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不一樣】系列報導,今天我們要來討論「綠建築」,我們要前往被 聯合國 認證為全球設計之都的柏林,來看綠建築如何以巧思達到環保,甚至還能獲利的創意;其實台灣也不用妄自菲薄,這樣的建築台北也有,甚至規劃比起柏林,還更融入市民的生活,我們也同時來看看台北的綠建築代表,台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
TVBS記者蕭子新:「『綠建築』講的是大自然跟建築之間的對應關係,台北市立圖書館的北投分館就位在北投公園之內,不過當你從週邊經過的時候,甚至還可能會錯過這間圖書館。」
尊重環境是綠建築的第一步,東面有大的樹蔭,於是用能防止硫磺氣腐蝕的 花旗 松實木開窗,讓早上溫和的光線進入;南面臨著歷史悠久的北投噴水池,創造圖書館親切的入口。
而北面則是景觀視野最好的地方,在刻意加深的挑簷下,設置閱覽桌椅,讓讀者可以在蟲鳴鳥叫流水聲中閱讀。北市圖北投分館長曾淑賢:「這是一個深遮陽的設計,所以它的寬度可以降低熱輻射進到室內來,這個部分就可以降低我們在空調上面的使用。」
當綠建築已經成為顯學,接下來我們前往由聯合國認證,為「世界設計之都」的柏林,這裡同樣也有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經驗,為了打造永續發展的首都城,柏林綠地面積高達17%, 德國 都市計畫法更明文規定,商業區的辦公大樓想興建,就得符合環保標準。
TVBS記者吳宗達:「在柏林市區有許多像這樣子的水池,它除了有造景功能,提供市民休閒的好去處之外,其實它還兼具了一項環保的重責大任。」
原來這個水池,可是雨水回收系統的主角之一,雨水流入地下室,3座儲水槽,經過過濾消毒,就可以再生成為大樓馬桶用水,以及園藝灌溉;所有的雨水在經過過濾之後,會集中送往這個儲水槽,然後再送到所有廁所供馬桶使用。
而多達1萬5千坪的綠色屋頂,則是透過園藝造景吸取雨水,還替住戶省下1年2萬公升的水費;北投圖書館也有一個自己的小水庫,將斜版式屋頂收集來的雨水,過濾處理,輕鬆省下40%以上的廁所用水。
曾淑賢:「屋頂的太陽能板,更能提供館內10%左右的用電替代率,它其實還有另外一個效果,是達到對建築物隔熱的這樣一個效果,避免那個熱氣直接到圖書館建築上面。」
主結構是鋼柱,樑用的是木材,光這樣就比混凝土建築,減少4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把室內的高度挑高1倍,3層樓的內裝彼此互通,把書櫃的高度砍低一半,更創造了視覺的流動感。
放眼望去,公園的綠蔭就像是被拉進了空間裡,內外連成一氣,沒有距離;當一座城市願意尊重市民的空間經驗,人和環境之間,彼此尊重的氛圍才得以建立起來,而綠建築的理想才得以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