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想不周 全募兵恐致災難

  • Share this:

全募兵制將延至民國一○三年實施,多了一些緩衝時間,但若干實質問題若不能釐清,全募兵非但無法提升戰力,反而將導致災難。

首先是目前設定廿萬人以下目標員額係如何而得?德國波恩國際軍用轉民用中心曾對十個國家和軍事組織重型武器平台與人員比例進行比較,其中實施全募兵制的美英兩國,每一件重型武器配置的人力分別為卅二人和卅八人,我國既無法掌握主要武器平台來源,如何算出所需的兵力目標員額?

既然主要武器平台購置是無法掌握的變數,我國將面臨兩種選擇,第一是持續目前仿效美、英等強調制空、制海優先,將資源優先投注科技含量高的海、空軍。然而這將遭遇兩個困難,一是我國是否能夠確保穩定的高科技武器供應?抑或決定不計成本建立自主國防?第二個難題是中共在「首戰即決戰」戰略指導下,亦將資源投注強化海、空軍,若國軍「首戰即敗仗」,即意謂國軍主力潰散,民心士氣將深受打擊,是否還有能力進行台灣島嶼防衛作戰?這個問題涉及規劃全募兵政策前,早應決定軍事戰略構想,但由日前美海軍戰院副教授威廉莫瑞為台灣軍事戰略獻策所引發的爭議來看,顯然未能慮此,如此勢必造成戰略構想與實際執行的扞格。如維持目前以三軍聯合作戰為指導的「積極防禦」戰略,保衛國家安全的責任將完全由志願兵組成的部隊承擔,國人必須有第一線部隊特別是海、空軍瓦解,即投降的心理準備。若是採取「消極防禦」的非對稱作戰,則兵力結構必須徹底重整,強調陸軍和後備部隊的角色,此時打的是「勞力密集」的低科技戰爭,如威廉莫瑞所說必須將海、空軍資源轉移投注陸軍,目的在以拖待變。但國防部對此不以為然,且從目前規劃不參加志願役男性公民只接受三到四個月基礎訓練,脆弱的後備部隊戰力,將不足以因應持久戰所需。美國從準備到正式實施全募兵制只花四年,相較下,我國還有充裕時間準備,但若關鍵問題不解決,結果勢必與預期產生極大落差。【 2008/12/21 聯合報】


Tags:

About author

View all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