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金門相對於臺灣的角色?事實上,金門自台灣中華民國建立獨立政權以來就是試驗區,金門過去實施過所謂的戰地政務。
過去金門對臺灣要出入境管制,金門的物資進出臺灣也要管制,金門所使用的貨幣和臺灣也不太一樣。現在兩岸直接往來,這也是另外一個階段的一種“一國兩制”。當然這是指臺灣、澎湖、金門、馬祖這個範圍內的兩種制度,那我們既然可以在“中華民國”的這個轄區裏實施兩種制度,那為什麼不在兩岸之間實施不同的制度呢?
制度和構想的本身就是要為兩岸經貿發展和促進共榮和平,營建一個互利的平臺。那集兩岸政經制度之所長,為金門來做試驗,最重要的目的是在此。
基本上金門以前就是在“兩制”的環境下長大的,所以在金門實施中華民國的“一國兩制”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對一般普羅大眾來說,只要誰給民眾更好的生活,有更多發展的機會,就是好的政府。
“小三通”是金門向臺灣極力去爭取來的。現在“小三通”適用的物件範疇也和臺灣各縣市有所區隔。金門的“一國兩制”有臺灣的制度也需要中國的配合。金門就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現在已經開始在做了,只是以前沒有把正式的名稱提出來而已。現在做的還不是很順暢,一方面是臺灣沒有實施的誠意,中國對金門的瞭解也有限。根本是兩岸的政府不瞭解一個離島的處境。金門有地理區位優勢,為什麼不把這優勢加以發揮呢?每年有400多萬人去中國,臺灣的政府只限定少數人可以從這裏進出。讓老百姓可以更省錢也更節省時間的方式都不進行,捨近求遠,我覺得這是很不可思議的。 感覺台灣和中國對金門需要多些寬鬆,假如一個小小地區都不能有交集,那兩岸之間怎麼會有交集呢?從經濟著手,比較容易讓老百姓接受。這是一個次序的問題,也是一個策略運用的問題。從經濟層面加強交流合作,消除壁壘。進而就會影響到政治層面。
現在中國大陸觀光客要來金門,不是金門在審查,而是臺灣在審查。那臺灣就有很多非正常的因素。這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因素,或一種政治考量的因素來介入這種理由,我也覺得不應該。
臺灣政府常常講所謂的“民主自覺”,但是為什麼金門的前途老是要臺灣決定呢?基本上,應該站在平等的角度來看待。很多政策的實施也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以前兩岸對峙那麼強烈,讓金門做一些犧牲,這是不得已的,金門當地居民也接受了。
但現在兩岸關係緩和了,這個機會不留給這個以前曾經犧牲的地區,當然金門居民會覺得不服氣啊! 基本上,依據謝長廷在金門所提的規劃第一個就是要成立一個推動的小組,希望若是台灣及中國大陸的政府都能重視這個問題,那就一起來推動。“陸委會”可以來,中國的“國台辦”也可以來參與。 假如真的有誠意要走和解的路線,是應該要怎麼做的。兩岸的談判不一定要在新加坡或是澳門,可以直接來最近的金門,為什麼要繞那麼遠呢?
兩岸問題應該是整個臺灣都應該思考這個問題。每天製造對立,日本可以靠得住麼?美國可以靠得住麼?兩岸在政治上是對立的但兩岸人民間其實是文化上的親兄弟,人民間是沒必要相互當仇讎。難道那些毫無關係的美日公民會成為台灣更可靠的戰友?天底下有這種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