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得「政治冷感症」人們的一帖良方

  • Share this:

當我 21 號早上在看法學有關條約效力部分的時候,有一些感想,但在我說自己的感想之前,必須要先把我在書本上看到的內容抄錄出來,這樣才能讓廣泛的大眾知道,我的起頭部份到底在說些什麼:

法學緒論

條約之效力

條約之效力,依大法官釋字第三二九號解釋之意旨,可分為下列二種-

( 一 ) 具法律效力者:

凡條約案,係經 行政院院會 依憲法第五十八條第二項 議決 ,並經 立法院 依憲法第六十三條進行 讀會 程序 通過 後者,則其位階與法律相同。

( 二 ) 效力低於法律:

凡條約案 未經送立法院審議 ,或僅係由主管機關依訂定法規之程序, 或一般行政程序處理 者, 因其未經立法院讀會程序,故其效力應遜於法律 。

( 2012 法學緒論 P.1-106 ,蕭博仁/編著,志光教育文化出版社 100 年 5 月發行)

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

像是 ECFA 這種他國(或國際)與我國作交流,並且會影響到我國國內內政經濟狀況的條約,被我們的政府給簽訂了之後呢,是必須要再經過立法院開會,並把條約內容,像我們國內立法一樣地,一條條的拿出來 批鬥 宣讀、廣泛討論過後,才能夠在我們自己的國家之內,產生它內容所規範的效力低。

甚至呢,根據我國的法政習慣-

是要在經過行政院開會決定法令內容之後,再送到立法院去三讀通過,成為符合我國風俗民情,並且能明確約束我國政府與人民的國內法。(例如《智慧財產權法》,就是我國在簽訂「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與美國在台協會著作權保護協定」之後才發布的國內法。)

在我看到課本上這段表示條約效力內容的時候,就開始聯想了起來(請不要怪我讀書不專心,禮拜天嘛,能待在家裡埋首書堆就很不錯了 XD ),聯想些什麼呢?就是自己在腦海中開始推演起,關於條約法效力在我們現實中可能出現的情景,大概像這樣:

「條約的效力是分作跟法律相同,以及低於法律效力的兩種嘛,然後有時候國內會因為跟別人簽了什麼條約或協定,於是便立了法來約束、規範我國政府跟人民的作為不是嗎?

那 … 假如因為這個條約而立的這一個國內法,它本身所根據、所基礎的這個條約,也就是法源-是未經過立法院三讀通過,效力低於我國法律的呢?

咦?這不是很奇怪嗎?一個正式、成文、公權力性質的國內公法,竟然是源自於非正式、不成文、私權性質的國際契約?

就法律強制力而言,一般是公法(強行法)>刑法>民法(任意法)沒錯吧?而就連強制力最少的民法都說:『民事,法律所未規定者,依習慣,無習慣者,依法理。』-是要沒有了法律典章,才去尋求約定俗成的不是嗎?

那怎麼會我國一個約束政府與國民的公法,它的依據,竟然是來自於一個,效力低於民、刑法等私法,其存在兩國簽約代表間以合意為基礎的契約-而不是經過國會三讀之後,一種在行政、立法、司法上,三方都站得住腳,有確定法定效果的正式條約呢?

不過也的確,就它所衍生的那個國內法而言,確實也是部通過了立法院三讀會的正式法律,並且在『依法行政』的條件下,能夠讓政府部門仗著它而在國內大力實行,暢所無阻 …但 像這樣子的國內法,它的法源基礎是只能在行政上站得住腳而已的不是嗎?

所以政府(行政部門)是怕簽了以後,詳細內容被立法院打槍,所以等簽完了再報告大略要點給立法院,然後立法院便就著不完整的資訊,立出一套既符合國外標準又合乎國內情況的 …『變壓器式』 *1 法條來?

但是假如今天行政部門對這個條是很有信心的,不怕說出來被立委們打槍的,那又何必如此呢?而且還應該反過來說-

正因為立法院是人民選出來的代表,並因為行政部門的能力優越、高瞻遠囑而先察知了國內有這份條約跟國內立法的需要,以配合國際潮流(比如說《京都協議書》)、乃甚至於是要拋磚引玉、引領國際潮流的 *2 ,那不是更應該好好的說服那些,也是為了國家整體利益而在議堂喉舌的立法委員們來支持通過,並向其選區還有疑慮的民眾好好解釋、宣導的嘛 !

這樣才是行政與立法分立所應該要達到的目的不是嗎?

可是就像某筆額度高達六千億的軍購案一樣,國防部長一提出這個預算案就頻頻被立委砲轟,行政院長站出來說話也提不出站得住腳的論據,更難以說服廣大的民眾:『這筆錢真如我們(行政部門)所述的,是如此需求孔急的呀!』。

甚至連關於愛國者飛彈的議題在此早先經過公投,過半數民意不支持之後,行政部門還敢拿到國會殿堂上,要人民代表起先違法通過;這不是太過分了嗎?我們所憧憬的好政府、不擾民政府、愛民政府,到底是在哪理出了什麼問題,才演變成會發生出這種鬧劇的局面呢?」

要想回答這問題或是繼續聯想下去,那就需要另一門學科的幫助-

行政學

政府職能大幅成長的原因:

1. 價值轉變的影響:近百年來,西方社會、經濟、科技大幅成長,國家權力不再是必要之惡,政府要勇於解決問題,因而現代政府職能大幅擴張。

2. 社會發展的影響:人口增加,各種公共財和服務的政府產出,都對的擴張了,故進而對政府要求更多。

3. 經濟混和的影響:工商企業需要政府提供穩定的經濟與政治環境,而另一方面要維護政府公利不受企業私利影響,故政府的服務不斷增加。

4. 政治過程的影響:民眾的需求是政府施政最大的正當性基礎,但是幾乎很少有表達減少公共產出的要求;利益團體向有關政府機關遊說施壓,而成本是由社會大眾分擔;政黨選舉所開的支票亦復如是。

5. 科層習性的影響:政府機關幾乎沒有競爭者,難以控制效率及生產力;預算過程中超編、浮報、協商等情形外界難以瞭解;政府越龐大,越難革新;公務員本身若要被裁員,相關人員當然會反對。

(1) 現代政府太過龐大,行政學者以及財政學者稱現代國家為「行政國」、「税賦國」。

(2) 賦稅擴張的移位效果:人民在戰爭、經濟恐慌的社會動亂時期對政府賦稅個人忍受程度會增加,一但危機解除,由於社會已經習慣新的稅賦予支出,政府不會降低支出到原來水準,而是利用新的稅收去實行新的計畫,所以民眾忍税能力每經過一回合的社會危機,就會向上移位 *3 。

(3) 獨眼龍式的凱因斯主義:凱因斯主張經濟蕭條時,政府應該增加公共支出,以抵銷經濟衰退的影響。而就實務上而言,經濟支出使政府增加支出,而在經濟繁榮時並未減少支出,所以凱因斯主義支配自由國家政府只實行了一半。

(4) 普樂現象( Pogo Phenomenon ):用比較通俗的說法就是「大家樂」,其原因是民眾的需求增加造成「由簡入奢易、由奢返儉難」。

(初等行政學大意 P.13 ,程明/編著,志光教育文化出版社 100 年 4 月發行)

相信這段,只要是受過義務教育國文程度的人都看得懂吧?所以我就跳過解釋,來接續我以上未完的聯想:

「我們所憧憬的好政府、不擾民政府、愛民政府,到底是在哪理出了什麼問題,才會演變成發生出這種鬧劇的局面呢?」

一種政策的發想,通常不都應該是在『民之所欲,常在我心。』的懷想跟架構下萌發的不是嗎?課本也說了『民眾的需求是政府施政最大的正當性基礎』不是嗎?

但是仔細看了看課本,這段它可是還有下文的呢:

『利益團體向有關政府機關遊說施壓,而成本是由社會大眾分擔』

喔~所以應該是有了什麼利益團體去對我們的行政部門遊說、施壓,所以政府才會作出要花一大筆錢去買這些沒辦法改善中共對本國、本國對中共戰略態勢的過季商品啊!

那這樣我們的政府還真凱,聽了小三(利益團體)的威脅,就要拿元配(國民)辛苦賺的奶粉錢,去買隔壁老王(美國)清倉的生鏽剪刀,好去剪掉隔壁老陳(中共)那籬笆邊快長過來的榕樹枝-

卻孰不知這把剪刀鏽到剛碰到老陳家樹枝的時候,就自個兒分崩離析、隨風而去了,非旦剪不了人家的枝,還遭了人家的白眼跟臭揍,甚且那當初造謠生事的小三,其實老早就暗地中跟老王珠連壁結,給自己帶了頂好大的綠帽呀?

這到底是出了什麼樣的問題,才會從『民之所欲,常在我心。』變成了『遊說所逼,得不償失。』呢?

會不會是因為在行政部門制定政策的時候,總要考量一些例外狀況而使得政策施行的幅度能夠擴增一點,造福更多的國民,於是使其各個環節有些可以隨機應變的對策空間;而在實際推行的時候,又因為一些民眾的反應而順應了一點民間的狀況;又在整體社會複雜度的影響下,對一些曖昧、模糊的區塊,權宜、妥協了一下 …

到最後,等到機關跟民眾發覺到整體情勢,是在對策空間的雙黃線上大作甩尾的迴轉動作,嚴重扭曲了政策意旨,甚至是整個跟政府與人民對著幹的時候,就太晚了呢?

可是這些符合邏輯跟理性的程序,以及符合人情跟感性的應變,都沒有任何設想上的缺失跟不完備,但為什麼比起製造恐怖、專制統治的蔣政權來,還來得沒有政績跟效率呢?

為什麼應該當家作主的我們,要像獨眼龍的凱因斯主義所述的那樣,忍受政府不斷的增加稅賦又不當地亂花開支-就像隻因為殼裡被珠農埋進了珍珠核,而只好不斷用真珠質包著它,到最後自己辛苦所包著的這顆大珍珠,就要被珠農給挖起來的大蚌(笨)殼? 」

但其實我們可以不用這麼痛苦吧?畢竟課本上除了說利益團體會影響政策的方向以外,還有另外一種力量會影響到政策的不是嗎?那就是- 政黨選舉所開的支票。

那政黨是什麼時候,最會聚焦於開支票的議題上呢?就是可能造成政黨輪替的選舉當中,而這種選舉就是 …

沒錯,就是目前剩下不到兩個月的總統及立委大選。

透過這場大選,利用我們手中威力最強大的武器-選票;去選賢與能,去拔擢出能改善這些現象、亂象的最佳人選;讓有能有德的政治家,化 ECFA 的危機為轉機,化凱子軍購的笑話為自強運動的再造。

能讓我們擺脫於「大笨殼」處境的一大關鍵、最佳著力點,比起示威遊行或是群起暴動更來得理性冷靜又輕鬆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出「誰」才是真正能拯救國家於水火當中的能力者。

別人我不知道,但就我個人自己的眼光來看,政策從方向整合到實行層面,乃至於檢驗標準都能一目了然,最讓人感到安心跟放心的政見,就屬親民黨目前的 11 項 政策綱領 -標題寫什麼就是什麼,說什麼就作什麼;堅持了三不一沒有的指導:不畫大餅、不扯恩怨、不談高調,沒有跟社會脫節。

雖然民進黨的 十年政綱 寫作得十分美好,引起我們內心的感動與同情,但其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沒有實行層面的具體做法,以及民眾可以了然檢驗與輕鬆參與的透明度,這在本人看來,是十分可惜的。

而國民黨的 政策說帖 ,還真是像它的題名一般-是一篇篇離散紛亂的說帖,我不是說它沒有用心在營造馬總統對國政與民是的關心,也不是說它沒有具體的措施與可供檢驗的施政報告,而是說:它實在是太分散了,讓單純想比較三黨政策實在度的我,花很多精神在篩選想要看的文章上 …

總結三黨目前的政策表現,我給了以下的大標題,讓接下來想看各黨所開出支票的人有所認識,也讓已經看過其支票款項的人們會心一笑-

民進黨:「有夢最美,希望相隨。」

國民黨:「亦如人類之內,良莠不齊。」

親民黨:「結構嚴謹,拳拳到肉。」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就是要大家 不要再對政治冷感 ,不然就像納粹德國時那位知名牧師所說的:

最初,他們來抓共產黨員,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黨員;

接著,他們來抓社會主義者,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社會主義者;

再來,他們來抓工會會員,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會員;

後來,他們來抓猶太人,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最後,他們來抓我,已經沒有人能為我說話了。

- 希特勒時期 德國牧師 馬丁.尼莫拉

不想要因為錯誤政策與國政指導,而讓自己遭受到失業流浪、受人壓迫、家破人亡、亡國奴隸…等等悲慘際遇而沒人幫你伸冤平反的,就趕快在「對」的時刻,找到「對」的人,投下「對」的票,發出「對」的聲音!

マエリベリー‧ハーン

八雲紫

*1 像是筆電或是手機之類需要小電量/電壓的 3C 產品,常常在使用或充電時都會使用到像這種標示-

INPUT (輸入): 110V-240V ~ 1.2A 50-60Hz

OUTPUT (輸出): 19V ≒ 4.22A

的變壓器,有點類似我國對條約內容再立國內法的狀況-於是我便把銜接不同財經狀況政治體的立法機制,稱作是『變壓器式』的法條 。

*2 比如說對人外智慧生命體(智能超過一般動物之特定飛禽走獸、神魔妖精、電子型態意識自覺體、地球外智慧生物…)之定義或立法規範與協調,當其現實發生時之對應、處置對策 。

雖然看起來有點荒謬不需要,但發生事實的可能性低,並不代表它就不會發生,只是時間跟科技的問題而已;像剛發展到太空領土的日本,預見到未來的太空領域問題就先通過了《宇宙基本法》而實行之。

*3 如果以「 東方 Project 」的 角色塑造 觀來形容這種狀況的話,大概會出現這種角色吧:

獨眼龍的凱因斯(隻眼【せきがん】のケインズ), Keynes the One-Eyed

種族:魔法使

能力:預知能力(武功半廢 XD )、忍受政府賦稅程度的能力

別名:總體經濟學的開山祖師、國家干預的背書者

登場:經濟學,行政學(學系)

主題曲:尚無

在第一次赤禍戰爭 *4 前就住在人里的魔法使,平常的工作是以他的預知能力,作出妖襲警報,幫助在人里內的人類們預防即將來襲的妖怪們。在大結界張開後約七百年時,憑藉著一雙可以洞見未來的「木金水符˙學者之眼」而多次在抵抗大規模來襲赤字妖的「赤字異變」(同 *4 )中屢建奇功;但卻在第二次赤禍戰爭之後,遭到同伴的背判而被偷走了一隻眼睛-從此他的預知能力,便只剩下了一半的準確率 …

這直接地導致了,人們對他的妖襲警報不信賴的態度;而開始查知到自己不為人們所重視,他也只好無可奈何地搬離人里。隨之他便跟其他的魔法使一樣,住進了魔法之森,並開始研究起「如何回復自己完全準確的預知能力」的方法。目前則常去紅魔館的地下大圖書館駐點研究,因為會好好的歸類與返還書架上的書本,而受到帕秋莉額外的禮遇跟款待;另外,有時候也會看到他跟在人里教書的慧音作熱烈的討論,看樣子兩人是認識了很久的朋友吧。主要擁有忍受政府賦稅程度的能力。(笑)

*4 時至今日在還沒找到根本解決辦法之狀況下,人里仍幾乎是每年的以會計年度為週期,遭受著大小不同赤字妖的侵襲,而使得預算編纂與人民負債成為一個巨大的負擔。

而第一次赤禍戰爭,則是在這超過五十年的赤字異變發生期當中,第一場的大規模人 / 妖對抗事件。

針對 這個異變,就連神社的巫女也是視若無睹地,讓人里的人們 自生自滅 自己想辦法解決,一點出手的意思都沒有。根據文文 。 新聞的報導,神社的巫女對此曾經表示:

「也不是說那是妖怪擅自侵襲人們唷,而是人們自己在運用力量的時候,太過依賴了自己的控制能力,而因此所招來的災厄吧。

簡單來說-就是招惹了像厄神那樣的東西,而所受到的作祟呢!然後就像月面侵略那時候一樣,要我拿神明當對手,實在是使不上什麼力呀~」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