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can I do with myself, and HOW does the country do for it?
『論中高等教育在台灣的未來』
前言:
親民黨的黨中央委員、或是任何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人,您們好,這是一份於昨日同一時間寄出之後發現文句不順,於是順過稿後再投的意見書。敝人是一個居住在新北市茫茫數十萬人海當中,不特別精明、也不特別愚笨的小小市民。敝人今天之所以用這個沉重的題目來提出一些內容並不特別優秀、也不特別浮濫的意見,乃是因為時至今日,貴黨在我們這些泛泛民眾的眼中,算是個還肯聽進人民心聲、聽懂人話的具規模政治性集會結社-
至少人們想要甚麼,您們還願意為之據理力爭的、不是麼?
主旨:
那麼,進入正題,為甚麼敝人會拿出這個主題來申論呢?因為,從目前社會上所普遍出現的一些問題當中,敝人看出了那麼點脈絡出來:
一、現在大學生一畢業就是失業,不是找不到工作、就是行業屢做屢換。
無頭蒼蠅大家見過沒有?就是像這樣,剛從學校畢業的莘莘學子,一入到社會的大環境中就茫然不知所從的樣子。
二、大學生高中生化,一進到自由學府就是混、混、混。
很多學生在國高中時期僵化的教育制度下,找不到自己的真正興趣,以致於學生還是憑藉分數選擇科系,而非愛其所選。
三、學院培養過多的人才,造成就業市場飽和。
學校老師一年需要幾個?各管道中取得教師資格的一年有幾個?累積到現在的流浪教師有幾個?我們該拿這七萬以上的浮動人力怎麼辦?
四、考試是最終的評量手段,讀書是學生的三聲無奈。
考試制度本身的多元化與活化值得讚賞,但當它仍只是個人實力唯一的評判標準時,學生與學生間,其才智、家庭、思考上的不平等現象,仍是被粉飾太平了。
五、中高大學生自主性薄弱,對國際大勢、乃至於國家、社會現況漠不關心。
人身為大系統的一環,且先別說要聰明巧偽到能懂得鑽法律漏洞以牟取不當利益的程度了;但身為國家未來主人翁的學生們,至少感覺到中共與美國等強敵環伺,如此「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現實態勢下,在心態上培養出一點自覺性及自強感,以其才能智慧為本國將來謀取一些正當利益出來吧。
辦法:
但就如諸君所見的-這些都只是現象、問題,那解決的想法、辦法呢?
敝人現在就試著以自主思考過的這一些內容,整合成一種觀點提出來:
中高大學生之所以在校期間都渾渾噩噩、不知人間疾苦,甚至臨了畢業、找了工作還是如此不知所從,茫茫然地、飄飄然地、鈍鈍然地、最後咎咎然地在社會中浮沉著;這都乃是因為-
【 他們在學期間沒有那些,可以給他們進行摸索、試探和嘗試錯誤的空間 。】
何以然哉?
試想閣下正是在學中的高中生:
過去三年國中的填鴨式教育,已經將了解世界的許多資料與方法,以滿滿的課堂塞給您了,結果您現在卻還是要面臨同樣、甚至更加飽滿的課程安排-國、英、數、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物理、化學、地科、音樂、美術、藝術生活、家政、生活資訊、資概、健康與護理、體育 …
一整天下來,都是別人告訴您在想甚麼、必須想甚麼、應該做甚麼、必須做甚麼;那您自己到底是在想甚麼?做甚麼?
您自己到底要怎麼樣生出一點,不是別人的東西,不是別人說的話-而是自己想表達,自己想追求、自己想創造出來的東西?
老實說,在目前這樣的課程及時間表安排下,不可能。
學生將不可能獨立自主,不止是擁有生活上獨立自主、負責任盡義務的態度,更是思想上無法產生獨立性的自主思考、負責性的義務行為、公益上的奉獻行為;即使事實上證明它(公益上的奉獻行為)有發生過了,但您看看那比例,那是一個多麼令人痛心、多麼令人感嘆、多麼多麼少的比例啊!
我們究竟是該繼續期待,在現有僵化教育制度的淘選之下,其以量子穿隧般之機率所出現,如此萬中無一的人中龍鳳、無雙國士;還是開始動腦思量並動手改革,這良率極低的生產機制呢?
為了要解決這種「課程塞滿化,腦袋自然就簡單化,自主就給它沒有化」的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下手:
1、【 改良高中課業安排。】
2、【 培養學生思考能力。】
3、【 促進自我興趣發現。】
說明:
既然提出了大綱,那要如何逐步的來落實這些目標呢?
首先,學生對於人生態度茫然的模式基礎在於「太多時間學習,太少時間思考」,所以將第六節課,甚至第四節課以後的時間排空,讓學生有較大量可以自敝人支配、自主思考的時間,這樣才能產生有思維、有識見的,並主動追尋興趣知識的「真學生」。
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正是在指教目前學多思少的弊端。
那麼,這段多出來的大量時間,該如何讓學生自己有效的主導、運用、支配呢?
如果您們在聽到如此不知所謂的口號之後,仍然願意理睬敝人想法的,那就請看看敝人以下這些更加不切實際的想法吧:
非強制性的『職人教育‧終生專才』-從小學就逐年評估個人的能力值,然後依照其發展,送到各個培訓中心去訓練,並在其能力達到一定標準之後,以實習職位聘任之。
培訓中心的訓練,跟義務教育(十二年國教)一樣,是從小學就開始的-不管是泥水匠的培訓,或是太空人的培訓。
而這培訓中心概念的產生,便是因為舊式教育跟產業銜接不上,造成學生畢業之後,公司或國家要重新訓練人員造成多餘的負擔;於是敝人改換思路-由培訓中心擔負起目前教育中「補習班」的重任,以類似職訓中心的國家機構,而且列入學生在學成績計算。
如此,從小就讓學生們接觸產業架構,讓他們習慣實地作業的感覺,以便能在畢業瞬間投入職場。
甚至讓還不知道自己人生規劃及興趣所在的學生們,在及早接觸到實際產業結構之後,認清自己的方向,或是確認自己的喜好。
免得像以前的制度-人們往往要經過一番波折,邊說著:「這不是我想要的!」邊嘗試過許多不合適的工作之後,才能找尋到自己一生真正的志業。
敝人不敢說這樣的學生都已經知道自己天命了,但敝人敢說,他們所將擁有的機會跟資產,是以前的人們所不敢、也不能想像的!
而且各實習場所,須比照其正式職員的敘薪制度,在個別學生於其職位上實習之時,為其保留薪資 * ,相信用心的培訓/實習學生於適齡或適能出社會時,已經累積了一大筆在正式投入職場之後,就會自動轉為自由資產的信託基金;雖然那不是足以直接買下房屋的百萬,但也非常可觀了。
* 能力到達職人階段,並對實習之工作有合格之表現,國家就會認定其有獲得報酬之資格,但因其不在其位、或是未成年,因此會將酬金先保留至其正式任職,或是在其成年的時候交還給其人。
其次,這當中或許是會產生,因學生不參與培訓而造成閒散時間過多,從而所產生的不良社會影響(例如加入組織犯罪、素行良好者臨時起意的不規範行為)不錯,但是我們不妨從另一個觀點來看:
正是因為國高中就學時間安排得太扎實,故而使得本抵家庭環境就有問題的孩子直至大學或出社會後才對社會造成更大的影響;若是因為他們在高中時期因為支配時間增多,造成其素行不良之記錄及時顯露,而被社福機構及早關心及早處理,那不也是為國家的社會問題作了「及早預防,及早治療」的工作了嗎?
再加上我們可以促進個人思維的發展,而鼓勵其多多發表、創新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各種精化學校規定作業的形式,提煉出學生的真知灼見出來。
那麼該如何改良安排高中的課業,好讓學生進行提煉其真知灼見的演練呢,個人希望是如下的:
提出諸如『請以孟嘗君及其食客的觀點,試論當時任何一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及其教育體制,以及其日常生活中之食衣住行育樂之優劣,並提出經過自主思考的解決方案。』為名的小論文。
而且有以下條件:
一、 假設孟嘗君資訊發達,東西方互通有無,因此可以是當時世界上之任何東西方國家。
二、 前提是以當時在中國已出現的學術系統來推演。
三、 若是以其他學術系統或時空點推演,請附上約三百字的『某學術家何以能存在於某時空點的任何可能理由』及-以欲討論之學術系統及時空點為藍本,編寫出套用此作業主題之小論文。
基本上,這是在培養學生對現實生活與歷史變化的敏感度,以及自我意見的覺察跟寫作能力的增進,其次則是讓學生接觸學術、熟悉學術進而思辯學術,將學術納為己有;最後則是培養創意,讓不願羈於學術的學生也能有揮灑的空間。
還有一點就是,在教學及升學上以此種作業分數來評量,取代校內的部分考試,使得學生、教師、家長將精力跟資源都放在精心設計過的作業之上,達到精華教育的效果。
基本上,這是個學習國外創意與多元及思辨教學的一種實作形態,除了拾人牙慧的部分外,也僅是配合了點本土風俗民情所做的東施效顰,希望您們有意採用時,還是多深思其能否有配套措施為好。
目標:
於是,人們就能在綜上所述的基礎上,進一步地改善高中生畢業後,其造成學生混過大學時光的短期影響,及其畢業後發現自己學無所用、才無所歸的長期困擾。
於是,就業市場早在學生就業階段,便因為實習職位就任人口語意願的普查而得到調適,避免學生在學階段所學無以用,種下日後失業的傷害與遺憾。
於是,那些認識到本國情勢的學生,將不靠師長的督促,便能自動自發的作出愛國宣言、組織起自強運動,而下一波的五四運動,就寄望在這些有所自覺的學生身上了。
結語:
當然,這些都只是看到了現有的、表面的社會現象、弊端,而所作的補鍋之策、後見之明;因此若是有所不成熟或是太過理想化的地方,想必也是敝人的不足,而非這個社會大環境出了甚麼錯了。(語畢,北面再拜稽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