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茄苳旌忠廟 第二十五首籤詩故事:張公藝 (百忍治家 九世同居)
子孫代代沐皇恩
百忍全家種德根
九世同居千古事
滿堂和氣重堅金
張公藝,山東壽張縣(今濮陽市台前縣)人,生於北齊承光二年(公元 578 年)。張公藝一生正德修身,重禮重義,忍讓齊家,自北齊至隋朝九代未曾分家,闔家九百餘人,家道和睦仁善,被世人譽稱 “ 九世同居 ” 。
據史書記載,北齊時,東安王高永樂前往張公藝家撫慰旌表;隋開皇中,大使邵陽公樑子恭也親自前往撫慰旌表;唐貞觀中,太宗特別命人前往旌表。
唐麟德二年,唐高宗去泰山封禪,路經壽張縣,聽說張公藝一家九世同居,每朝都對其表彰,因此慕名造訪張公藝家。唐高宗問張公藝為何能九世同居。當時已經八十八歲的張公藝答道: “ 老夫自幼接受家訓,慈愛寬仁,無殊能,僅誠意待人,一 ‘ 忍 ’ 字而已。 ” 隨即請紙筆,書寫了一百個 “ 忍 ” 字呈給皇上,並講述了 “ 百忍 ” 的具體內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姑娌不忍鬧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 …
唐高宗聽後連連稱好,賜給他縑帛以示表彰,當即封張公藝為醉鄉侯,封張公藝的長子張希達為司儀大夫,並敕修百忍義門。唐高宗親書 “ 百忍義門 ” 四個大字。
張公藝高壽九十九歲,於唐儀鳳元年(公元 676 年)去世。後人稱其為 “ 張百忍 ” ,並為其修建 “ 百忍堂 ” ,以示紀念。
〈熾天史書城記載張公藝一百三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