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蒴果多數從頂端裂開,但鐘萼木的蒴果,自近果柄基部處裂開 ( 許文俊 )
鐘萼木 Bretschneidera sinensis Hemsl. ( 215a 鐘萼木科 )
[ 鐘萼木資料搜尋 ] [ 鐘萼木圖片搜尋 ]
○鐘萼木: 是鐘萼木科 ( 也有人稱伯樂樹科 ), 鐘萼木屬的單種屬落葉喬木。
鐘萼木在大陸稱伯樂樹或冬桃 , 也有人寫為鍾萼木 , 不知道是否筆誤。
○ [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 第三卷 162 頁 ]
* 71A . BRETSCHNEIDERACEAE 鐘萼木科:落葉喬木。
一回奇數羽狀複葉,互生,無托葉,小葉對生。花序總狀,頂生。花兩性,周位;萼筒鐘狀;
花瓣 5 ,於萼筒上;雄蕊 8 枚;雌蕊 3 室,花柱單一。蒴果,常自近果柄基部處裂開;
種子橙紅色。單屬科。
* 1. BRETSCHNEIDERA 鐘萼木屬 特徵同科。單種屬。
* 1. Bretschneidera sinensis Hemsl. 鐘萼木 ( 圖 186 , 照 269 , 270 ) 基部多萌蘗而呈灌木狀;
小枝被褐色毛。小葉橢圓至卵橢圓形,長 7 -14 cm ,寬 3 -5 cm ,歪基,下表面具白色毛。
花序具褐色毛。花瓣粉紅色。果卵狀。產北部低海拔透光良好的次生林中。
○ [ 農委會林務局 - 稀有及瀕危植物 ]: 鐘萼 木: 學名 : Bretschneidera sinensis Hemsl. 。
科名 : 鐘萼木科。分布於中國大陸 (China Mainland) 。臺灣為固有種 (Native) 。
分布在臺灣北部 (Northern Taiwan) ,海拔範圍為 700m 以下 , 屬東北季風迎風面的恆洷地區。
分布地為小油坑 (Hsiaoyeukeng) 、金瓜石 (Chinkuashih) 、侯硐 (Houtung) 、蘇澳 (Suao) 。
其中以侯硐 (Houtung) 及小油坑 (Hsiaoyeukeng) 為主要產地。 ( 保育等級 : 易受害 )
○ [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 珍貴稀有植物種源保存之研究 ]: 鐘萼 木: 在臺灣屬新紀錄種植物,
於 1981 年始被呂勝由等( 1986 )發現,為非特有之稀有種,
以往一直被認為是原產中國大陸的特產科植物,如今在臺灣發現其天然的分布,
在植物地理學上意義深切。鐘萼木在臺灣之分布僅局限於北部之陽明山大油坑、
基隆之新山水庫、瑞芳鎮之侯硐、九份、金瓜石等及宜蘭大溪一帶,
而其分布界限是亞洲也是全世界鐘萼木分布的東限(黃生 1994 ),
本種植物亦於民國 77 年均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由農委會公告保護。
○ [ 環境資訊中心 - 作者 : 羅家祺 ] 鐘萼木約 7 年才盛開花朵的新聞,
以及其為台灣稀有種植物的身份,讓一些植物的愛好者非常嚮往它開花的情況。
陽明山國家公園百拉卡公路的小油坑觀景台左邊山坡,一棵直挺的鐘萼木,
在初春的 4 月天,開滿整樹的總狀花序,花序上懸掛萼鐘形的五瓣花朵,
將平凡的綠葉妝點出粉紅色的喜氣。鐘萼木屬於無患子科植物,
學名為: Bretschneidera sinensis 。花期在 4 月間,開花時抽出長花序梗,
淡粉紅色花朵各具短花柄。植物的稀有性讓人特別珍惜它,
也與它有緣相遇而倍感榮幸。鐘萼木生育環境分布於海拔 1000 公尺 以下山地,
向陽潮濕的山坡地可見其蹤跡。
○ [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 陽明山的代表性植物 ] 鐘萼木是落葉性喬木,高可達 10m 餘。
奇數羽狀複葉長 30c m ,具 3 ~ 6 對長橢圓形且歪基的小葉,葉的正面無毛,葉背被短柔毛。
4 月開粉紅色鐘形的花,花以總狀花序排列於枝頂。花萼為鐘形,鐘萼木之名其來有自。
蒴果圓球形,長 2 ~ 4c m ,木質。
鐘萼木開花
分布於北部瑞芳、金瓜石及大油坑一帶, 以在磺嘴山下陽金公路旁大磺嘴較多,
七星山馬槽附近及頂湖附近的闊葉林中亦有, 但在全台灣數量零星不常見,
為農委會公告保育類的稀有植物。鐘萼木生長需要充足的光線,
喜歡生長在潮濕的山谷旁,是演化早期的先驅樹種,也是輕海紋白蝶的幼蟲食草。
蒴果,常自近果柄基部處裂開; 種子橙紅色。
鐘萼木是落葉性喬木,高可達 10m 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