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文財殿
嘉義文財殿全貌
簡介:古諸羅城番社〈即今之嘉義市西榮街一帶〉,原為高山族人聚居之地區,明末鄭成功打敗荷蘭人後,漢人大量移入定居,高山族人被迫移入山區,番社一帶成為漢人由漳州及泉州人氏來台定居之處。
據說當初有一位吳姓泉州人氏,自唐山渡海前來經商,隨身攜帶保身香火,早晚焚香膜拜祈求平安鴻圖大展。某日,來到番社兜售貨物時,已是接近黃昏之際,因勞累而卸下貨擔,稍為休息後,準備挑擔啓程他處,不知何故竟然挑不動放下之貨擔, 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仍然如故,無奈焚香膜拜一番,擲筊請示休咎,擲筊後得悉番社地靈人傑,隨身保護之神有意居留濟世安民。於是順從神意覓屋定居奉祀香火。
末幾,番社附近發生瘟疫,傳染全境病情慘重,惟吳氏一家平安無事,加上吳家每日經常毫光閃耀,因此引起四鄰好奇前來參拜,所有參香膜拜者無不異口同聲,讚頌神威顯赫應驗無比,此消息不脛而走,前往參拜終得解救者不計其數,瘟疫滅後,信眾為答謝神恩,聚議鳩資建廟及雕金身,初建之廟宇雖為簡陋之竹造廟,但金身安座後,恩波浩蕩香煙更為鼎盛,信眾遍佈全島,每逢聖誕佳節〈農曆九月初一日〉各地善信絡繹不絕前來參拜,諸羅城到處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某日番社一帶,發生一場大火,聖廟及金身全部付之一炬,人民無家可歸四處流散,歷經滄桑歲月循環,不知又經歷多少時日,番社火災場地又為人們重新興建住宅,而原之聖廟卻無人聞問。
台灣光復後,吳熊者為謀生來到番社承租陳姓婦人房屋居住,不久吳氏省吃儉用克服萬難向陳婦人買下所組房屋及土地。租居時家運尚安,買後家中子女經常就醫甚不平安,吳氏為一不信鬼神之鐵齒者,惟慈母之命不敢忤逆,前往嘉義縣新港東興壇迎請奉旨出巡之池府千歲,金身蒞家扶乩請問休咎指點迷津,經池府千歲扶乩降示 : 吳氏所買房地以前是聖廟地,因天災地變聖廟全毀,災後無人關心奉祀之神,暫回天庭,該天神又負救世重任又下降舊地以待有緣善士,又云隱靈光於此之神與吳氏有緣,吳氏只要設置神位並以紅紙〈 後改為紅布〉 書寫[財]字安貼於神位稱呼內神早晚焚香膜拜祈求必有感應,吳氏依指示行事,果然從此家運漸好,吳氏亦因此改變對敬神之觀念民國六十年池府千歲再次駕臨吳家扶乩降示謂因緣成熟應雕刻金奉祀,此次扶乩始道渠為掌管天下財庫之[文財尊神],奉旨救世安民賜財積善德之家,三年後即民國六十三年九月創設成立大興宮(即文財殿前身)開始扶乩救世同時依神指示成立文通慈善會佈施濟世。 十年後〈即民國七十三年〉農曆四月初,文財尊神扶乩進一步道出渠為殷商紂王皇叔比干丞相也。文財尊神之來歷及神蹟於是大白矣。
因大興宮狹窄無法容納日漸增多之各方善信大德,經眾善信聚議決另覓地新建聖廟,以達宏法,經多處選擇,選中文財殿現址,據堪輿家云該地為五路進財之福地,又於當地之住家云:建廟前每日當能看見一位白髮老者,安坐於現文財殿廣場前之將爺營前,狀示與將爺研商將來此地建廟之宜,當聖廟完工後就不見白髮老者了,有此一之傳說。 ~~錄自文財殿廟誌~~~
地址: 嘉義市林森東路470巷67號
電話:〈05〉2766028;2784885
傳真:〈05〉2784889
嘉義文財殿主祀 文財神爺
嘉義文財殿主祀 文財神爺
文財神爺的坐騎 金聖孔雀
嘉義文財殿配祀 善財財神
嘉義文財殿配祀 福財財神
嘉義文財殿二樓凌霄寶殿主祀 玉皇上帝及三官大帝
凌霄寶殿左祀 南斗星君
凌霄寶殿右祀 北斗星君
凌霄寶殿左配祀 太陽星君
凌霄寶殿右配祀 太陰星君
二樓左殿祀 文昌帝君
二樓右殿祀 斗姥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