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陳氏太極拳
我所認識的太極拳 陳英媚
太極拳是我民族先聖先賢在學術上累積的精華,所創造出來獨步世界的中華武道文化,太極拳是文化拳、養命拳,是舉世推崇的一種武術,打太極拳是一種美妙的生活享受。
太極拳是我國先哲根據易經演化,以太極為中心,納五行八卦之理法於拳術中,並承受老子學說及儒家思想,用動靜虛實相濟,剛柔開合相生之形式,構成由技入道的一種武藝,因為太極為道,拳為技,拳以太極為名,既說明太極拳不僅練技,還要修道,故必須內動與外動聯結,氣與血經與絡合練,文與武道與藝同參,才是太極拳。它寓於象數之中,用一個圓形來形容,它涵泳著陰陽、動靜、剛柔、虛實、開合、循環、均衡、相對、生生不息的道理,創造了一種球圓、弧線、旋轉、交 錯的肢體運動方法,它的術語叫做「纏絲勁」。
修練太極拳,在精神修養方面,特別要求保持精神的鬆弛,動作的柔和,使身心內外各種噐官組織與心理反應,在輕靈、鬆淨、柔和與圓融狀態下,達到「身心鬆放」、「專氣致柔」的境界,由於太極拳的動作與表現,特重「用意不用力」、「圓轉」、「鬆放」、「輕靈」、「自然」、「神固體逸」,日久功深,自不難達到精神鬆弛,動作柔和的狀態。但是要更上一乘,達到老子所指的「專氣致柔」,恢復嬰兒狀態,則必須兼修靜坐,因為靜坐工夫的累積,達到「煉精化氣」的境界,則身心會發生下列的現象,第一便是全身柔軟,再進一層,自己便會感覺到「柔如無骨」,渾身氣機在亳無覺受的狀態中普遍地充滿。老子所謂之「專氣致柔能嬰 兒乎! 」的情形,便自然地體驗到了。這個時候的境界,真可忘去身心的感受,好像天地人我,都入於渾茫一片,既道家所謂「渾渾沌沌」的境界。如此再靜定下去,就進入「止息」和「氣佳」的境界,也就是道家所謂的「胎息」或內呼吸的境象。身心內外能如此的鬆暢柔和,則對强化太極拳「鬆柔」的功能,自能產生「更上一層樓」的作用。
個人學習太極拳不過七年,既沒有功夫,更談不上研究,但確實感到太極拳對修身養性,健身袪病,確實功效奇妙。七年前本人因甲狀腺亢進,醫生交待須長期服藥至少两年,經長期服藥無進展,後來朋友建議我多運動,因而到沙鹿附近的公園,跟黄明月老師學習楊氏太極拳,後經好友楊金蓮推薦,改投入當時在東海大海教拳安守剛老師學習太極基本功及吐吶約半年,後再經安老師介紹投入臺中市福星公園教陳氏太極拳的劉國鑫老師(現在的老公)。剛練時練較陽剛的拳路,重視發勁及圓融之道,更要求抱元守一中、以意帶氣、柔似水卻綿延不絕、蓄勁而發時,宛如猛豹攻擊,剛柔並濟。又經半年後病痛不藥而癒,其後再經劉老師悉心教導,至今共得 14面金牌,根據這幾年來的體會,覺得太極拳只要能按正確的要領練習,一定可以得到益處。
至於太極拳的健身功效,更是各界一致公認的,我們都知道一般體育、運動、武術,雖然都會有强身之效,但也可能會產生副作用,而練太極拳則「有百利無一害」,其可以顯見的健身之效略列如下:
(一)練後全身氣血流暢,精神舒暢,常練的人一定氣色很好。
(二)能延緩老化,增進體能彈性活力
(三)注意內外並練,可促進內分泌的平衡增進抗力,減少疾病。
(四)可不藥治癒若干種慢性病。
(五)以上效果綜合起來,自可獲得延年益壽,長保健康愉快。
練習太極拳人人都稱好,但練習所得的功效並不一樣,其理何在?個人經過向前輩的請教,太極拳書籍的研讀,和這幾年的練習中所揣摩體會,認為可能有下列两項原因:
(一)練習的方法對不對,是決定練習太極拳成效的關鍵。
(二)因每人領悟的境界和下的功夫不同,而效果自然不同。
個人是學太極拳的後進,小學生而己,當然不敢說太極拳應如何練。但總覺得太極拳無論它的宗旨,內函,以及拳經拳論之所指示,都是和其他運動,武術迴然不同的,因此它的練法也必然有其特點,否則就不成其為在中國武術中,得以別樹一幟的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