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胡雪巖傳記後, 不免對於他的經商巧思, 深感出神入化; 世人有云 : 「 從政必讀《曾國藩》,經商須看《胡雪巖》確是如 此。」
在雍正、乾隆年間,安徽績溪胡家名滿天下,不過到了胡雪巖祖父輩這一代,朝中朋黨、滿漢之爭加劇,胡家大受牽連,從此一蹶不振,至胡雪巖時,績溪胡家已無人再提。胡雪巖年幼便喜籌畫,逢事必三思而後行,名為少年,實則老成,家人感到十分驚異:「胡氏後繼之人,在此子乎?」遂送其入江南名儒柳風和門下,望其發奮圖強,重振家門聲譽。
不料他卻志不在書中的聖人之言,而在經世致用;他認為聖人之言,未必有所用;專談非有所用的聖人之言,不但於家國無益,對個人建功立業也沒有實質幫助,故而捨棄不讀。
如此離經叛道,自然被老師送出門下,不過,老師也不責怪他,只說:「君亦有志,不必勉強爾。」從此以後,他開始了他的流浪生涯,並曾混跡於青幫。
胡雪巖為人機警伶俐,個性忠義仁厚,很快地便受到幫中長老的賞識,日日飛鷹走馬、快意恩仇,不料幫中內訌,胡雪巖被迫遠走杭州。在杭州他遇到同樣落魄的王有齡,一生的命運因此而改變。「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孟子曰:「 舜發於畎畝之中, 傅說舉於版築之閒, 膠鬲舉於魚鹽之中, 管夷吾舉於士, 孫叔敖舉於海, 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胡雪巖 於發跡前的種種經歷,細細剖析,使人知其成功乃事出有因,少年已露形跡,絕非偶然也。
胡雪巖 之所以能發跡、斡旋運用各方資源快速致富,其實背後全繫於他的十個字:「商道即人道」、「信譽就是錢」。
杭州有句諺語:「做好生意三件寶,人員、門面、信譽好」。胡雪巖恰把這三件事情發揮得恰到好處。
胡雪巖經商,非常重視門面。他的錢莊和藥店門面都十分講究,以他旗下的藥行胡慶餘堂為例,當年請來專家設計,整座占地八畝的建築群,酷似一隻棲息在杭州吳山腳下象徵長壽的仙鶴,門庭如鶴首,長廊是鶴頸。
好門面,能贏得顧客的信心,胡雪巖深知其味。而讓員工有好的待遇,可以避貪,不會偷雞摸狗毀了事業招牌,這一點他也非常注意。例如在胡慶餘堂人員使用上,胡雪巖根據技能,將雇員分為三個等級敘薪,再根據貢獻,發給「功勞股」,也就是今天的員工分紅。同時也建立起十九世紀杭州最早出現的退撫制度。
胡雪巖常說:「信譽就是錢」。在他的哲學裡,能「賠」、能「捨」才是真能講信,並從信任賺錢。
他的第一個政治靠山王有齡,就是得自這理念。
當時,胡雪巖還是個二十歲出頭的錢莊跑街,偶然結識家道中落的「候補官員」王有齡。同情其貧困遭遇,也為培養日後靠山,胡雪巖主動允諾幫他籌措上京補缺所需的五百兩銀子。話說出口,卻身無分文的胡雪巖,最後是挪用了當時他任職錢莊的一筆死帳,私自借給王有齡,挪用公款而結交人脈的胡雪巖因此被錢莊老闆解雇。甚至,落魄潦倒許久。
為了王有齡,胡雪巖賠上工作,能「賠」、能「捨」,二話不說。多年後,王有齡發達了,當上一個肥缺的官,握有大筆公帑負責浙江省的糧食採購。王有齡記得胡雪巖的恩情,回報的方式,就是讓胡能夠經手官方的購糧,進而利用購糧的公家資本,發展自己的錢莊事業。這奠下胡雪巖成為清朝大銀行家的基礎。
雖然出身低下,但胡雪巖很重承諾,而能五湖四海結交朋友;承諾、人脈、財富,堆砌成為日後不可一世的大富商。胡雪巖講信,與晉商不同,並非一成不變,裡頭可是充滿了彈性與機靈。
胡雪巖曾說:「八個子七個蓋,蓋來蓋去不穿幫,這就是會做生意。」他沒有本錢,卻懂得利用別人的錢來履行「信譽」,同時,又能讓自己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