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台灣這樣一個島,海邊就是國界,不管去哪個國家,都是得要跨海,很難體會只要走路或搭車就可以到鄰國的感受。
巴拉圭的首都亞松森與鄰國阿根廷的 Formosa 省 Clorinda 市以巴拉圭河相隔,第二大城東方市與鄰國巴西的 Foz 市,以及第三大城 Encarnacion 跟阿根廷的 Posadas 市則都是隔了條巴拉那河。所以,從亞松森、 Encarnacion 到阿根廷,或是從東方市到巴西,都只要過橋,就跨過國界。
↓ 相隔巴拉圭亞松森與阿根廷 Clorinda 的巴拉圭河
↓ 相隔巴拉圭東方市與巴西 Foz 的巴拉那河
過國界河的時候,那感覺不僅僅是在過橋,像是走在通往另一個世界的神奇步道。
事實也是如此,巴拉圭的這一端的美,有著鄉下女孩的純樸自然,與鄰家女孩的親和力,少的是大家閨秀的闊氣,與城市女孩的時尚。
巴拉圭的城市,即使是首都,也都沒有強烈的都市感,而鄰國的邊境城市,在該國家只是個小城鎮,卻比橋的另一端更像是個「都市」,有著更大條的柏油路、更繁華的外表與更緊湊的步調。
相較於阿根廷出了名嚴格的海關安檢,巴西這頭親切多了,通常不需特別辦簽證,從東方市搭公車就可以到另一端 Foz 的邊境附近,當然要再往巴西境內走,還是要先辦好簽證,所以巴拉圭與巴西邊界的城市往來更密切。
也更容易發現,東方市與 Foz 的差距,不只是「明顯」可以形容的。
東方市,如其名,位在巴拉圭東方,因為和巴西只隔條橋,華僑俗稱「橋頭」,東方市的商業活動,不管是黑市白市,都相當興盛,可是近年因為南錐市場減低市場內國家的關稅,漸漸失去他免稅區的吸引力,逐年沒落。 東方市從視覺上來看,也很「東方」 ,巴拉圭其他地方地廣人稀,很少看到街上人擠人,這裡街上人潮讓人感覺比較像是亞洲的某個市集,而眼睛能見到的店家老闆們,除了當地人,大多是東方人,及中東人。很多旅居東方市超過二十年的華僑,更認為東方市像是個台灣延伸到巴拉圭的某個社區,在東方市生活,只用中文就可以走透透,台灣的小吃在這裡幾乎也都找的到,華僑們本身也大多互相熟稔,有著左鄰右舍的情感。 而對我們這些離家在外的遊子, 東方市的「味覺」很家鄉 。
東方市的「聽覺」則是很巴西 ,由於巴拉圭物價比巴西低,很多巴西商人來東方市批貨跑單幫,尤其是 3C 電器商品類,因此在橋上可以看到很多扛著貨物過橋的單幫客的特殊景觀。客人多是巴西人,店家請的員工也是巴西人,聽到的葡萄牙文比例大於西班牙文,身處在東方市,根本不覺得像是在巴拉圭。
過條橋到東方市對面的 Foz 市,迎面而來的巴西國旗,綠的炫目。 Foz 的店家,櫥窗似乎都經過精心設計,物價也貴了不少,超市的商品精緻且豐富,從東方市到 Foz 市,就像是從士林夜市到東區精品街,一邊是熱鬧喧嘩,一邊是時尚流行。很多華僑選擇住在 Foz ,到東方市做生意,跨國工作是這裡的常態,而離巴西邊界不遠處就是阿根廷邊界,一天跑三個國家更是家常便飯,不少在這裡長大的小孩,從小學西文、葡文跟英文,環境讓他們自然學習三種語言,這也是邊界城市的特點吧。
明明只是隔一條河,似乎卻隔了兩個世界,又融合了兩個世界。
國界的概念,在 Pedro Juan Caballero 貝多芳市更是變得模糊。
與巴西 Ponta Pora 市交界的巴拉圭城市 Pedro Juan Caballero 貝多芳市,是陸地相連的,兩國只以 Avenida Internacional 「國際大道」相隔。大道上有兩國友誼紀念碑,是兩個人攜手的標誌,一個人身上有巴拉圭國旗的紅白藍三色當標示,另一個人身上有巴西國旗的綠黃兩色當標示。
Ponta Pora 在葡文是「邊緣點」的意思, Foz 的葡文是「瀑布」的意思,和巴拉圭喜歡用人名當城市名相較,巴西取的城市名字很容易抓到該城市的重點。
東方市對面的 Foz 不收巴拉圭的瓜拉尼幣,但貝多芳跟 Ponta Pora 連錢都相通,邊界兩邊的商店兩國錢幣都收,不過在巴拉圭這邊的商店,招牌通常都是雙語,寫著西班牙文跟葡文兩種語言,這可看出巴西人比較常到巴拉圭購物,連面對巴西這邊,都設有告示牌,請巴西觀光客一次購物不能超過三百美金的價值。
巴西的物價較高,生活水準也高,巴西那邊條條是寬闊的柏油路,過到巴拉圭邊界,就多是石板路。從石子路踏到柏油路,才會意識到「出國」了。
這裡,「出國」就是「上街」般的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