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陳氏太極拳之學習陳氏太極拳應有的認識

  • Share this:

學習陳氏太極拳應有的認識 江元榮 寫

個人學習太極拳不過幾年,既沒有功夫,更談不上研究,但確實感到太極拳對修身養性,健身袪病,確實功效奇妙。七、八年前蒙安守剛老師,劉國鑫老師,教誨再加以這幾年的體會,覺得太極拳衹要能 按照正確的要領去練 ,一定可以得到益處,因此不揣淺陋冒昧略述個人所受之益處:

( 1):太極拳的宗旨包含了高深的哲理。

( 2):太極拳的原理和功用,充份符合科學的精神和有 關 科學的原娌。

( 3 ):太極拳的運用 , 不僅包含了哲學、科學、兵學的精義 , 也達到了藝術化的境界。

講到哲理:中華民族文化開始於「易」,易經的原理是推求天地陰陽的變化:太極拳的原理就是講求陰陽變易的發展而來 , 而它的「以柔克剛」的原則 , 和所有動作要「本乎自然」之理 , 老子說:「道法自然」。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哲理根据據。

再講到科學:過去前輩們研究太極,常愛從五行八卦學說去推求,使太極拳的原理和應用蒙上了玄學的色彩,現在各科的科學發達了,我們研究太極拳,不論它的練法、用法、健身祛病的功效,莫不可以從現在的生理學、解剖學、物理學、醫學、力學中求得理論的基礎和正確的解釋。特別是在應用方面,講求陰陽相生、虛實相應,實在是妙用無窮。一句「引進落空合既出」可說便達到了兵法運用之妙境。

再談到健身功效:更是學習太極拳同道一致公認的,我們都知道任何種體育、運動、武術,祗要去練都會有 强 身之效,但也可能會產生副作用,而練太極拳則「有百利無一害」。

陳氏太極拳近年來由於謝棟樑老師及陳氏各教練的努力提倡,學習的人日漸眾多,但有些人總有一些錯覺,覺得外形顯得偏剛,有震動、有發勁、跳躍等動作,一定要比普通一般流行的太極拳好像要用力使氣,同時動作也比較快,以為對於技擊方面,固然可以比較有用,但是對於健身方面或差一籌。因此陳氏太極拳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總是覺得不適於老年人或婦女們為了健身所需要的運動,甚至有些青年人也是這樣想法,以為不是正宗太極拳。這是一種先入主的心理在作崇,總以為太極拳演練起來要慢 ; 越慢越好,要柔 ; 越柔越好,因此覺得陳氏太極拳有些不像太極拳,有了疑惑的想法,就是在學習陳氏太極拳者對於陳氏太極拳的認識,亦是非常模糊,要等訓練上多年入 門 了,才能知道其中的奧妙。

陳氏太極拳與一般流行的太極拳的不同,明顯的有下列三點:

(1) 陳氏太極拳動作有快慢,蓄發明顯,一般太極拳動作速度均勻,蓄發不明。

(2) 陳氏太極拳運勁螺旋,纏繞運 轉 ,是一種纏絲勁,一般太極拳運勁弧形,圓轉簡單,是一種抽絲勁。

(3) 陳氏太極拳呼吸方面,採用複式的丹田呼吸,一般太極拳呼吸方面,採用單式的丹田呼吸。

以上所說三點,姑不具論陳氏太極拳是以內勁與外功為表裏,健身與技擊並重,鍛鍊著重於內氣的運行,既陳鑫所謂之「中氣」。這個中氣發於丹田,佈滿周身,開則達於四梢(手足尖端),合則仍歸於丹田,是為一開一合,亦既一動一靜。陳氏太極拳是名副其實的以太極陰陽,纏絲螺旋之法為演練,呼吸自然,動作雍容,以身法中正不偏為根本,因之具有增 强 體質,療治疾病的功能,而於技擊則有以小力勝大力,弱慢勝 强 快的效果。實為我國武術中最上乘、最高深、最奧妙的拳法。

現代人生活緊張時間 寶 貴,故教授太極者只好將太極拳架式於三五個月內教完,或套路再簡化一個月教完,但欲真正體會太極功用,於學完架子演式後,則不可不把下列各點認真檢討及續繼請老師予以指正:

(1) 虛靈頂勁 --- 此點應注意勿使頭部有俯仰、偏歪、亂 轉 動、僵直或因過於緊張而使到面容僵張。

(2) 立身中正 --- 此注意點應在於身,應勿使身體有前俯,後仰,左偏,右斜,姿態或翹臀。

(3) 涵胸拔背 --- 涵胸則是不挺胸,但是切不可過度凹胸而變成駝背,同時要注意不可凸腹 或 陷腰。

(4) 沉肩墜肘 --- 要 隨 時檢點自已練拳時是否有聳肩,偏沉,張臂過直或抬肘劣弊。

(5) 全身放鬆 --- 忌緊張,用力,呆板及生硬。

(6) 圓柔均衡 --- 太極拳的動作都是走圓弧 綫, 所以應該是沒有缺陷凹凸斷續,而且每個動作都不應只當有起止兩點,而是無數點相連接,真功夫既寓於圓柔均衡。

(7) 虛實分明 --- 太極拳最忘雙重,雙浮向前過膝,向後 過 跟或虛實轉換不 靈, 在練習中應隨時顧及。

除了上述幾點外,學習陳氏太極拳者明瞭了和普通一般太極拳的不同,知道了陳氏太極拳對於健身和技擊的功效,為使學習者能更深入地認識,並幫助學習有成,不走入歧途,提供下面三大原則:

第一原則要把握立身中正的原則:

中正不偏是陳氏太極拳的根本法則,從頭頂百會穴到襠底會陰穴要垂直成一條直線,不可偏倚,無論前進、退後、左旋、右轉、四肢的轉動不論如何地轉換,軀幹始 㚵 要成一條垂直線,如果身向前俯、後仰、左歪、右斜、失去了重心垂直平衡的姿勢,都是不符和中正不偏的要求,都是身法上的缺點。演練拳架無論動作時和靜止時,始終保持中正不偏的身法,粗看起來好像有些呆板,不知中氣的運行和要做到虛領頂勁與氣沉丹田,是要從這中正不偏的身法中練出來的。有些人自以為中正易流於呆板,而以搖肩擺腰,任意歪斜為靈活巧妙,以致中正不偏之理日晦,而太極拳的精華盡失。

第二原則把握用力勿過的原則:

演練太極拳不要用力,不用力如何使四肢動作,有動作就要用力,所以有不用拙力之說,要用意,其實用意是必然的,是自然的,是本能的,試問無意如何有動作,手足的動作一定先有了意,才有動作,所以用意不須去理會它,但是要說明的,用意要誠,也就是專心,就是正心誠意,屏除雜念,專心一志的意義。因之用意不難,不要用力,不用拙力更難,因為毫無標準,不知如何是恰當,現在提出了用力勿過的原則,比較易於琢磨了。

打拳四肢的動作,足是要支持身體的重量,不能不有些力,但是祗要能支持身體的重量就夠了,不能用多一分力,少則無法站立動作,要不多也不少,手僅僅能舉起動作既可,不能用多一分力,少則無法舉起運轉,要不多也不少,不少容易,不使其多則難了,因為用力多了,自己不易知道。手足四肢,以及身體各部份,不論動作或靜止時,用力都不能用過頭一絲一毫,要時刻注意用力勿過,要在打拳時好好琢磨,能自然既得,此衹可以意會,無法言傳,我們天天練拳,就是練的這個,功夫的深淺,也就在這個。

第三原則要把握呼吸自然:

練拳要動作與呼吸配合 , 就是說勢開者呼 , 勢合得吸。呼吸是人的本能,無論在動作或靜止時,總是在呼吸,不必去理會它,這就是呼吸自然。

如果說要依照拳的姿勢開合去勉 强 配合,必致有氣憋胸悶等現象,所謂未得其益,先受其害,因之打拳的姿勢動作與呼吸配合是要求自然的配合,不能 强 使其配合,所以要把握呼吸自然的原則,既使不能與動作配合,亦不致有流弊受害。

然則打拳時 呼 吸自然,究竟要如何才能漸漸做到呼吸與動作配合呢?衹要在打拳時在每著定勢時注意呼氣務盡,不必去理會吸氣,任它自然地吸入,吸入後任它自然地呼出。總之在定勢時要呼氣呼盡,要儘量的呼出,這樣一定覺得周身骨節很舒服好像氣血很流暢,同時也可以覺得丹田部份漸漸充實,這就是做到了氣沉丹田的地步,這樣用功日久,呼吸與動作不求配合而自然配合了。

學習陳氏太極拳須循序漸進,切勿貪多求快,引用劉國鑫老師一句話:

「一樣精樣樣精,一樣鬆樣樣鬆」及「真功夫從根做起,妙手法苦練而來」。切記、切切、並共勉之。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