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之都羅馬(三)巴洛克風華

  • Share this:

當文藝復興在佛羅倫斯開出美麗的花朵,不甘示弱的羅馬也迎來這些大師

對羅馬加以改造,使羅馬一躍成為當時人文主義的文化重心!

不幸的是,在1527年,神聖羅馬帝國的查理五世,利用宗教革命這把熊熊烈火,

燒進城裡,羅馬遭到大洗劫而停頓.

十六世紀末,人文主義的文藝復興已經不再能滿足人們的內心的渴望,

更講究激情人性的巴洛克主義,蠢蠢欲動!

教皇西克斯圖斯五世勵精圖治,趕搭這股風潮,企圖挽回人心,

於是請來馮塔納以噴泉與方尖碑,大道及廣場,徹底整建了羅馬,

使羅馬成為歐洲第一座現代化城市!

到了十七世紀,受到教皇們重用的貝尼尼及波洛米尼這兩位曠世奇才,

更以空間透視與波浪曲線,魔術般對羅馬作一次徹底解放!

兩人互為瑜亮,各有擅場,在這樣相互輝映下,

激盪出最璀璨的火花,最炫麗迷人的巴洛克風華!

可惜兩人的競爭,最後在精神狀況不穩的波洛米尼自盡後,

這個不羈的靈魂終於稍稍獲得安息!

羨慕義大利這個流著古文化藝術血液的國度,從不缺少藝術天才!

從文藝復興,到矯飾主義,到巴洛克,人才輩出,風起雲湧!

喬托,波提切利,多納泰羅,切尼利,達文西,布魯內斯基,帕拉迪歐,隆蓋納......不曾間斷!

任何一位在其他國家,都算是不世出的國寶級人物,在這裡卻能奢侈地一次擁有!

於是才會有米開朗基羅對拉斐爾,以及喬凡尼貝里尼對提香,以及貝尼尼跟波洛米尼,

這樣天才對天才相互較量下,在不斷競爭中散發出萬丈光芒!

受到教皇烏爾班八世的寵愛,貝尼尼負責了聖彼得教堂擴建,除了內部雕刻裝飾外,

最有名的要算是列柱拱廊大廣場了,但是其實貝尼尼曾設計了兩座大鐘塔,卻因為

破壞結構,使教堂出現裂痕而拆除,這讓有建築設計訓練的波洛米尼,能在後來扳回一城!

他受到下任教皇英諾森十世重用而有機會改造拉特蘭諾聖約翰,

這個比聖彼得大教堂在歷史上地位更崇高的大教堂!

這是貝尼尼設計的聖彼得大教堂前,雄偉壯觀的拱廊廣場,橢圓形,成雙手環抱狀

以歡迎信徒到來,由284根圓柱及88方柱,上有140尊聖人雕像構成

聖彼得大教堂更改原來米開朗基羅希臘十字的基座設計,拉長成拉丁十字,

卻也造成太靠近教堂,就無法同時看到宏偉的圓頂的憾事!

這是貝尼尼設計的聖彼得寶座祭台,兩位天使拿著天國鑰匙,扶著教宗三重冠冕

後方鍍金古銅,鴿子,雲彩透過圓窗,顯現萬丈光芒

這也是貝尼尼設計,現任教宗才能使用的祭台,華麗的天蓋藏有教宗烏爾班家族

徽章--蜜蜂,蓋頂上有四位天使守護,底部四根螺旋式銅柱為當時巴洛克所流行

號稱世界教堂之首的拉特蘭諾聖約翰教堂,早在西元313年羅馬君士坦丁大帝時,

就是羅馬主教教宗駐座所在,直至1309年教宗避難出走前一直是教廷重心

教堂內部大殿及側廊自1646-1649年波洛米尼翻修整建後一直沒變

波洛米尼的波浪式曲線設計,巧妙的凝縮了空間,製造出生動的戲劇效果

在克雷納里大道上短短不到50公尺,你就會同時欣賞到波洛米尼設計的聖卡羅教堂,

以及貝尼尼自己最滿意的克雷納里聖安德略教堂在互相較量著....

在街頭轉角,四座噴泉旁的聖卡羅教堂,巧妙地運用繁複曲線及多重柱

讓教堂看起來比實際還大

聖卡羅的天頂是橢圓形由八角形六角形及十字構成光彩奪目的畫面

不遠處是貝尼尼設計的聖安德略教堂,橢圓形圓頂有貝尼尼的珍珠之稱

跟波洛米尼一樣受到空間狹小的考驗卻能創造出不受限制的效果

在羅馬最有朝氣的那佛納廣場,兩人又再次狹路相逢!

波洛米尼設計的聖阿格涅絲教堂以宏偉壯觀的門面向你招手,

上頭天使的雕像,也似乎高傲昂首,

無視於下面廣場上貝尼尼設計的登峰代表之作,四河噴泉;

而貝尼尼也不甘示弱,

代表美洲拉不拉多河的雕像正舉起手,擔心眼前的教堂會崩垮;

而代表非洲尼羅河的河神則乾脆蒙起頭,不忍看到這座扭曲線條的教堂!

當然這是笑話,事實上,四河噴泉早在教堂完成前就已經存在了!

波洛米尼的聖阿格涅絲教堂,氣勢雄偉,睥睨那佛納廣場

禿頭的是美洲拉布拉多河

蒙頭的是非洲尼羅河,因那時河的源頭尚未發現

作輕鬆狀的是亞洲恆河

轉身欲扶住方尖碑的是歐洲多瑙河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