃先天始氣、太極別體。上三皇時,下降為太始真人;中三皇時,下降為太初真人;下三皇時,下降為太素真人;黃帝時,下降符太陽之精,托胎于淨樂國王善勝皇后,孕秀一十四月,則太上八十二化也。” LC 其地位幾乎與道教最高神三清相當。萬曆《續道藏》所收《玄天上帝百字聖號》,將歷代皇帝和道士加給真武的封號排成一百字,其封號之長,無論在皇帝中或其他神靈中,再也找不出第二個能和它相比擬的。後經元明諸代之宣導,真武廟祀幾遍天下。

※ 注:

①《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062 冊 208 頁,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 年

②《禮記》第 13 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

③ ADAFAGAIAJLC 《道藏》第 28 冊 19 頁,第 18 冊 42 頁,第 17 冊 111 ~ 112 頁, 38 頁,第 19 冊 641 頁, 642 頁,第 19 冊 571 ~ 572 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 1988 年

④《重修緯書集成》卷六第 138 、 167 頁,日本明德出版社,昭和 53 年

⑤《抱樸子內篇校釋》(增訂本) 273 頁,中華書局, 1985 年

⑥⑧ LB 《叢書集成初編》第 0278 冊 194 頁,第 1209 冊 59 頁,第 3957 冊 3156 ~ 3157 頁,中華書局, 1983 年

⑦轉引自《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十七

⑨《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五《論道教》曰:“今乃以玄武為真聖,而作龜蛇於下,已無義理,而又增天蓬、天猷及翊聖真君作四聖,殊無義理。”

AB 避聖祖諱,見於《朱子語類》和《雲麓漫鈔》等。《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五《論道教》曰:“真武,本玄武,避聖祖諱,故曰真武。”

《雲麓漫鈔》卷九云:“祥符間避聖祖諱,始改玄武號為真武。”除此說之外,《續文獻通考》又稱為避真宗諱,曰:真武“本號玄武,宋避廟諱,改曰真武。”因據《宋史》,宋真宗生於太祖開寶元年,初名德昌,太宗太平興國八年,改名玄休,端拱元年,改名玄侃,至道元年,又改名恒。此說於理不通,因宋真宗已于至道元年改名恒,在後祥符間改玄武為真武,自非避其諱而為,故當以前說避聖祖玄朗諱為是。

AC 轉引自《全宋文》第 7 冊 16 頁,巴蜀書社, 1990 年

AE 《文獻通考》第 824 頁,中華書局, 1986 年

AH 《筆記小說大觀》第 6 冊 114 頁,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1983 年

AK 《續文獻通考》第 3495 頁,商務印書館, 1936 年

※未經允許,請勿私自轉貼本站文章。


Tags:

About author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