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觀與微觀

  • Share this:

大多數人都堅信並執著於親身體驗的是真理,但往往忘記了,別人體驗或觀察的,其實也是真理,當發生見解不同的時候,若少了妥協與互相尊重,就容易起了衝突,衝突若是無法減毒轉化,就容易傷了感情。

妥協與尊重其實還是比較消極悲觀的一個層次,能夠接納、欣賞不同於己的觀點與感覺,會讓彼此的情感深度更多的拓展,心靈的天空也更加開闊。人與人的關係如是,愛情的關係更如是。

微觀的世界裏,例如顯微鏡下的世界是沒有美感的,你看不到對方秀美的容顏與性靈的微笑,只有毛孔、細胞、組織。一如看待愛情,若用化學與醫學的觀點,認為是內分泌主導一切,那麼戀人之間的一切親密動作與情愛旖婗就顯得意義空泛;用心理學的技巧去分析人格特質與愛情的模式,意圖去掌控變化,好讓自己覺得有駕馭的安全感…,這樣的發展套路最終也只能帶來悲觀的結論。

巨觀的世界裏,同樣少了細膩與完整的真實,看得到大數具象,卻看不清紋理脈絡,也同樣是一種偏狹,有時差不多就好,是一種寬容,有時卻是一種危險與疏忽,若少了分析與細膩的覺察態度去看愛情,也同樣向囫圇吞棗般,沒辦法細細品嚐在情感經歷中,其該有的、深刻的喜怒哀樂,造成一在輪迴於同樣層次的問題中而難以成長。

諸如此類之形形色色,偏執所學、所想的一端,卻意圖想鯨吞天下的人們,會如同瞎子摸象的故事般,各執一端而衝突爭吵,後來往往都帶給別人壓力,情感壓力也會回饋到自身,造成合久必分的侷限與悲情的結局。

話說回來,世界與人生,並不是微觀與巨觀二分法所能囊括,二分法在這裡只是一項比喻,若以電影學的角度而言,又可以有所謂的基本的 16 分鏡法,每一距離下的鏡頭世界,都有其美妙的意義與價值,然而 16 分鏡法只是基本,事實上上天所賦予我們的細膩感知與觀察力,又豈是有所疆界?除非我們替自己圍起了柵欄,否則我們永遠都有可塑性和更多更好的可能性。任何領域的學說與不同人生觀,它們的定位都應該只是一種輔助工具,好讓我們更多認識自己與這人生世界,而不是一個乍看偉大實則窄小的框架。

人際關係與情感態度若能傾向是觀察、體驗、接納、醒覺、欣賞、珍惜、創造,而不是控制、佔有、患得患失、控訴、毀滅,相信會讓彼此都擁有更寬闊豐盛的生命。


Tags:

About author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