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209 清平致福
一個人的習性養成,跟他的成長環境有很大的關聯。我的童年是在物質條件不豐富的年代長大的,所以也養成我節儉的習性。
小時候我們這五口之家,只靠爸爸一份微薄的教員薪水來養家,幸好有媽媽的勤儉持家,總能在少少的預算裡,讓我們在不富裕的情況下,也不曾為吃穿煩惱過。只是隨著年紀漸長,三個孩子一個個到外地唸高中、大學,漸漸的所需支付的生活費也就越來越多。由於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後一個離巢的孩子,看到父母為錢發愁的樣子,開始為家中的經濟擔憂了起來。於是,當我也到外地求學後,爸媽給我的生活費,就非常節省的使用著,深怕浪費一絲一毫。偶有貪吃,多花了一點錢,心中還會浮起「罪惡感」,想到父母賺錢的辛苦,而我竟不知節省的花費,非常愧對父母。
到大學的時候,我的節儉到達最高峰,簡直到了「小氣」的地步。吃自助餐時,一定壓到二十元以下;另外,我很少和同學一起「聚餐」,因為花費太貴;買衣服時,我一定是走夜市路線。我的同學還笑我說,我買的衣服絕對不會超過兩百五。凡此種種,與其說是節省,其實背後所隱藏原因是對金錢沒有安全感啊!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畢了業後,開始賺到不錯的收入後,才漸漸有所改變。
我就業時剛好遇到台灣電子業起飛的時代,各大公司人才需求若渴,薪水福利都很好,所以我們這一代生活條件比起父母親的那一代都較為富裕,漸漸的也養成了不斷追求更好、更多的物質生活心態。慢慢的我發現,當擁有的東西多了,並沒有真正帯給我幸福快樂的感覺,反而永無止境的慾望讓我的內心很疲憊。
一個人心裡的「富足」並不是用「物質」就可以滿足了。在缺乏的時候,能夠擁有,就是最大的快樂。但是已經擁有的,還一直希望再多再多,不但沒辦法得到快樂,反而造成煩惱。所有的東西「夠了就好」;生活簡單就是幸福。在參加慈濟的活動時,聽到上人的開示,喚起我對節儉的記憶,只是不同的是過去是「對金錢的不安全感」漸漸的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平實的生活態度:東西有就好;夠了就好;要延長東西的「物命」;買東西前先想想是「想要」還是「需要」? ….. 回歸到「清平」的生活,不再受物慾的牽引,人的自由度也就越高了。
最近受到金融海嘯的影響,許多家庭受到了牽累,生活都成了問題。在爭吵、抗議之餘,我們要先安定自己的內心,找到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回歸樸實的生活,認真做事,等待機會,相信苦日子一定會過去,景氣終究會有好轉的一天。
上人說:「若願勤儉,不會貧到哪裡去。 越 是金融風暴、經濟隱憂的年代,越要學習腳踏實地,學習顧本,教育人人都回歸人本思想,回歸清淡人生,養成根本生活。人生再享受也是那幾秒、那幾天而已,不要因此奢華,否則景氣一壞,人生希望就如同泡沬一樣虛華。面對不景氣環境,需要學習知足,彼此祝福,『寧可貧,也不要有貪與亂』。 少慾知足 生活自然變富裕。 真正的幸福,就在人人彼此的感恩之中。」大家一起共勉啊!