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論"馬英九如果當選總統絕對比謝長廷有更寬廣的發展空間"

  • Share this:

馬英九因為接受選總統的任務後,不斷多花些心思瞭解台灣 。 其實最主要就是李登輝所說的"民之所慾 常在我心"。

馬英九比起謝長廷,有更寬廣的視野,更寬廣的發展空間。 這立論可不是空穴來風,這基礎在於前主席連戰所奠下的 "國共論壇"。 其所透露出來的,是"胡錦濤所說的基於一個中國基礎 兩岸考慮簽署結束敵對狀態"。

眾人所知的"一個中國"其實就是中共所埋下的陷阱。 這陷阱在李登輝時期跳脫出來,定調兩岸為"兩個中國"基礎。

謝長廷先生認為"一個中國"是技術問題。

馬英九先生並未定調"一個中國"問題,這是個聰明的作法,以國民黨角度,其實已經定位出兩岸關係了。這就是介於"兩個中國"與"一中各表"之間來回游走。

"簽署結束敵對狀態",可以是個國際宣示的"兩岸條約" ;當然也可以是"兩個中國間的和平條約"。

台灣要的是裡子,而中國要的是面子,那美國要的是甚麼?

美國視"台灣問題為美國國內的法律問題" ,美國是否允許台灣陷入中國設下的陷阱"一個中國"及"台灣是中國一部份"呢?

其實是有解的,那就是兩岸對談基礎在"92共識"。 何謂九二共識呢?其實就是"兩個中國之間的所謂自我表述"。 基於"兩個中國之間的所謂自我表述",在這基礎就可以簽下中台的"和平協定"。

"馬英九如果當選總統絕對比謝長廷有更寬廣的發展空間" 當然基於"和平協定/條約"為基礎 論台灣經濟定位及發展 開放兩岸直航”台灣變成中台之間的轉運中心” 取代現在的香港及劑州島地位 減少投資中國的企業支出成本 增進機場基礎建設及開放中台旅遊管理 強化台灣服務及旅遊事業 再來就是引進中國”白領階層”的移民 制定中國新移民管理辦法 取代台灣企業人力不足現象

所謂"和平協定"其”政治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政治”就是”騙術”

”象徵和平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保住”以台灣為主體的台灣利益”其實可以是”傾左之中國”也可以”傾右之美國” 。 ”美中台”就是”三國鼎足而立” 大國可以心無大志 但小國可不能”心無大志” 蔣經國當時的策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如果可以拿來現在用 ,其效用可是比他當時成果還大 。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