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正式進入一黨獨大時代的民主倒退 !

  • Share this:

今年兩次大選,立委與總統選舉相距只有兩個月,前者又是首度實施單一選區兩票制,對政黨衝擊劇烈,使致彼此的連動效應相對增強,西瓜效應﹖鐘擺效應﹖選前就蔚為討論。1/12日的答案告知,由於鐘擺擺盪過度,即將面對的不只是兩個月後的大選問題,而是未來四年該如何做的問題。

這次民進黨含不分區立委僅得二十七席,敗選雖不出各方預料,但比預估更為慘烈。根據民進黨內部選前所做的民調與選舉預估,當選席次約為三十五席,事後驗證,卻是一一三席的四分之一不到。

不過這次選舉總體投票率創新低,區域與政黨票皆不到六成。﹁討黨產﹂公投和﹁反貪腐﹂兩項公投票,因為投票率都只約二成六,皆未過第一階段門檻。在其他小黨部分,無黨團結聯盟三席、親民黨一席、無黨籍一席。第三勢力並未透過這次選舉彰顯力量。

雖然大敗,但民進黨區域立委總得票率為三十八.一七%,較三年前立委選舉得票率三十五.七二%,有小幅成長,不過並未完全反映在席次上,只有二成四不到當選。國民黨則由上屆選舉的三二.八三%,上升到五三.五%,但取得七成一席次。

國民黨確定在新國會取得壓倒性、甚至可以一黨主導修憲、罷免、彈劾的席次,這個懸殊的比例,等於民進黨在國會監督制衡的能力完全拱手,與老法統退職後首度全面改選的二屆立委選舉,民進黨佔一六一席的五十席、約三成一,都不如,直接進入二十多年前的黨外時代。

這場立委選舉,中國國民黨本來就是穩贏,但是後來變成躺著選,似乎只要打扁就能取得共鳴,這是其最大的策略成功,陳水扁總統兼任民進黨主席挑起輔選重擔,衝上第一線,卻成為對手攻堅最弱的缺口,阿扁昨晚宣佈辭去黨主席,挑起全部的責任,這個正確的決定,是辭所當辭。

要比較民進黨幾個要角的賣力程度,阿扁的投入絕對無人出其右,﹁苦勞﹂毫無問題,但是人民透過選票說話,給的答案卻是,﹁功勞﹂渺茫,甚至被操作成為一次對陳水扁的否決投票。

何以致之﹖阿扁的每天十數個行程到各地的振臂亟呼、沙啞勞頓,其身影壓過了所有的母雞與小雞,成為主要形象。而阿扁面對台下支持者樁腳所使用的小眾語言,激越超越理性,不斷透過大眾媒體向全國放送,因時間地點場所不宜,屢屢成為國民黨現成的素材,加上這八年執政成績的檢討,在大環境不佳下,缺乏有利辯護,讓國民黨更加以逸待勞,無須為多年來一路杯葛做些許承擔,民進黨立委因而普遍苦不堪言。

選前,不少人向總統府反應,阿扁的媒體角色形塑是一大敗筆,此外,從事轉型正義的改革,堅定有餘,謙卑不足,但聽者藐藐,未能照顧到關注經濟民生的聲音,因而喪失了對話的利基。

但是,陳水扁之所以被推上火線,也反映出民進黨內部未能團結齊應艱困挑戰,這才是這次慘敗的關鍵背景﹗選前,外界已經看到若干天王開始閃躲、或是互推責任的徵兆,這是大軍缺乏信心的陣前大忌。果然,人民看到了民進黨山頭群的自私與軟弱,無從從中產生認同與感動,因而自投票行列中退卻。

這個結果,對於三月的總統大選,國民黨當然士氣大振,形同取得預賽的主場優勢,加以新國會在下月先行開議,新國會面對舊內閣,一場眾寡不均的政治態勢已可預見。

大情勢對馬蕭一組絕對有利,但長昌一組還能不能選﹖能否逆境求勝﹖端看台灣選民如何看待總統擁有壓倒性國會護航的政治體制﹖以及是否存在對一黨獨大左右國家走向的﹁危機感﹂﹖更重要的是,長昌如何解讀僅餘三五六萬張得票數的背後意義,並提出直擊人心的對策﹖

這個危機何在﹖假若今年五月二十日就任的新政府,是由國民黨掌握行政與立法權,則自新總統就職日起一年七個月,台灣將無任何選舉,表示在這段期間選民無由以選票對政黨進行牽制﹔其次,美國正進入選季,必須等到明年初新政府才會組成,值此政權過渡,是台海情勢的相對真空階段。

不僅民進黨在國會毫無實質抵擋作用,最關鍵的是,目前的公投法對統獨的公投幾乎已進閹割,而防禦性公投的發動權又在國民黨總統手上,則未來四年台灣等於進入無設防狀態,國民黨若執意在兩岸事務上過度操作,稍有不慎,則台灣啟動邁入香港化的進程,將非危言聳聽。

當內部制度已不足以因應平衡與均勢,則是否影響到國際在此間的利益﹖成為新的焦點,這是美國稍早一再阻擋公投時或許未能估計到的﹗未來,華府會如何看待一個獨大的國民黨﹖勢必也是台派必須著力的課題。

台灣是個一面倒的社會﹖或是妥協再進步的社會﹖總統大選將是下一個思考點,屆時將進一步測驗台灣的基本面。而從兩黨政治倒退傾斜到一黨體制,這是台灣民主的重大考驗。站在民主監督制衡的原理,識者絕不樂見民進黨頹倒到毫無作用的地步。

現在的問題是,陳水扁放手後,民進黨內部再也無藉口可以諉過,剩下的二個月,由謝長廷、蘇貞昌為競選團隊的新領導群,接下來要拿出什麼不同的態度與做法,能將民進黨這塊行將被鬥臭鬥垮的招牌,重新扶正,再把它擦亮並高高掛起﹖這顯然是一個更艱鉅的挑戰。

嚴酷的是,這個實驗只剩下六十七天可以進行,民進黨必須與時間賽跑,還要與自己賽跑。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