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膽識」就不會提心吊膽

  • Share this:

「有膽識」就不會提心吊膽

時常感到上腹部疼痛?!小心『膽結石』找上妳

有時候妳是不是也會感覺上腹部疼痛呢?!也許妳以為只是單純的胃痛,自行買藥止痛,但疼痛仍未緩解,那妳就要小心可能是膽結石所引起的。醫師指出,膽結石有時症狀不明顯,典型的膽結石病例時常會在吃了過由的大餐後發作,而通常肥胖的女性為高危險群。

何謂膽結石? 經常我們會嘲笑遇事畏畏縮縮的人「沒膽」,但其實「膽」所具備的生理機能和「膽量」是完全沒有關係的。談及「膽結石」,先解說膽汁的分泌過程。膽汁的分泌過程:由肝臟細胞分泌→膽囊濃縮→(吃下食物)→膽囊收縮→膽汁流入十二指腸 →幫助脂肪的消化。 膽囊貯存膽汁約50-150㏄,一天所分泌的膽汁約有500㏄。而膽汁的成份包含:水、膽酸、卵磷脂、磷脂體、膽固醇、膽色素、蛋白、電解質等。而一般常見的「膽結石」則包含以下三類: 一、膽固醇結石(70~80%)︰膽固醇過高或膽鹽過低。 二、色素結石(膽酸鈣鹽結晶)︰溶血疾病、肝硬化或膽道有細菌、寄生蟲感染的病,常見於東南亞及末開發國家。 三、混合型結石:大部分的結石都屬於此類。

造成膽結石的危險因子及症狀 造成「膽結石」的危險因子方面,經過統計分析則有以下六點︰ 一、年齡︰發病機率隨年齡而增加,20歲以下少見。 二、藥物︰如:降血脂藥、口服避孕藥、雌激素替代藥物、黃體素等。 三、性別︰女性︰男性=2︰1,常見於年輕女性而很少見於年輕男性。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年齡的增加,男女差距反而逐漸拉小。 四、地理位置和種族︰印地安人最高,歐美人>亞洲人,黑人最低。 五、肥胖︰肥胖婦女是膽結石病的顯著危險因素,因此BMI指數和發生率呈正比關係,BMI>30 : BMI<25 =2 : 1即為實證。 六、減肥︰低熱能飲食且快速減肥者、手術減肥者皆是。 一般而言,門診中「膽結石」患者的臨床徵狀,主要如下︰ 一、無症狀者:占60~70%,患者也未察覺。 二、右上腹或上腹微痛,劇痛、絞痛,尤其飯後更明顯,特別在吃了油膩食物後。 三、有時疼痛會延伸到背部、胸部或右肩厲害時會有噁心、嘔吐。 四、時有發燒、發冷、黃疸現象出現。 若是輕忽不予理會,則可能發生以下的併發症︰ 一、膽囊管阻塞 二、阻塞性黃疸 三、慢性膽囊炎→可能膽囊癌

膽結石的治療與預防 膽結石為西方國家常見的疾病,約占所有人口10%.女性每年以1%,男性以0.5%增加,在台灣約在5-10%左右。好發危險族群以「F4」族為代表︰Fat(肥胖)、Female(女性)、Forty(四十歲以上)、Fertility(多產婦)。 臨床診斷上,除了基本詳細的病史及症狀的詢問外,腹部超音波是最快速而正確的診斷工具。 治療方面如下︰ 一、內科處理︰藥物治療,如止痛劑、抗生素,適用於急性發作期。 二、外科治療︰如傳統剖腹膽囊切除術、腹腔鏡膽囊切除。 三、體外震波碎石︰適合膽囊功能正常、無膽管阻塞、純膽固醇結石,不適合手術者,不到15%的患者適合,復發率高。 四、飲食療法︰減少與控制膽結石的形成,對症狀輕微的患者有幫助。 膽結石患者的手術時機是如有合併嚴重感染、休克、膽道阻塞或狹窄、症狀反覆發作,建議以手術治療。最後,王志堂建議可從以下生活方式及飲食的改變先做起,來預防膽結石的發生或發作。 1.定時定量、忌暴飲暴食 2.低糖、低脂、低膽固醇和高纖維 3.維生素A、C及E的攝取 4.適度運動 5.多吃蔬菜、水果、全榖類和全豆類 6.不濫用賀爾蒙製劑 7.保持理想的體重 8.適當的水份攝取 9.不穿著束緊胸腹衣物 10.治療便秘 看完了上述的介紹,相信對於「膽結石」也有相當的了解了!若有上腹部疼痛不止的症狀,一定要請專業的醫師進行詳盡的檢查,並注意日常生活習慣及飲食,相信「膽結石」一定不會輕易找上妳!


Tags:

About author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