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由科與天師道系列符法探索

  • Share this:

關於祝由的產生,《祝由十三 科· 自序》說: “ 有疾病者,對天祝其由,故名曰祝由科。 ” 這種以咒治病的方法,大抵是從原始的宗教活動中逐步演變而來的。以至後來歷史上就有許多學者認為中國醫學源於巫術。這一點,我認為是比較片面的。因為中國醫學早于巫祝之術。上古 “ 茹毛飲血 ” 之際,人們巢居洞穴,刀耕火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治病療傷,不過針砭按摩之法。及至中古,始生敬畏之心,後文字出,鬼神泣。人心不古,遂生百病而憂生死。今天,自然界中的一些動物,仍然可以通過在木石上的摩擦和擠靠,以及覓食一些草藥來為自己療傷治病,由此不難看出其中端倪。其實中國醫學是從原始單一的宗教活動中走出來的,具有其科學完整的醫藥理論體系,大大區別于原始(巫醫)醫學。遠古時候,由於人們對自然界所產生的一些神秘現象和種種疾病無法認識和理解時,便認為天地之間萬物有靈,於是,各種原始圖騰和鬼神崇拜由此也應運而生,人們一方面以藥石來療疾同時,另一方面又嘗試著用符咒來治病,使符藥這兩種相悖的治病複合體共存在一起,給傳統醫學增添了許多神秘的色彩。後來,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符咒治病,這種古老的治病方法,才逐漸被藥物所替代。繼而伴隨著宗教的興起,又被道教所吸收承傳下來(佛教後來也因襲之)。四川,古號益州,又稱天府之國,沃野千里,民風純樸,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東漢,自張道陵天師在成都大邑的鶴鳴山創立天師道以來,因 “ 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 ” 。《三國 志 · 魏志 · 張魯傳》而深受普通百姓歡迎。一時間信奉者甚多。後其孫張魯歸降曹魏,遂使天師道傳至北方,並為士大夫所接受。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二人歷代都篤信天師道。天師道重符咒而不事黃白之術。並以符水來為人驅鬼治病,祈福迎祥。其法簡約易行,流傳甚廣。對後世影響很大。因此,又有古 云 : “ 燕趙多俠客,蜀中出神仙。 ” 唐代詩人白居易《長恨歌》曰: “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使精誠致魂魄。 ” 其所詠的就是四川的天師派道士。今民間沿用的《家用增廣玉匣記》一書就收錄有張天師祛病符法數十種,故在四川各地的火居道中,如清微壇、靈寶壇、上清壇等,其傳佈的符法水章,大多數也是源于天師道。由於其世系師承而秘不載書,可惜到了今天,大部份符咒已經瀕臨失傳了。唐宋,佛道興盛而互斥互滲,佛教隨之也融入了一些道教的符咒和手印訣法。其根柢亦自天師道。 據《祝由十三科》所載的正一法派,張道陵天師居其首,依次為虛靖天師、薩守堅真人、施道淵真人,以及潘順元法師。 祝由治翳之法,可窺其源流。其咒曰; “ 一犯祖師在寅,二犯祖師在卯,三犯祖師在辰,三清九牛祖師在醜。普庵祖師經道佛家堂,袈裟佛地泛毫光,手執神煞退本位,不見此翳作禍殃。 ” 民間俗稱翳子,中醫分星翳、雲翳兩種。即現代醫學中的白內障。其致病機理尚不明確。民俗則認為,但凡家庭中開溝打灶修造動土,冒犯了神煞,即生星翳。藥石往往不起作用,星翳日久則擴散成雲翳。又稱死翳。符咒藥石皆不可治。西醫則採取手術治療。因此,星翳初起,可請術士用符咒治之即愈。這就是祝由之法。祝由科治病,自古以來,無論醫患,首重人品和緣份。所謂 “ 萬兩黃金不賣道,十字街頭送路人。 ” 其傳授弟子,以道德為第一,緣份第二。性善為術家之根本,緣份為術家之天資,二者不可缺一。因此,又嚴重的制約了道教自身的發展。天資為先天帶來,性善為後天修積,天資者,即論其命中有無將星華蓋以及雷霆煞。按《淵海子平》所說: “ 華蓋者,申子辰見辰,寅午戌見戌,亥卯未見未,巳酉醜見醜。 ” 以其年柱日柱見其他三柱皆可。 而《三命通會》論其雷霆煞取法為: “ 正七月逢子,二八在寅方。三九居辰上,四十午位傷。五冬月申位,六臘戌位方。 ” 逐月查之。然有緣者眾而有德者寡矣。故其太上誡語又曰: “ 不誠不敬者不治,譭謗天醫者不治;疑信不決者不治;重財輕命者不治;符咒不全者不治。 ” 因此要求術者與人施治,不取分文。也有不用符咒之術,其為五行生克法。今川中的一些祝由之法,有一定的實用意義。纏腰火丹,西醫稱為帶狀泡疹。系病毒引起。而民間治法頗多,丘陵地區,將秋後沿樹所堆草垛束頂上的篾條圈取下,燒灰調過燈油擦之有奇效。平原地區則以雄黃、蜈蚣、蒜泥浸酒擦亦有效。骨鯁在喉,天師道常以九龍水治之。成都附近地區,若魚刺卡喉,也不施符水。取稻草一根以活結系於喉部,魚骨自下。又以罾覆其頭,須臾也下。這些方法均簡易方便,操作性強。值得研究。此外,天師道傳承的一些符法水章,如天師符、招財符、鎮宅符、催生符、五雷符、太公符 …… 以及天師神水、五鬥神水、太乙救苦神水、觀音神水、太陽神水、接骨神水等,其萬病一水之法。在民間屢起沉屙,口碑甚好,均不可忽視。

祝由治病,是我國傳統醫學心理療法的一個雛形。 它 為中國醫學的全面開創和應用實踐奠定了基礎。其研究價值是毋庸置疑的。

在唐代,當時的太醫署便分設了四科。一曰醫師、二曰針師、三曰按摩師、四曰咒禁師。所謂咒禁師,即類似我們今天現代醫學所說的心理醫生。到了元明時代,其太醫院則將醫學分為十三科。最後一科便是祝由科。由此可見,祝由科已經正式被官方納入醫學科目之中。不言而喻,祝由科也的確存在著某些醫學診治價值 。


Tags:

About author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