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2專五班木蘭亞綱實習課程朱麗萍老師紀錄何梅蘭

  • Share this:

980502專五班木蘭亞綱實習課程

朱麗萍 老師講解

地點: 台北植物園

紀錄:何梅蘭

1. 紅楠: 樟科楨楠屬。(火焰木下,山黃梔旁)來自 蘭嶼 的紅楠,與 台灣 本島的有差異,葉表顏色變深,葉形變圓,但葉背仍有白粉,脈仍為羽狀脈。紅楠最大特徵為果梗是紅色的,果上花被宿存。 楠木屬最大特徵即果上花被宿存且反捲於果實基部 。 菲律賓樟 之前所以被歸到樟屬的原因,就是它的花被未宿存反捲。但因 它種子的特徵及發芽的特性都很接近楠木屬 ,所以後來把菲律賓樟又歸為 菲律賓楠 。在分類上不單用某一特徵來界定,根據它的精油成分等等分析,菲律賓楠還是較接近 Machilus (楠木屬、楨楠屬)。

2. 倒卵葉楠:恆春楨楠。 樟科楨楠屬。葉倒卵形,為稀有植物。果上可見楨楠屬的特徵 — 花被片宿存。( 2 ~ 19 行政大樓)

3. 台東石楠: 薔薇科石楠屬。 台北植物園 綠籬之一。薔薇科一般有鋸齒緣,有兩個對生的托葉,連玫瑰花都有此特徵,某些屬會有刺。

4. 菲律賓楠: 樟科楨楠屬。葉較長些。最大爭議在果實的花被片未宿存反捲,故形成杯斗狀。因這個特徵它曾被列到樟屬去,但它果實樣子較不像樟屬, 樟屬的果實尖尖的,而楨楠屬的果實較扁形 。(詳見 1. 紅楠部分)

5. 厚殼桂: 樟科厚殼桂屬。 A. 三出脈深而明顯 B. 老葉顏色較深綠,新葉淺綠,葉背灰白 C . 最大特徵是它的花被片整個膨大,形成一個硬殼包被種子,故名厚殼桂。 果壓縮球形,熟果紫黑色,具縱條紋。產於全島 1000 公尺 以下之闊葉樹林中。材質細緻,易加工。

6. 新木薑子屬: A. 葉子會叢生在頂端如雨傘狀,每年一輪,因此葉子會有一輪輪的層次感 B. 葉為三出脈 C. 雌雄異株 D. 花被片四,花藥四室。

7. 白新木薑子: 樟科新木薑子屬。鱗芽逐步由小而膨大,至露出新芽。鱗芽主要在保護嫩葉或花芽。樟科在演化上剛離水往陸地生長,故有許多構造以保護它的幼嫩脆弱部位。白新木薑子幼葉密被褐色毛,成熟葉表面光滑,葉背有白色絹毛。葉先端尖,離基三出脈,熟果紅。產 蘭嶼 、 華 南、 日本 。

8. 樟科的 樟屬、新木薑子屬、厚殼桂屬 和 部分釣樟屬 會有 三出脈。 樟科 羽狀脈 的有 楨楠屬、雅楠屬、木薑子屬 和 部分釣樟屬。

9. 牛樟: 樟科樟屬。此株葉色不深,葉子也未叢生頂端,可判斷為樟屬。 葉基三出脈較冇樟明顯 , 葉基非楔形,比楔形寬大些、圓些 ,因此是牛樟不是冇樟。味濃香近樟樹,卻又有別; 冇樟 則有麥根沙士黃樟素味道。 牛樟葉背鮮綠色,果生杯狀果托上,壓縮球形略歪斜,如僧帽狀 。闊葉一級木,木材為著名建材及雕刻工藝用材,為台灣特有種。觀察植物不要只看一片葉子,要看全部;採樣本也別只採嫩葉,嫩葉辨識不易。(台產闊葉五木:牛樟、櫸木、台灣檫樹、烏心石、毛柿。)

10. 紅楠: 豬腳楠 。 樟科楨楠屬。 A. 由鱗芽可知是樟科 B. 羽狀脈,脈又多,可知是楨楠屬 C. 葉正面是亮的,反面有白粉,所以是紅楠。此株為典型的紅楠(行政大樓前)。 另紅楠因其芽苞呈紅色,遠望狀似豬腳,故又有「豬腳楠」別名。

11. 烏心石: 木蘭科含笑花屬。 木蘭科和桑科榕屬皆有環狀托葉遺痕, 此株 A. 有環狀托葉遺痕 B. 但無乳汁,因此是屬於木蘭科 C. 幼芽有鏽色毛,故為烏心石。辨識時先看科特徵,再找屬特徵,逐步分辨下去。用檢索表的方式認植物才不會混淆。且辨識時要認不變的特徵,因葉形……等可能會隨環境不同而有個別差異。烏心石為闊葉一級木,優良砧板用材。花腋生,果離生,蓇葖果,種子紅色。現為主要造林樹種。

12. 蘭嶼烏心石: 大葉烏心石 。木蘭科含笑花屬。 呂勝由 老師發表的。葉較圓形,像榕樹葉,較寬大 。 蘭嶼烏心石為常綠大喬木,樹皮平滑,高可達 20 公尺 。葉厚革質到革質,披針形至長橢圓形,葉先端圓至驟凸,長寬比為 2 倍左右,長 5 -8 公分 ,寬 3 -4 公分 。花被片 9-12 枚,像玉蘭花,乳黃色或白色;雄蕊多數,心皮多數,花香似含笑花;蓇葖果卵形或近於球形,聚生於延伸的果軸上,果實長約 1 公分 ,果皮上有白斑,成熟後會從果頂迸裂,露出兩顆紅色的種子。

13. 內冬子:阿猴釣樟。 A. 有鱗芽,雖很小不明顯,但仍屬樟科 B. 觀察葉背明顯為羽狀脈, 樟科羽狀脈的有楨楠屬、雅楠屬、木薑子屬和部分釣樟屬 C. 葉基無平行脈,因此非木薑子屬 D. 釣樟屬雖和木薑子屬一樣為單性花,植株分為公株和母株,但它在公花中有退化雌花。 內冬子為台灣特有種 ,種名 "akoensis" 是由 " 阿猴 " 之拉丁化而來,說明當初早田氏 (Hayata) 發表內冬子時是以它的產地 " 阿猴 " 即現今的 屏東 為拉丁學名的種小名。

14. 臭樟(本樟): 樟科樟屬。 味道嗆,樟腦味濃,樟腦成分應是很高,因此是本樟(臭樟)。它的樟腦成分比芳樟(香樟)高, 芳樟 味較香,有一種甜味。臭樟因精油成分高,幾被砍伐殆盡, 現存老樟樹多為芳樟 。

15. 小西氏賽楠: 樟科楨楠屬。 它因花被的關係曾被分到三個屬:賽楠屬、酪梨屬、楨楠屬,現較傾向於歸到楨楠屬,但國際上歸為 Persea 酪梨屬,因為他們並不承認 Machilus 楨楠屬這一屬,如此一來台灣很多屬都不見了。此即為鼎鼎大名的 小西氏賽楠, 它最大特徵是: A. 葉基楔形 B. 葉子最寬在 1/2 之後,約 2/3 處 C. 花被片反捲, 3 大 3 小(花被片內外各三片,外小內大)。因為 C. 的特徵,曾被歸到賽楠屬去,但後來因大小很難說,故併到楨楠屬。

16. 香楠:瑞芳楨楠。 樟科楨楠屬。 A. 平行脈 B. 葉面粉綠不亮,葉背無白粉 C. 搓葉聞之,有火燒電線味。 花序與花被片外面均密被短毛,而大葉楠、紅楠及假長葉楠( 假長葉楠 與 日本楨楠 為兩種不同植物, 台灣 無日本楨楠)則無。 核果,漿果狀,球形,徑約 0.7 公分 ,成熟時呈紫黑色。樹皮灰色、粗糙、含粘質,磨成粉,俗稱 楠仔粉 ,是拜拜用線香與蚊香的黏著劑。 在野外很多人常會把 香楠 和 紅楠 認錯,二者除了葉子搓揉後聞之味道不同外, 香楠 的葉背是蒼綠色, 紅楠 的葉背是蒼白色; 香楠 的嫩葉為綠色,而 紅楠 的嫩葉則為紅色。

17. 香葉樹: 樟科釣樟屬。葉背脈及葉柄有褐色毛,但葉形變異大,在風衝處葉背幾乎無毛。灌木,通常生於林下,極耐陰。

18. 冇樟: 樟科樟屬。 (齊腰小植株)三出脈較不明顯,葉基較牛樟窄,葉近披針形。香味不同,含黃樟素,可作沙士添加物,味似麥根沙士。辨認樟科要眼、鼻、口都用到,因大部分樟科含精油成分(木薑子屬僅山胡椒含精油,其味甚濃)。 樟屬 分為 樟組 與 肉桂組 ,肉桂類皆歸肉桂組無疑義,但少數如 小葉樟 則界線模糊。小葉樟研究分析為肉桂組,但它明明是樟啊,為何是肉桂組?小葉樟與香桂有時難區分,因此有人懷疑小葉樟這個種。一般 肉桂組三出脈明顯,樟組三出脈較不明顯 ,在三出脈合生處基部有時還有 壁蝨室 。( 中興大學歐辰雄 師)

19. 因先發現 木薑子屬, 屬名叫 Litsea ,且兩屬很像,故後發現的加一「新」字,稱 新木薑子屬 Neo litsea 。 ( 2 ~ 19 行政大樓)

20. 蘭嶼木薑子: 樟科木薑子屬。 A. 花總苞對生 B. 羽狀脈 C. 葉基平行脈不明顯。木薑子屬在台灣從前分為兩屬:一為 黃肉楠屬(葉基平行脈非常明顯) ,一為 木薑子屬(葉基平行脈不明顯 ,蘭嶼木薑子原在此屬)。 後來將花總苞對生的都歸為木薑子屬 ,黃肉楠屬、木薑子屬因此都併入木薑子屬裡( 史博館 側籬笆內)

21. 蘭嶼肉豆蔻: 肉豆蔻科 肉豆蔻屬 。單葉長 15 ~ 20 公分 ,羽狀脈 16 ~ 18 對,果橢圓形,種子有紅色條形假種皮,果會二裂。台灣原生的僅此一種,有毒,不可食,但毒性不明。另一種香料為 薑科的豆蔻 ,台灣無原生種,荷池蘇堤木橋旁電話亭附近有一叢。( 杜牧 贈別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22. 南洋含笑花: 木蘭科含笑花屬。 A . 有環狀托葉遺痕 B. 花被片 6 個, 3 大 3 小,瓣萼不分 C. 片狀雄蕊, 藥隔 非常大(得用放大鏡觀察),雄蕊著生於雌蕊柄基部 D. 有雌蕊柄 (伸長之花軸),心皮多數,離生,螺旋狀排列於伸長的雌蕊柄上 E. 蓇葖果會一顆顆著生於雌蕊柄(子房柄)上,胚珠柄在果內 F. 子房上位。(重要木本植物區後半,中央木棧道北側 — 木蘭科、樟科、殼斗科)

23. 夜合花:( coco ) 木蘭科木蘭屬 Magnolia 。葉較大,花白色很大,有香蕉油味道,是小家碧玉的味道。 花腋生單一,花梗向下彎垂,花近球形,乳白色,夜間極香,味似成熟鳳梨香味,夜晚時香氣更濃郁,花期 5~8 月。聚合果長約 3 公分 。本種花色潔白,入夜始釋放香氣,故名 「夜香木蘭」,亦為著名香花植物。

24. 黃玉蘭: 木蘭科含笑花屬。 突耳較長,葉柄上突耳= 1/ 2 ~ 2/3 葉柄長 (突耳:葉柄上之托葉遺痕)。有果實,果實與烏心石的很像,因同為含笑屬。

25. 白玉蘭: 木蘭科含笑花屬。 突耳較短,葉柄上突耳<葉柄長 1/2 。白玉蘭花被片 9 ,分三輪排列,每輪三片。花藥的 藥隔 很大,片狀雄蕊陷在裡面。雌蕊柱頭肥短微捲。

26. 海南厚殼桂:土楠。 樟科厚殼桂屬。常綠喬木,葉互生,長橢圓形,三出脈,葉緣反捲。圓錐花序,花兩性,花被片 6 ,雄蕊 9 , 3 輪,第三輪花藥外向,花藥 2 室,退化雄蕊三,有柄。 果實全部由增大的花被包被 。核果卵形,有 12 縱稜。特產 台灣 500 -1500 公尺 的 闊葉樹林中 。

27. 屏東木薑子:阿猴木薑子。 樟科木薑子屬。 樟科羽狀脈的有楨楠屬、雅楠屬、木薑子屬和部分釣樟屬。 此植株葉基部有平行脈,為木薑子屬,此屬為雌雄異株。這是 akoensis ( 阿猴 — 屏東 舊名),它葉背有毛。它長在比較熱帶的地方,海拔越低葉子越大,到旗山 竹頭角 葉子大概 30 公分 長,寬達 17 公分 ,很大片;再高些葉子會變小。 屏東木薑子為台灣特有種, 葉長橢圓形,葉背為淡黃色。

28. 天台烏藥:樟科 釣樟屬。 釣樟屬有三出脈也有羽狀脈的 , 這是三出脈的釣樟屬。 它的葉子有個漂亮的長尾尖,葉背粉白,這是天台烏藥。它葉形漂亮,很適合當庭園樹種。

29. 三蕊楠:樟科 三蕊楠屬。此屬 台灣 本島無,僅產於 蘭嶼 ,為稀有植物, 台北植物園 也僅此一棵。其特徵在花, 它的雄蕊退化到只有三個完全雄蕊,故名三蕊楠 。腋生或頂生圓錐花序,果紫色橢圓形, 上有黃綠圓斑 。 常綠中喬木,小枝被毛;芽密被金黃色毛,漸光滑。葉互生,長橢圓形或倒卵形,葉厚革質,光滑,兩面綠,先端短尾狀,側脈 5-6 對,長 9 ~ 12 ㎝,寬 4.5 ~ 6 ㎝,羽狀脈,網脈細密,兩面凸起明顯。圓狀聚繖花序頂生及腋生, 完全雄蕊 3 枚 ,密生短毛,藥 2 室,向外;子房無柄。核果橢圓形,長約 3 ㎝,熟時紫黑色

30. 香桂:巒大桂。 三出脈幾乎一路到底(土肉桂的沒那麼長,約 2/3 長,背脈不凸出), 背脈三條明顯凸起 ,所謂「 自摸三條 」是也,很適合種在觸感植物區。 香桂或稱巒大桂,乃指臺灣的巒大山為其著名產地,因其樹皮及葉均具芳香味,故亦名香桂。為常綠喬木;幹皮平滑,黃褐色,雲片狀剝落;嫩枝及葉被有黃褐色短毛,樹皮含有肉桂香味,可作香料。葉殆對生,革質,長橢圓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長 6~ 12 公分 ,寬 2~ 4 公分 ,有尾尖頭,背面有褐色短絨毛,三出脈顯著,其兩側脈幾達葉尖,表凹背凸。花梗及花被具有絹毛,花被 筒杯狀。果實橢圓狀球形,熟時藍黑色。

31. 銳脈木薑子: 樟科木薑子屬。葉子為羽狀脈,葉基側脈明顯平行,應為木薑子屬。此為南部特有的銳脈木薑子(非小梗木薑子),它葉子很長,比小梗的長很多;葉基長楔形,熟果黑色。

32. 大葉楠: 樟科楨楠屬。 側脈 13 對以上,紅楠與香楠側脈 7 ~ 8 對。葉背也有白粉,但葉表沒那麼亮,不像紅楠那麼蠟質。 常綠大喬木,樹皮灰白色,有暗紅色排線斑點,生長速度快。葉片較為大型。嫩芽淡紅色,單葉,互生,或近對生,葉片倒披針形或長橢圓披針形,長 14 -22 公分 ,寬 3 -6 公分 。花被細小,無萼瓣之分。果實為 球形之核果,成熟時為紫黑色,基部宿存花被反捲。為本省楠木類主要代表樹種。

33. 小梗木薑子: 樟科木薑子屬。步道旁常見植物。 A. 羽狀脈,葉基有平行側脈 B. 葉未呈傘狀一輪輪生長,故為木薑子屬 C. 葉基短楔形 D. 葉背淡黃綠色 E. 葉柄短(小梗)。 灌木狀小喬木,單性花,雌雄異株。花序繖型。花藥 4 室。於伐木跡地,為陽性樹種。 種子可以代替食鹽。樹皮成片狀龜裂後脫落,樹皮脫落後樹幹還是粗糙的樣子。葉與葉間的生長是呈現互生的狀態,長約 7 公分 左右,葉的材質好像厚的紙或接近皮革般;形狀有如倒置的倒卵形或基部拉的更長的倒卵狀披針形,葉前端漸尖、頂端鈍,葉基部漸尖楔形,葉的邊緣略反卷;上表面油亮、脈平滑,下表面蒼綠色、長有少許的絨毛,而沿著中脈與側脈則密生金黃色細毛,其近基部之脈成平行狀 ─ 這也是木薑子屬重要的特徵之一,葉柄短且被有白色細毛。

34. 蘭嶼新木薑子: 樟科新木薑子屬。產 蘭嶼 。葉子明顯似傘狀一層層叢生(近似輪生),三出脈,故為新木薑子屬。嫩枝條和新葉柄密生金色毛,枝條軟。 小喬木,小枝密被淡褐色毛。葉卵狀長橢圓形至長橢圓形,上表面平滑,下表面灰白色並被褐毛。長 10~15 ㎝,寬 4~6 ㎝,三出脈,葉脈兩面隆起;柄長 1 ~ 1.5 ㎝,略有毛。果橢圓形,徑約 12 ㎜,梗長約 7 ㎜。

35. 錫蘭肉桂: 樟科樟屬。 新葉粉紅色(先端粉紅,基部黃白色),幼枝四稜,葉近對生,三出脈,主脈不具腺窩。 為國際上食用肉桂材料主要來源( 中國 產肉桂藥用,較昂貴)。

36. 鷹爪花: 番荔枝科鷹爪花屬。 蔓狀灌木,花黃綠色,梗有鉤,花具強烈香味,心皮離生,果離生。原產華南。

37. 狹葉十大功勞:細葉十大功勞 。小蘗科十大功勞屬。 無刺灌木,一回羽狀複葉,小葉有刺狀齒牙。性味苦涼,本品無毒。用途: A. 園藝觀賞用 -- 常綠,是優良的綠籬植物,常被種為園藝景觀植物。 B. 藥用 -- 根莖、果實可入藥。有消炎、止痢、清熱、解毒的功效。性味 -- 全株:微苦、寒。效用 -- 全株:清熱解毒,止痢。治肺熱咳嗽,痢疾,泄瀉,黃疸,關節痛,目赤,濕疹瘡毒,燒、燙傷。

38. 小蘗: 小蘗科小蘗屬。常綠或落葉灌木灌木。 玉山小檗用途: A. 觀賞價值極高之植物。 B. 藥用:葉可治蛇毒;將葉搗碎後塗抹於傷患處,能減輕蛇毒的傷害。根、莖含有小蘗鹼及棕櫚鹼,可供藥用。性味:全株:苦、寒。效用:全株:清熱解毒。臺灣民間代黃芩用。

39. 東部樟: 樟科樟屬。 樟樹的變種之一。葉緣多呈波浪狀 ,芽苞、葉背有密毛,種子較小,徑約 4 -5m m ,樹幹萌芽力強。分佈 台灣 東部及 恆春 。

40. 西部樟: 樟科樟屬。 樟樹的變種之一。 葉面較平整,幼芽、葉背光滑無毛,樹皮深縱裂,三出脈,主側脈交接處有腺點,果較大,徑約 6 -7m m 。分佈 台 灣西部。

41. 東、西部樟是依樟樹外部形態及分佈而分成二個變種,它們各自又可分為四個品系:本樟、芳樟、油樟、陰陽樟。此乃依其樟腦、精油含量及成分的差異而分的。 四品系乃 日本 人調查全 台 樟腦樹做出的分類。 A. 本樟 — 臭樟。 味甚嗆,因樟腦含量高,提煉樟腦最好,多已被砍掉。 B. 芳樟 — 香樟。 葉聞之香甜,留下的較多,樟科神木多為芳樟。現存 芳樟 與 本樟 數量比約為 3 : 1 。 C. 油樟 — 植株較少不常見。 D. 陰陽樟 — 木材有深淺兩種不同色澤。至於 栳樟 乃 台灣 南部石灰岩地形特產,分佈於東部沿岸及 恆春半島 。它植株矮小卻會開花結果,也有精油,也可分為四個品系。它葉小,顏色黃綠,又名「鳥樟」。栳樟≠東部樟。

42. 瓜葉馬兜鈴: 馬兜鈴科馬兜鈴屬。藤本,根肉質,葉互生,瓜葉形。花兩性單生,單花被瓣狀,合生成管狀,向一側延長,有臭氣。花內有倒生喉毛,長在最窄處,會囚禁蟲媒為其授粉。果稱馬兜鈴,蒴果自基部開裂,植株為鳳蝶類幼蟲食草。切開花,有許多被困的小蠅跑出。(原生植物區)

43. 長序木通: 木通科木通屬。木質藤本,掌狀複葉,互生,小葉 5 片,長方形,先端凹入。萼片三枚,雄蕊離生。(原生植物區)

44. 石月:六葉野木瓜。 木通科野木瓜屬。木質藤本,掌狀複葉互生,小葉卵形 3-7 片,有尾尖,葉背網脈白色明顯。萼六枚,雄蕊單體。

45. 阿里山北五味子: 五味子科。 北五味子葉基是圓的,南五味子葉基是削尖的楔形 。木質藤本,葉互生,不具托葉,柄紅色。莖微紅,看來有點水水的。花單性,同株或異株,瓣萼區分不明顯。心皮多數,離生,形成球狀體。漿果集成穗狀,果較大,熟果鮮紅。海拔分佈於 800— 1400 公尺 處 (南五味子果集成球狀 — 所謂的「 南球北串 」)

46. 鹿皮斑木薑子: 全島分佈, 陽明山 常見。樹皮鱗片狀剝落,新脫皮處白色,老脫皮處茶褐色,遠觀似梅花鹿,故名。小型葉,葉柄短,葉背粉白

47. 風藤: 胡椒科。藤本,葉平面式互生,全緣,軟革質,葉身卵圓形,心形,披針形變化, 5 ~ 10c m 長,葉面深綠、黃綠、淡綠,依環境而異,葉下綠白色,五出掌狀脈,葉下及葉柄常具微毛。花小,單性異株,無花被,但有一枚黃色質形小苞片,雄花具雄蕊三枚,雌花具雌蕊一枚,內有子房一室,稠密排成下垂柱狀的肉穗花序,長 3 ~ 8c m 。花期 4 ~ 5 月。果為肉質小漿果,圓球形,成熟呈黃色或紅色。

48. 八角: 八角茴香科八角屬。蓇葖果單邊開裂。 台產 紅花八角 與 白花八角 皆 有毒,不可食用。 八角的乾燥果實是 中國 菜 和東南亞地區烹飪的 調味料 之一。為生長在濕潤、溫暖半陰環境中的常綠 喬木 ,高可至 20 米 。主要分佈於 中國 大陸南方。樹皮灰色至紅褐色。橢圓形全緣單葉,葉為革質,短柄,長 6 -12 厘米 ,寬 2 -5 厘米 ,上表面可見透明油點。春秋季開花。花單生於葉腋。有 3 片黃綠色萼片; 6-9 片花被,呈粉紅至深紅色。秋季至第二年春季結果。 果 呈星狀的八角形,長 1 -2 厘米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