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壁救難

  • Share this:

有時候關於救人的故事,聽起來雖然英勇,可是有時候會遇到的特殊狀況,執行起來可也真是會把人操壞,海上、颱風季、雨季、乾旱、山上 … 的等等,都是超級辛苦吃力的勤務狀況!這一次派進來的任務就是在山上,有一些爬山的山友發現,有個老先生跌落到十幾公尺深的山溝裡去動彈不得,於是就立即報案給我們,此事件一聽就知道難度甚高,所以大家馬上採高規格處理方式,幾乎是動用了分隊平時上班的一半人力,五個人前往救援。

這是在悶熱的清明節宣導期間發生的事件,山上的 CASE 可不是說笑的,我們一行人開車不到山腰就得停下來改用走路,因為開車開不進去,而走路也不是慢慢走,因為救人的事情就是有急迫性,我們一行人還必須背氧氣瓶組、拿擔架、救助隊專用編織繩、急救箱、固定版、大斧等重裝備爬山,我們邊走邊問沿路經過的民眾,傷者的正確位置,普遍都一致說在山頂的那邊 … 四月天的我們喘著氣,拿著重裝備走才沒幾百公尺就已經汗如雨下,浸透了我們衣服裡裡外外,而這時突然烏雲蔽日,下了場即時雨,約略的替我們降了點溫度,但也因此濕了一身。

然而此時在我們舊力已盡、新力未生之際,有早已在路邊等待的山友非常熱心的要爲我們帶路,邊小跑步編對我們喊著:「快!快一點!再一、 二公里 就到了,前面還有人等著要帶你們 … 」我們露出微笑面對,讚賞著老百姓的熱心,事實上心裡卻在淌著眼淚:「天啊!拿這些重裝備走幾公里上山頂?然後又要把他扛下來 … 」,說書人講的用微笑掩飾眼淚,原來就是這麼回事,熱心的山友兩手空空,本著救人至上的意識型態催促我們,完全考慮不到我們的辛勞。

” 清明節時雨紛紛,消防隊員欲斷魂,借問傷者何處在,民眾遙指山那端 ” ,此刻多希望為我們指路的是牧童,而我們要去的地方可以是酒家。

終於到了 ” 山頂的那邊 ” ,對引路的民眾而言,可能可以心下舒了一口大氣,而對我們而言,卻是真正考驗的開始,沒有事先的劇本,沒有平地演習時先挑選過的地形地物,更沒有一堆可以幫忙善後的備勤人員,只有崎嶇險峻的山壁,雜亂交錯的樹枝,深十幾公尺的山壁溝壑,還有已經受困兩天才被發現,唉都唉不出聲音的傷患。

我們第一時間找了顆大樹,綁上救助編織繩,背著急救箱和攜帶式氧氣組就滑了下去,查看他的意識與傷勢狀況 … ,原來他的腿已經明顯有骨折,而身上其他部位更不用說,傷痕纍纍的,我們趕緊按標準專業流程幫他處理傷勢,可是真正困難的並不是這些傷的處理,而是要怎樣讓他離開這個山溝,骨折的人在救護中通常都要按照他原本不動的姿勢來搬運,稍有差池、搬運不當就會造成二次更嚴重的傷害,平地的作業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在這個完全沒有規則可循的陡峭地形?

特種救助隊訓練期間,所學到的戰技就是基本型,而真實狀況中能否應用,才是真正的驗收,如果搬運一個正常人或沒有生命的東西,當然考慮的就是繩結綁得是否牢固,在上面拉的人體力是否足夠,動滑輪組是否好操作這兩項而已。為了讓繩結穩固又不傷害傷患本體,我們又一組人就近越過陡坡去跟駐紮在山上的軍營商借毛毯和紙箱,經過一些軍營裡嚴格管制的通報程序,我們終於將借到的毛毯將傷患裹住,再加上紙箱外包,以平均分散搬運用長背板上繩索固定對傷患的身體壓力,加上大家同心協力,配合動滑輪與定滑輪的組裝、拔河似但小心翼翼的緩拉,才從亂石與糾纏不清的樹籐中,成功的將傷患拉上山溝旁的馬路。

接下來,就只剩下體力支出了,我們和山友們以及軍營來支援的阿兵哥通力合作,大家一起搬運,快速的將傷患抬下山,終於圓滿的達成任務,此刻雖然大家的臉上都有倦容,衣服也濕了再乾、乾了再濕,但看著被我們救出的傷患,神情慢慢的緩和,及至安祥的睡去,我徹底的感覺到助人為快樂之本的意義 … ,不過,這麼累人和這麼折騰傷者的助人快樂,當然還是少發生些的好,衷心祈願世界和平、國泰民安 … 救難單位的我們,於此是最誠心的一群人,因為救難單位的人愈是不忙碌、就愈代表著大家平安,大家都平安,這個世界才會充滿祥和、充滿希望。


Tags:

About author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