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製漿法
機械法
綜合法
化學法
利用機械能製漿
以化學和機械法
以化學品和熱能製漿
( 少量化學品和熱能 )
綜合處理製漿
( 少量或沒有機械能 )
高得率 (85%~95%)
中等得率 (55%~85%)
低得率 (40%~55%)
短而不純的纖維 ( 交織就不好 )
紙漿品質屬 " 中等 "
長而強的纖維
‧ 強度低
( 有若干獨特品質 )
‧ 強度好
‧ 不穩定
‧ 穩定
良好的印刷質量
較差的印刷質量
舉例
舉例
舉例
‧ 磨石磨木漿
‧ 中性亞硫酸鹽半化學漿
‧ 硫酸鹽漿
‧ 盤磨機械漿
‧ 高得率硫酸鹽漿
‧ 亞硫酸鹽漿
‧ 熱磨機械漿
‧ 高得率亞硫酸鹽漿
‧ 燒鹹法漿
得率 = 所得的漿重 / 原來的木材重 ( 絕乾 )
製漿後所得紙漿產品
紙漿的生產過程
1. 機械製漿 (Mechanical Pulping)
生產方法為以磨石、加壓、水磨散木片而得到紙漿纖維的製漿法,因大量去除木材中之大量木質素,故所得纖維容易受光變黃脆化,以此方法之紙漿得率可達 90 %,因得率高售價最低,但紙漿雜質含量多,通常用於報紙生產。
2. 化學製漿法 (Chemical Pulping) :
為利用化學藥劑(以硫酸鹽法及亞硫酸法為主)經高溫高壓蒸煮木片而得,可溶解去除木材中之木質素與纖維素,而得到高純度之纖維素,故得率約 45~60 %,但紙漿有不易退色與強度高之優點,通常用於文化用紙(版紙與模造紙之生產)。 如我們在書寫的紙和影印紙。
3. 機械化學製漿法
簡稱 CTMP ,為利用較少之化學藥劑蒸煮磨解木片而得,其性質介於化學與機械間,得率約 70 %。因較化學漿含較多木質素,紙質較易退色變黃變脆,一般用於雜誌紙生產,特色在其不透明度高。
4. 有機溶劑製漿法
因化學製漿法容易產生空氣污染和水污染 … 等等,故利用有機溶劑將木質素溶解,最後剩下纖維素和半纖維素,以此來取代傳統的化學製漿法。
Organosolv pulpingAttention
Alcohol 醇類
Acid 酸類
Eater 脂類
Phenol 酚類
Etc 等等 ……
有機溶劑製漿法,現在大部份用來做為生質能源生產的一個部份,即砍伐樹木後,利用有機溶劑製漿,像 THFA 、甲酸、乙酸 ( 醋酸 ) 製漿之後,製得的漿料,再經化學轉換,可將之製成像 PLA( 聚乳酸 ) 可分解性的塑膠,還有其整個製漿的廢液,可將半纖維素和木質素萃取出一些新的東西出來。
廢紙的再生流程圖 :
廢紙回收在台灣的製漿工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料。
廢紙收集來之後,最終要製成紙張,但廢紙因印刷而有許多油墨,必須用散漿再加上化學藥劑將油墨去除掉,才能變成潔白的紙張。
整個廢紙再生的流程,如上圖所示。首先須將粗大的夾雜物選別掉,然後在散漿時要用蒸氣及化學藥劑將粗大的夾雜物和砂石去除,再用 NaOH 氫氧化鈉浸漬,使纖維膨潤,使纖維上的墨點易於除掉。接著是粗選,將不純物砂石去掉,下一步用脫墨劑 ( 界面活性劑,如沙拉脫、洗衣粉 …) 和漂白劑,把一些油墨和油性異物、灰份去除掉,再來是精選,把微小夾雜物剔除,最後是洗淨 ( 浮選 ) 把最小粒的油墨去除掉。如此整個程序下來,就可將油墨清除得非常乾淨。
台灣造紙產業現況 -2011 年
Ø 造紙廠 95 家,其中 2 家兼生產紙漿, 7 家上市公司
Ø 生產量:紙漿 36.8 萬噸、紙與紙板 413.8 萬噸 ( 大部份做低檔的工業用紙 )
Ø 出口量: 126.2 萬噸 ( 紙 28.5 萬噸、紙板 97.7 萬噸 )
Ø 進口量: 154.8 萬噸 ( 紙 109 萬噸、紙板 45.8 萬噸 )
Ø 消費量:紙與紙板 442.3 萬噸,每人年均用紙量 190.5 公斤
Ø 使用原料:木漿 110.1 萬噸 ( 進口量佔 68.8%), 廢紙 289.3 萬噸 ( 進口量佔 18.6%)
Ø 使用國內廢紙達 294 萬噸,廢紙回收率 68.0% 、廢紙利用率 85.6% ,均名列世界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