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1399 我想您誤會了我的"文意"了吧?
就像我們不會把"無恥之恥,無恥矣"想做是": "一個人如果有被罵無恥的恥辱,那他就真的是個無恥之徒了" 這是因為《孟子》盡心第六章前面已經先寫有了:"人不可無恥".
而同樣地,即使在看到了容易造成誤會的這句: "嗯,那麼我不會忘記去多多感謝,這個還願意給中華迂腐古文化一個極度微小生存空間的現代文明的.(啐)" 但有文學基礎的人們也不會因為漏看了前面的這些敘述句而造成誤會吧: "中華傳統的高等學術就像是斑鳖一樣,只要寥寥的少數有被好好地保存在古文化研究所/動物園裡就好了- 這對目前的我們來說,已經夠好了,是吧? 該為此而感到驕傲、自豪、滿足了,是吧?"
你看,其實這段的文理構造是這樣的- 以"中華迂腐古文化"及"極度微小生存空間"這雙重否定/譏諷/暗喻的語氣,來輝映著: "只要寥寥的少數有被好好地保存在古文化研究所/動物園裡就好了" 及 "這對目前的我們來說,已經夠好了,是吧? 該為此而感到驕傲、自豪、滿足了,是吧?" 這語帶揶揄的兩句.
所以我或許在分行上有"激烈批判整個中華傳統文化"的趨向, 但其實我真正在批判的是"使中華傳統文化成為瀕危動物般,需要在受保護環境下苟延殘喘的現代文明".
由於古文書的作者早已作古,所以需要還原古文書作者真正意向的工作需要多面向的考據/考證工作; 而我所批判的現代文明其叫令人慶幸的一點是-文章的作者尚未死透,還容仍存活在世的作者們在當代為自己受誤會的文章作出澄清的動作- 而不是如一些歷史上的平反大案般,在其死後之一段歷史中徒留後人的罵名.
甚至是在古代如我這螻蟻般微賤,連本會被朝廷查禁的違禁書都寫不出/連被污名化的可能性都沒有的小廝; 在現代都能夠享有存留於網際空間/電子資料庫當中的立言之恩惠,這則是令我感到慶幸的另外一點了.
奇怪,我不是應該站在反駁當代文明/文化"借古諷今"的立場的嗎? 為什麼我到後面又要幫當代文明/文化作辯護了呢? 因為這就是人的複雜性跟矛盾性啊,在這世上是只有少數人才是真正純粹的吧; 而其他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人都是會在不同的環境/時空下,去選取既有的立場作出表達.
所以在許抗生先生依照馬王堆出土之漢初帛書甲,乙本所著之《老子研究》中,道篇的頭兩句就是: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當"道"這個東西可以被稱作"道"的時候,往往它就會開始遭到學習這詞彙的人濫用,而不是我們可以精確定義的"常道"了; 就以身為總稱"道"的"詞彙/稱語"這個事物也是一樣,很容易地就受到濫用而遭於各種媒體扭曲/流變的毒手.*
同樣的,我們可以依此作出衍伸- 當"人心"這個東西可以被稱作"人心"的時候,往往它就會開始遭到學習這詞彙的人濫用,而不是我們可以精確定義的"人心"了; 就以身為總稱"人心"的"人"這個事物也是一樣,很容易地就受到濫用而遭於各種媒體扭曲/流變的毒手.
因此當一個複雜度及模糊度(曖昧性)相當高的概念開始被定型並被指稱的時候,往往也就註定了是要被濫用的開始. 這就像是我們族群很敏感的"宅"字,一旦被不良媒體開始定型,也就是注定了台灣社會從"電車男"開始,現在這種被濫用/誤解到不行的程度. 一個詞彙都能夠被狹隘定義並過度放大到如此的程度,那定義了目前所有詞彙的"人"本身- 不就是遭到更大的濫用/誤解嗎? 就算是我們還是時常地再度發現了其真正的人文意義,結果似乎也還是沒變的不是麼.
那麼,我們怎麼能夠以以下這段敘述及不良媒體般的心態,來狹隘定義並過度放大了我這個還活生生的人的真正意向呢: "中華傳統的高等學術就像是斑鳖一樣,只要寥寥的少數有被好好地保存在古文化研究所/動物園裡就好了- 這對目前的我們來說,已經夠好了,是吧? 該為此而感到驕傲、自豪、滿足了,是吧?
嗯,那麼我不會忘記去多多感謝,這個還願意給中華迂腐古文化一個極度微小生存空間的現代文明的.(啐)"
好了,我辯解完畢了;如果各位仍要以不良媒體的眼光跟做法來指稱我是廚,而我所寫的這些仍是中二文的話...
那麼身為受到主流價值觀批判的我,就像是受到我所批判的"當代文明"及"不良媒體"一般- 也只有對此閉上鳥嘴,默默地承受下來的餘地了.
但是,我不會放棄繼續散發我的毒電波的; 只要我還活著,我就絕對會把自己的思想/行為繼續在我所能夠影響的地方發散出來的! 不放棄,我,絕˙不˙放˙棄;要嘛我死,要嘛誰弄死我,不然就是我喪失心智,或是失去任何的表達能力. 總之只要我還有表現能力,我還是我自己- 那麼,這條像是強迫症/自大狂末期的艱辛道路,我還是會在各種主流價值觀的強大鞭笞/唾棄之下,繼續行進的. 即使這只是無意義的複雜性跟矛盾性呈現,但是世界不應該,也不會抹煞掉現有既存事物的任何舞台.
畢竟,壞榜樣也是榜樣;當壞榜樣能夠導正人心時所產生的: "我看到壞榜樣,所以我希望任何的壞榜樣都不要存在"這種心情就變成是一種- "沒有壞榜樣就沒有好規範"的因果矛盾了,因為實際上少有沒看過壞榜樣就做出了好規範的事情. ∵要做出好規範來規避壞榜樣,∴就必須要存有壞榜樣並呈現出來而加以掃除之-這是循環論證. 邏輯說因果(前提-結論)不能互為表裡/循環論證,但是我們人類自身的學習卻往往建立在這種循環論證當中.
以身為挑戰主流價值觀之有識之士的身分及態度,以上就是我所選擇的最佳化對應; 就算這只是我個人的獨斷觀點,就算是被說成作秀及做作甚或是耍廚也都無所謂了. 反正歷史總是著墨於"主流價值觀",所以就像堅持於"宅這個名詞才不像一般人說得那樣OOXX"的(對比於國家/社會)相對小族群一般; 我這個堅持個人觀點及態度的特立獨行者,就算是被全天下所唾棄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 我選擇的路、我所抱持的價值觀,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生活的方式,是我活著的要件-我為此而不動搖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
*由於我跟許先生對於白話文學表達有不同的認知,故而小可依照了書中原文及原意,在此作出了不脫離其原文及原意並更適合於此場合的解譯.
無謂的文化意識形態與文化無線上綱論禁止,這裡是學術版.mht (連結失效)→ 無謂的文化意識形態與文化無線上綱論禁止,這裡是學術版.mht (雲端硬碟)
文中的這段:
∵要做出好規範來規避壞榜樣,∴就必須要存有壞榜樣並呈現出來而加以掃除之-這是循環論證.
又可被稱為:「循環論證謬誤的學習面正確性」
2017/1/16 09:50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