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陳氏太極拳-陳氏太極拳心得分享

  • Share this:

太極拳 -陳氏太極拳

陳氏太極拳心得分享 劉國鑫

剛開始學太極拳時,曾經認為:太極拳有什麼難?以我練 30年的空手道功夫,把空手道招式不用力、慢慢打,不就得了!但涉入愈深才知道太極拳易學難精,如果沒作到太極拳的基本條件,如:含胸、拔背、鬆肩、垂肘、尾閭中正、虛靈頂勁、虛實分明、氣沉丹田手、鬆身塌腰、立身中正、手隨腰動,步隨身換、去僵求鬆……等 ,根本就不算是真正的太極拳。

記得剛練太極拳時看到其他先進學員打太極拳的鬆柔、高雅的姿態,才明白自己原先所做的只是一種「空手道軟體操」而已,因而自覺慚愧、閉門加緊練習。慢慢才明白中國武學歷經幾千年,歴史博大精深,那有如此簡單的學會套路就算是會太極拳!反觀現今學太極拳都是一套又一套好像學越多套越厲害,正如鄭曼青大師說:「學太極拳,不貪多,不求速,貪多嚼不爛,欲速則不達,打好基礎最要緊,否則將會弄巧成拙,要知道,學拳難,成拳更難。」正所謂兵不在多而在勇,藝不在多而在精, 太極拳是一門高深奧妙的功夫,學無止境、愈練愈深, 尤其在研究太極拳的拳經、哲理後,更感覺自己像掉入武學大海的小孩。

黄性賢大師說:「太極拳不是武術,是哲學、力學、物理學,所以學太極拳要從多方面入手。要從練心、練意、練氣、練理開始,然後才練技;既使練技,也要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全身鬆開,不帶絲毫拙勁,一投足,一舉手,處處都要表現輕鬆、柔和、高雅的姿態,因此太極拳不僅是拳術,也是藝術。」

經過許多年的學習研究,借這篇幅談談自己這幾年練太極拳的感想、所聞、所見,一得之愚提供大家參考,也不敢說是絕對 正確的。

武術有分外家拳及內家拳, 外家看其力,內家看其氣,外家看其剛,內家看其柔。 內外家武術的差異當然不只是外表上欣賞的角度不同,修鍊的過程可能也不同,但最終極的目標是一樣的。不管是先練外家拳或先練內家拳,或者是在中途如何的轉換,只要目標正確,到最後都是一樣。

也有人提到內家武術的修煉過程是「由粗而精,由大而微,由外而內,互為表裡」最後豁然已解,達到表裡精粗無不到,神明階及之境地。從肢體上去體會,功夫就會 突破。 也就是說練內家拳如果想得大成就,必須很深刻地「了解與體會」拳經拳理。以下就我個人所了解練太極拳的幾個基本要件的看法,提出來和大家分享:

含胸:

心窩以上為胸,胸不可挺,要往下鬆,兩肩要有向前微合的念頭,但不可有前合之動作事實,含胸,氣始可下沉於丹田。

拔背:

兩肩中間,大椎骨下,大約第三節與第四節脊椎骨中間,謂夾脊關,此處有鼓起之意,不可有鼓起之實,同時忘掉兩肩。否則易為駝背,此法與前法「含胸」有相輔相成的關連。當您用力挺胸時,胸骨尾端的劍骨突出, 因此想作到「含胸」這個動作,必須 將劍骨凸 很輕、很柔地 微微往內下收 ,但也須注意不可收得過份,胸肌與肋間肌放鬆,脊背自然地舒展放鬆。能含胸就自然地能拔背,拔背就是放鬆背部的肌肉,「拔」掉「背」部的力量。

尾閭中正:

尾閭中正,非垂脊正身,更非提肛。收肛為太極拳獨有,非實際行動,須有收之念,而無收之實,其法:須先氣沉丹田,以意行氣,過會陰穴,到尾閭,上命門,使尾閭與命門,夾脊,玉枕,百會,節節貫串,像疊羅漢,由脊椎節節往上疊,成一條以氣勢貫穿成意念直線,會合於頂 ( 百會或稱靈臺 ),此時尾閭有 微收之念 ,亦須似有似無地托起丹田,是謂尾閭中正。太極拳「含胸拔背,尾閭中正」的道理,在空手道是怎麼說的?空手道在前進後退,或打或踢,皆要求身體的平衡,因此在基本動作會要求上身及臀部成直線與地面垂直,在空手道的領域裡所強調腰身要與地面垂直,以保持身體移動時的穩定與平衡,這與太極拳「尾閭中正」有異曲同工之妙?

沉肩墜(垂)肘:

沉肩則使肩部肌肉放鬆不會緊張,抬肩則會使肩部肌肉緊張,血液循環受到影響,氣血不能運行。墜肘則儘量使肘關節尖朝向地面,如以做向前按式為例,肘尖不可外張或內縮,否則向前推時無力。

氣沉丹田:

呼吸要氣沉丹田,更要「心與氣相守於丹田」,呼吸要靜慢細長,氣宜鼓盪。鄭曼青宗師對丹田有如下之說:「氣海也」、「位於腹中,低於臍下一寸三分,近臍去脊較遠」、「不過若一氣囊耳,如氣不沉丹田,則囊扁而不開」、「氣沉丹田,即積氣於腹中」。腹式丹田呼吸,使橫隔膜上下移動,比胸式呼吸增大許多,這是行腹式呼吸時,橫膈膜下壓的程度增大,可以使腹內臟器按摩幅度加大,下腔靜脈的血液回流加速,進一步可以推動腦脊髓液循環加快,可以說以腹式丹田呼吸好處多多,這就是「養氣」。

愈養氣則氣囊會回覆到胎兒時期,使網膜囊下部已經黏合的兩層網膜空腔會愈來愈開,也就能儲存更多的氣,丹田的氣自然也就會愈來愈多。雖然腹腔是一個密閉的空腔,我們打噴嚏時腹部卻可以即速膨脹,空氣如何進入腹腔使腹部鼓漲起來,而且在極短的時間內可以像安全氣囊一般立即鼓起,但丹田漲大的氣由何而來,不得而知,氣沉丹田是以心運氣於丹田,然後便能転運全身,若氣停於丹田而不運是為滯氣,故氣下沉後稍停既轉運則不滯留腹部而遂鬆柔,使氣運行全身。

只要正確做到含胸必然拔背,而氣自然氣沉丹田一氣呵成, 尾閭中正自然虛靈頂勁,如要練好這幾個動作,初部練習需坐於板凳上練習一陣子,當吸氣時挺胸,吐氣時做 含胸必拔背自然就氣沉丹田,而後尾閭坐在板登上而非 臀 部,以吸氣及吐氣來做橫隔膜的上下移動及胸式呼吸,重覆作到熟練後再站立練習。

力求中定:

不論在練拳或推手,都必須力求平正,身體姿勢能平正,全身筋絡方能鬆開,鬆開的結果,自然而然軀幹皆能下沉,能做到鬆與沉功夫,就是中定。

在這裡我要提出一點應特別注意的就是行功的練法,所謂行功的練法,就是每一招式不僅僅在定式時要平正、要中定,而是要求每一招式在動作過程中,處處要求平正,處處不失中定的練法。

王宗岳書中提到練太極拳立身須「中正安舒」四字為準,行架三不離:一不離鬆,二不離圓,三不離養字,行架慎思察覺,練太極拳運動過程中意念專注、心情怡悅,表現在現象上有陰與陽,在形意上有虛與實,在姿勢上有開與合,在內勁上有剛與柔,在態勢上有進與退,在時機上有快與慢,在氣息上有呼與 吸,在功勁上有化與發,在體態上有動與靜,在應用上有守與攻,相互貫串,相互轉換,綿綿不斷,在外形方面,要求動作緩慢、均勻、鬆圓、輕靈,達到有韻律的優美境界。

黄 栍賢大師也說:「練 太極拳除了要求動作的柔和緩慢,協調連貫之外,還應做到心靜意專,呼吸自然,中正安靜,圓活完整,輕靈沉著,虛實分明,定靜鬆沉,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的人,最重要的是人格修養。」

很多人練太極己走入花拳繡腿和比手畫腳,不過大部份都是老人,老人只要氣血順暢、身體舒服就好,所以指導者當然不會教太多發勁的功夫。

纏絲勁與螺旋勁:

在太極拳及八極拳拳理中皆都有提及所謂之「纏絲勁」,而空手道中手腕旋轉所產生的作用,是否即是「螺旋勁」?而此兩者是否為是一貫的?或是之間有何關聯?

以我的理解,「纏絲勁」從腰部傳到脊椎骨,從脊椎骨傳到肩膀再傳到手臂,旋轉運動會連續性的傳遞,可說脊椎骨具像承軸般的作用。以太極拳的說法就是:「腰脊領先,內外相合的節節貫串,腰脊為第一主宰,一動無有不動,周身節節貫串,母令絲毫間斷,若要周身一致,必先周身無缺陷,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以我的了解,「纏絲勁」與「螺旋勁」二者是各有所指。要了解「纏絲勁」之前,我們先理清「力」與「勁」有何不同。

有人說:空手道是由「有力」練入「有勁」,太極拳是由「無力」練入「有勁」,因而力與勁是有別的,茲分別敘述之:

「力」來自於橫紋肌的收縮,從外表上有形跡顯示;「勁」產生於「意念」,來源於氣,出自於無形。

「力」發出時可以度量,例如說一拳打出有幾磅的力道;「勁」出於無形,不易度量。

「力」發於外面而浮於表,雖重而鈍;「勁」出自於內而入於裏,輕而銳。

「力」的作用時間短;「 勁」出於意念,因而作用時間可長可短。

纏絲勁是陳氏太極拳特別強調的一種內勁練法。練拳時以意行氣,用帶有螺絲旋轉形狀的動作來練出纏絲內勁。得每一動作,處處表現出螺旋狀態。肢體皆以其自身的旋轉纏繞去完成意念所帶動的圓弧形概念的動作。

其實其他門派的太極也有相同的要求,在動作時,所謂的「旋睕轉膀」、「旋腰轉脊」這也就是纏絲勁在上肢運動的表現。

「纏絲勁」用勁方法好像鐘錶的發條一樣,先向一側栓緊,然後迅速的反向放鬆,來回運動,它的動能主要來自大腿與小腿協調一致的內旋與外旋、柔中有剛。 這就是從腰部傳到脊椎骨,從脊椎骨傳到肩膀再傳到手臂,旋轉運動會連續性的傳遞,可說脊椎骨具像承軸般的作用。

但太極的纏絲勁是內勁,與空手道的「發條式旋轉」打法基本上是雷同的,但空手道是以「力」為主,無法達到陳氏太極所謂的內勁,除非去僵求柔,周身放鬆,按照太極拳發勁的基本規則,加上本身空手道的基礎用心揣摩,掌握真正的規律,這樣才能做到得心應手的纏絲勁。

最後在我練陳氏太極拳幾年當中,感謝謝棟樑老師、賀紀林老師、蕭治傅老師、吳木村老師、李錬鐺老師的指導,在此感謝這幾位老師。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